劉禮花
摘 要:創業團隊治理是激發創業團隊人力資本和提高創業績效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在回顧創業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的內涵和構成要素的基礎上,從創業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與創業績效的關系、創業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影響創業績效的中介機制以及創業團隊治理和關系治理影響創業績效的邊界條件三個方面進行回顧和總結,并指出該領域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創業團隊;契約治理;關系治理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4-0157-04
團隊創業已經成為最常見的創業現象,其無論是成功率還是新創企業的績效表現都要比個人創業好。雖然團隊創業能整合多種資源和具有團隊生產的優勢,但是在實踐中也面臨挑戰。本文試圖在回顧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闡述創業團隊治理的內涵和構成要素、創業團隊治理對創業績效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從而對未來該領域可能的研究進行預測。
一、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的內涵和要素
創業團隊是由兩個或更多具有共同企業愿景與目標,共同創辦新企業和參與企業高層管理與戰略決策,共同承擔創業風險和共享創業收益,相互合作且彼此對團隊和企業負責的人組成的特別高管團隊。創業團隊的治理機制有兩種: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創業團隊的契約治理旨在明確“執行未來特別行動的承諾和義務”,即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書面形式明確創業團隊成員應遵循的正式規則,是一種正式制度安排,包括股權、收益權與管理自主權的配置。其中,股權配置和收益權的配置要能反映創業者人力資本差異程度,股權的設置要具有可調整性,即今后可根據企業發展需要調整現有股權結構,或代持部分股權留給新加入的成員或現有成員。自主權的配置要求契約的設置能保證各成員都具有充分表達意見和充分決策的權利。
創業團隊的關系治理旨在提高“社會關系規范和價值認定”,即通過形成良好團隊互動規范以消除不完全契約潛在的交易風險,是創業團隊成員之間為了更好地開發創業機會所建立的一種創業合作相關權、責、利的非正式協調機制。Schjoedt等認為,創業團隊關系治理包括血緣、價值觀相容性、信任。He等則提出創業團隊關系治理包括授權、知識分享和靈活性。朱仁宏等從人力資本激勵的角度提出創業團隊關系治理包括三個維度:共同愿景、相互信任和相互認同,其原因在于對關系治理的關注點不同,有些研究關注關系治理的內在規則,有些研究則關注關系治理的外在行為。Grandori認為,關系治理須同時包含內在規則和外在行為兩方面。
二、創業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與創業績效的關系
現有研究對創業績效考察和測量主要分為企業和團隊兩個層面:當樣本企業處于早期階段( 通常3年以內)時,由于企業收入較少甚至沒有收入,常采用關注團隊層面,并用團隊有效性的指標來測量,采用企業層面的指標往往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質量;對處于其他階段的企業,以往研究主要關注企業層面,并常采用企業層面的績效指標衡量(企業績效)。企業層面的績效指標既包括財務指標,如銷售額增長率、投資回報率等,也包括非財務的指標,如市場份額增長率、顧客滿意度、新產品開發能力等。因此,本文中的創業績效既包括團隊績效也包括企業績效。
以往研究發現,企業的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都有利于企業績效的提高。朱仁宏等通過實證發現,關系治理和契約治理對企業績效都有顯著影響,契約治理越明確,創業績效越好;創業團隊成員之間的共同愿景越清晰以及相互信任度越高,創業績效就越好。楊俊輝等認為,正式治理和關系治理會影響創業團隊的權利結構安排,因此作為團隊結構因素將影響創業績效。Frances 和Sandberg(2000)發現,團隊成員間的友情關系使團隊成員間形成一種非正式的隱形契約以開展創業投資,并有助于減少創業過程中的情感沖突,從而提高創業績效;并認為,如果創業團隊在進行創業投資前是基于友誼而組建的團隊,,則會迅速實現職能的齊備。Li(2001)認為,關系治理有助于團隊成員協調,減少團隊在政治行為和討價還價上花費精力。Rampersad 等認為,關系治理通過提高合伙人之間的親密性、行為可預測性和相互依賴性,進一步促進高質量信息和隱性知識的獲取和轉移,從而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Schjoedt 等通過對創業研究的總結,認為不論是家族創業還是一般創業的團隊,團隊成員間關系比團隊成員技能多樣性對于創業績效的影響更重要。He等認為,團隊關系中的集體主義,通過內部競爭機制,提高團隊中的知識分享、授權和靈活性,從而有助于提高團隊的有效性。
三、創業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影響創業績效的中介機制以及邊界條件
(一)創業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影響創業績效的中介機制
在契約治理影響創業績效的作用機理的分析過程中,有以下兩個要素很關鍵:(1)人力資本的激發程度。企業成長是創業者人力資本彰顯的過程,明確、具有可調整空間,促使其自發采取糾正措施。(2)團隊效應的發揮程度。明確的股權和收益權配置能有效可發揮團隊效應;具有動態性,可反映人力資本差異的股權配置能提高長期進行團隊合作的積極性,提高決策的質量。對于創業團隊關系治理影響創業績效的中介機制,既有文獻從以下幾種視角進行了分析:(1)知識屬性視角。創業團隊之間的信任可以通過促進信息交換,提高團隊中的知識分享,促進高質量信息和隱性知識的獲取和轉移,從而有助于提高團隊的有效性。(2)團隊過程視角。團隊成員間的信任可以促使成員冷靜客觀地對待分歧,較少產生錯誤的原因,減少團隊的情感沖突,從而提高團隊績效;團隊成員間的友情關系可以減少創業過程中的情感沖突,團隊成員的血緣關系、價值觀相容性和信任度有助于減少關系沖突從而提高創業企業績效。(3)戰略適應性視角。創業團隊關系治理有助于將企業從嚴格控制系統中解脫出來,使企業保持一定的靈活性。
(二)創業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影響創業績效的邊界條件
以往直接以創業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為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創業團隊生命周期和企業發展階段。朱仁宏等認為,在創業團隊組建階段,團隊人力資本未經證實,創業團隊治理更倚重于關系治理模式而非契約治理模式;在創業團隊發展階段,團隊人力資本逐步得到證實,創業團隊治理對于關系治理與契約治理并重,但隨著新創企業成長,關系治理手段逐步減弱,而契約治理手段則逐步增強;在創業團隊解體階段,團隊人力資本基本得到證實,創業團隊治理更倚重于契約治理而非關系治理。Filatotchev和Wright也指出,企業不同的治理功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所處的階段,企業在創業階段所有權與管理權高度交叉,在創業階段,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通過團隊過程影響創業績效的效果較弱。
四、研究展望
首先,目前有關創業團隊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內涵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契約治理構成要素的研究主要關注股權、收益權和自主權配置的清晰度、柔性,以及是否能反映創業團隊成員之間的人力資本差異,還有一定的探索空間。直接沿用企業間關系治理的相關理論,將創業合作簡化為一般經濟交易合作,將大大降低對于創業團隊合作問題的解釋力度。
其次,以往研究主要關注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影響創業績效的直接效應,對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影響企業績效的過程機制和作用條件關注不夠,并未回答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通過何種機制影響創業績效,以及在何種情境下其作用更明顯,即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影響創業績效的過程機制和作用條件仍模糊不清,這不利于企業根據自身的組織情境選擇和設置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的內容。
由于無論契約治理還是關系治理,其在影響創業績效的過程中,團隊效應的發揮程度都非常重要。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嘗試回答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如何影響團隊績效,以及如何通過團隊過程影響團隊績效,進而影響企業績效。結合創業團隊面臨的環境不確定性和資產專用性投資,探究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影響創業績效的邊界條件,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Cooney,T.M.What is an Entrepreneurial Team?[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05,(3):26-35.
[2] 朱仁宏,李新春.創業團隊契約治理與新創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99-208.
[3] 石書德,張幃,高建.影響新創企業績效的創業團隊因素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12,(4):44-51.
[4] Cao J X, Ding Y, Zhang H. Social capital, informal governance, and Post-IPO firmperformance: A study of Chinese en trepreneuria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4,(10):102-109.
[5] 蔡曉珊,陳和.人力資本密集型企業創業團隊的權益安排及激勵機制設計[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1):78-84.
[6] Kamm JB, Shuman JC,Seeger JA,etal. Entrepreneurial teams in new venturecreation: A research agenda[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4):7-17.
[7] Eisenhardt KM, Schoonhoven CB. Resource-based 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formation:Strategic and social effects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2):136-150.
[8] Schjoedt L, Monsen E, Pearson A, et al. New venture and family business teams:Understanding team formation,composition, behaviors, and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13,(1):1-15.
[9] 朱仁宏,田莉,邱姍姍.第九屆(2014)中國管理學年會——創業與中小企業管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4.
[10] Blatt,R.Tough Love:How Communal Schemas and Contracting Practices Build Relational Capital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Volume,2009,(34):533-551.
[11] Arranz N, Arroyabe J C. Effect of formal contracts, relational norms and trust on performance of joi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projects[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2,(4):575-588.
[12] 趙婧,李朋波.創業團隊關系治理研究述評與展望[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5):33-41.
[13] Griessmair M, Hussain D, Windsperger J. Trust and the tendency towards multi-unitfranchising: A relational governance view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11):2337-2345.
[14] 楊光飛.關系治理:華人家族企業內部治理的新假設[J].經濟問題探索,2009,(9):81-85.
[15] He H, Baruch Y, Lin C P. Modeling team knowledge sharing and team flexibility:The role of within-team competition[J]. Human Relations,2014,(8):947-978.
[16] 陳燦.國外關系治理研究最新進展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10):74-80.
[17] Grandori A. Innovation, uncertainty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J].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06,(2):127-133.
[18] Rampersad G,Quester P,Troshani I.Examining network factors:commitment,trust, coordination and harmony[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0,(7):487-500.
[19] 楊俊輝,宋合義,李亮.國外創業團隊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4):256-258.
[20] Francis D H, Sandberg W R. Friendship within entrepreneurial team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eam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0,(2):5-26.
[21] 朱仁宏,代吉林,曾楚宏.創業團隊演化與治理研究: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解釋[J].學術研究,2013,(10):81-86.
[22] Mayer RC, Davis J H,Schoorman FD,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3):709-734.
[23] Gedajlovic E, Lubatkin MH, Schulze WS. Crossing the threshold from foundermanagement to professional management:A governanc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Management Studies,2004,(5):899-912.
[24] Filatotchev I.,Wright M.,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Life-Cycle,London,NewEdward Elgar,2005.
[25] Poppo L,Zenger T.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8):707-725.
[26] Hoether G, Mellewigt 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of Governance Mechanisms: Matching Alliance Governance to Asset Typ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10):1025-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