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摘 要 學科德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高中生物科學為例,針對當前學科德育普遍低效的現象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學科德育 低效 成因 對策 高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5.056
Cause Analysis of In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Take High School Biology for example
LIU Tao
(Shandong Liaocheng Shuicheng Middle School,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
Abstract Subject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and the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of the moul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high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 for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of moral education is generally inefficient phenomenon causes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ubject moral education; inefficient;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high school biology
學科德育是指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宗旨,將在各學科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想、道德因素,通過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自然地融合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說,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實現德育。①可見,將學科教學與德育有機結合,既是學科教學應有的責任,也是學校德育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指出,加強德育工作是全體教師的共同職責,教師應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
1 學科德育的現狀分析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當前學科德育仍普遍存在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那么,當前學科德育低效的原因具體有哪些?如何才能夠使得學科德育的實施更加有效?筆者將結合所任教的高中生物學科進行簡要的分析和闡述,期望能夠對學科德育的有效開展盡到綿薄之力。
2 學科德育的低效成因
2.1 脫離實際
學科德育低效的成因之一是德育目標的制定脫離實際。當前的學校德育則過于追求理想道德、理想人格和理想教育,以培養“高、大、全”的完美人才為目標,忽視了尊重生命、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等為內容的基本道德規范教育。②有時,為了契合自己的德育目標,甚至不惜對德育素材有選擇性地進行過度包裝。
筆者作為中學生物教師,在聽課時時常發現,有些教師特別喜歡結合教材中偶有出現的我國生物科技成果(如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肆意夸大我國的科技水平,殊不知我們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種報喜不報憂自欺欺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實則是一種誤導。德育不是情緒的煽動,而是理性的形成,德育更不能犧牲求真,緊迫感和使命感也是德育的重要組分。
2.2 形式單一
學科德育低效的成因之二是形式簡單僵化。筆者聽了許多的課,發現教師普遍重視學科素材的德育價值,卻對以何種形式才能有效實現其價值缺乏思考。教師扮演的是告誡者或勸導者,學生則僅僅是聽眾。比如,教師在進行“水”的教學中不忘滲透生態文明教育,講述完水的重要作用之后花大功夫一一列舉學生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浪費水的行為,告誡學生我國淡水資源緊張,大家一定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結果,下課后教師往往會失望地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一如既往。這種簡單僵化的德育方法,只走形式不走心,看似完成德育任務卻達不成德育目標。
2.3 急功近利
學科德育低效的成因之二是教師過于急功近利。教育是慢的藝術,德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是如此。學科德育是個系統工程,德育目標必須是階段性、遞進式地達成,操作上不可能一蹴而就,效果上更不會立竿見影。然而許多時候,教師卻總希望自己的德育能夠立即能夠得到反饋。比如教師在講“胚胎的形成與發育”時滲透了感恩父母的德育內容,就巴不得學生立馬能夠體味母愛之偉大,從此成為乖女孝子。殊不知德育也有“最近發展區”,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容易讓教師期望過高目中無沙,一旦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與自己的德育目標相左,就忍不住簡單粗暴地去糾正或遏制,這樣反而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
3 學科德育的實施策略
3.1 增強意識,有意滲透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必然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教育叢書《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另一種作法似乎被大多數國家所采用。它把道德教育的責任交給了所有教師,因為各學科都可以在這方面起到作用。”每個學科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德育素材,比如生物學科中包含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等德育內容,但這些內容不會在教師進行知識教授的時候自然生成,需要教師有意滲透。因此,教師應當加強相關理論學習,增強學科德育意識,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將傳授知識、訓練技能與學科德育置于同一起點。
3.2 切合實際,有效滲透
每個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每種素材有著各自的德育價值,不同的學生群體又有著不同的認知視野和德育需求。教師如果不進行調查分析,按照自己的想象盲目實施,效果勢必堪憂。因此,教師一定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對教學素材的德育價值和德育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研究,然后針對性設計德育方案,以提高學科德育的有效性。
(1)挖掘素材。生物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思想教育內容,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育內容,如感恩教育、倫理教育;法制教育內容,如食品安全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等。這些德育內容分散、隱含在生物學教材的各個章節的教學內容中,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分析,然后整合于學科教學活動中。
(2)研究學情。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不同年齡、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的學生,其思想特點和德育需求都是具有差異性的。針對不同群體時,德育目標的設定和達成方法自然應該有所區別。比如,筆者所帶班級的學生大多來自市區,一方面他們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視野寬廣;另一方面,他們多為獨生子女,自我中心思想嚴重,較為自負和叛逆。這種類型的學生特別反感教師居高臨下式的教導。因此,筆者采用的方式是為學生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如觀看視頻、組織辯論、排演小品等),讓學生在看和做的過程中“悟”,再通過教師的“導”,在潛移默化中達成德育目標。
3.3 多法并舉,有機滲透
學科德育方法多樣,如何選擇取決于學科的性質、教學內容中的德育因素和教學對象的實際需要。下面列舉幾種生物學科中經常使用的方法以供參考:
(1)以史明理。將生物學發展史滲入學科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科學道德觀和方法論教育,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陶冶思想感情的一條有效途徑。③比如,在講“伴性遺傳”時,可以跟學生講講摩爾根的生平,尤其是他和白眼果蠅之間的有趣故事,讓學生除了學習伴性遺傳的特點和規律之外,還能體會科學家渴求真理敢于質疑權威的科學態度和淡泊名利獻身科研事業的科學精神。
(2)寓德于知。拉伯雷說:“沒有良知的科學只會是靈魂的廢墟?!鄙锟茖W中有許多“良知”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并交由學生傳承。比如,在講授“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生物科學技術的同時,可以針對性討論轉基因、克隆、試管嬰兒等技術的使用原則,以及濫用該技術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使學生理解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可以造福人類,也可能為不法分子利用危害人類,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良好的科學道德。
(3)實踐體驗。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能夠給學生更加直觀的體驗。比如,之前筆者的班級有較多學生為抄近路而踩踏草坪,多次告誡均無明顯效果。當時,生物課正好上到“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一節內容,筆者便以實驗為名為每位學生準備了幾粒種子,讓他們悉心培育、觀察。由于付出了感情和精力,植物的萌發、生長、開花等每一階段的變化都能讓學生驚喜不已,愛屋及烏,踩踏草坪的事情幾無發生。
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盡管當前學科德育的實施仍存在諸多問題,但是相信只要一線教師不斷深入研究、實踐與反思,低效現象一定會很快好轉。基于筆者認識所限,對于學科德育的低效成因及對策研究必然不盡完備,權作拋磚引玉,以期引起同行的關注并共同研究。
注釋
① 彭壽清.學科德育:一種有效的德育模式[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5):134.
② 饒玉梅.我國學科德育研究現狀及問題研究[D].碩士論文.西南大學,2008:1.
③ 申易能平.論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EB/OL].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http://www.pep.com.cn/gp/01_2/01/jyzs/dy/201205/t20120527_1127162.htm.201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