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5-0027-01
作業可以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也可在課后用于學生鞏固知識、培養能力。按照新課標精神的指導,教師需要改變以往比較落后的教育理念,因此作為教學成果體現的作業設計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變化。怎樣在小學高段學生的語文作業設計中踐行新課標精神,讓作業不再機械、雷同,充滿創新與挑戰?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目的設計興趣化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設計的作業一方面應當新穎別致,生動有趣,能夠充分吸引學生;另一方面也能從作業中體現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作業設計不但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還要充分體現階段的學科特征。
1.續表故事。為了強化學生對所學課文的感悟,進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學完課文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按著作者的寫作內容將課文續編下去。這樣做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例如:學完《孔乙己》一課后,讓學生續寫孔乙己以后的生活,鍛煉學生的思維以及對生活的感悟力。
2.想象畫圖。為了更好地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美,學生可通過想象畫圖來達到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的目的。如在教學《浪淘沙》一詩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的意境,我布置了以小組為單位,用畫再現詩的意境的作業。從學生們的一幅幅畫作中,我明白學生已經從詩中切實感受到了“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的磅礴氣勢。
3.課本劇表演。在班上成立課本劇表演小組,遇到一些情節生動曲折的文章,進行課本劇的創編。學生編演課本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綜合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的良機。為了生動再現人物品質,學生就得認真揣摩人物的心理、動作、神態、語言;為了生動再現場景及人物形象,學生得精心準備一些道具;為了排好課本劇,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等等。例如學習了劇本《半截蠟燭》后,學生分組進行表演比賽,將文字轉化為人物形象、生動情節,個個興趣濃厚。
4.制作手抄小報紙。手抄小報是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好方式,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其綜合能力的機會。如學習了六年級上冊四單元這一組教材后,要求學生收集有關我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觸目驚心的圖片、文字資料等,舉辦一次“小小環保員”的小報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的愿望,而且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為激發學生自主性設計綜合化作業
按照新版《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教師應當充分綜合包括學校、家庭的教學資源,將課堂內外相互連接,增強學生的理論與實踐學習能力,充分的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可以說,語文的學習是十分廣闊的,不應當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僅僅局限于課本中,應當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中得到學習。
1.緊密聯系課堂內外。小學語文教材經過多次改版,盡管在學習內容上豐富了許多,但是課本的知識仍舊有限。而課堂以外值得學生學習的內容卻很多,因此必須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起來,通過多元、豐富的作業,讓學生將課堂學習的東西用到生活中,深化所學的知識,充分的做到學以致用,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如學習了課文《最后一頭戰象》后,引導學生閱讀動物小說大王沈石溪的系列作品;學了《藏戲》后,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去收集我國其他劇種的圖片、視頻資料,在班隊課上進行交流分享,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2.多學科融合學習。將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科學等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盡最大可能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綜合運用各科知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例如《草原》一課的第一自然段非常優美,學完第一課時后,要求學生依據內容畫一幅畫:碧藍的天空、起伏的小丘、雪白的羊群、高大的駿馬、靜止不動的大牛——這樣的構圖,其實就是學生語言內化的一個過程。除此之外,有的課文還可以讓學生運用自然常識動手做一做實驗,運用數學知識算一算。這樣,在語文教學中綜合運用各科知識,使語文與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素養。
3.校內外相互溝通。作為最基礎的學科,可是說“語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處處都用得到語文。介于此,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應當充分考慮到校外因素,有計劃、有目的的安排學生在校外學習語文觀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培養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渠道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讓學生利用電視、互聯網等渠道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春節期間,讓學生摘抄、搜集春聯,對比賞析;讓學生分享旅游見聞,寫導游詞,開展“壯美山河隨我行”活動。
三、 作業設計層次化
當前的教育對象極具差異性,可以說每個孩子都具有很強的獨特性,因此發展程度也各不相同。作為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要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原有起點上,能得到最優發展。因此,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適當的、適量的要求和作業,能幫助學生感悟成功的喜悅,樹立信心。對優生如此,對后進生更是如此。針對層次不同的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作業,讓優生、中等生、學困生在不同層次的作業中得到知識,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不同的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自選作業難度。在五年級下冊學習了《白楊》一文后,我根據課后練習題,設計了難度不等的三個作業:(1)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2)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并仿照句式寫一段話,介紹一種植物的特點。(3)背誦爸爸介紹白楊的那段話,仿照借物喻人的方法,寫一寫春蠶、蠟燭等事物,并在后面寫出與之關聯的人。這三個難度不同的作業,分別體現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語文綜合能力的運用,學生可以量體裁衣,有選擇地完成。
2.自選作業數量。我曾在一本教學雜志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以第一人稱布置作業》。于是我在布置抄寫一類的作業時,不規定抄寫幾遍,允許學生根據自己接受能力與記憶的強弱,確定自己抄寫的遍數。漸漸地,學生預習認真了,課堂學習注意力集中了,也樂于向同學討教學習方法了。同時,這樣做也使抄寫的過程不再枯燥,成為激勵自身不斷追求更高目標的體驗。
作業的設計方法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新課標下,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敢于創新,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充滿情趣的開放性作業來拓展學習語文的路徑,讓學生在廣闊的時空中、在實踐中學、在玩中學語文,不斷豐富知識,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渡口區馬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