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 程兵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數理統計等方法,對武漢賽馬的歷史進行回顧,同時對武漢國際賽馬節舉辦的基礎條件及發展趨勢進行系統分析。主要結論如下:武漢國際賽馬節舉辦的條件包括具備良好的比賽設施與設備、優越的區位優勢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賽馬節組織有條不紊,呈現穩步發展態勢;比賽規模穩步擴大,國際化程度高;競技水平和賽事影響力日漸提高。
關鍵詞:武漢國際賽馬節;基礎條件;發展階段;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 05(a)-0000-00
1武漢賽馬的歷史回顧
武漢的賽馬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初,當時帝國主義國家入侵中國,英國在漢口英租界開辟馬道子、球場等,1902年,英國人從“地皮大王” 劉歆生手中低價購得漢口西北角的荒地800畝,于1905年正式建成為西商跑馬場,這是武漢最早的賽馬賭博場。由于是英國人建設的,因此它主要吸收高級外僑為會員。1906年,劉歆生提供了大片土地,興建了國人自己創辦的華商跑馬場。這個跑馬場與洋人創辦的有所不同,不收門票并且中外觀眾都可以入場參觀。1926年,武漢商界王植夫、吳春生等人修建了武漢的第二座跑馬場即萬國跑馬場。武漢賽馬從清末到1949年一共盛行了五十年的歷史。
1949年以后,武漢的三個跑馬場也先后關閉。20世紀70年代末,賽馬運動重新得到發展和振興,繼1992年4月26日廣州馬王賽之后,中國賽馬運動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港澳馬術界人士的廣泛支持。2002年10月24日,中國正式成立馬業協會,中國馬術運動終于朝國際化、現代化方向邁進。從2003年開始,武漢市開始主辦“中國武漢國際賽馬節”,至今已成功舉辦12屆,武漢成為中國馬術賽事中心,賽馬已逐漸成為武漢市的一張名片,成為一項健康的大眾娛樂活動。
2武漢國際賽馬節的基礎條件
2.1良好的比賽設施與設備
硬件設施是舉辦大型賽事的基礎條件,武漢國際賽馬節比賽場地——位于東方馬城的國際賽馬場按國際標準建造,賽馬場擁有多達12萬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廣場,建有周長1620米,寬28米的國際標準沙地跑道;標準馬術訓練場,可同時進行障礙馬術比賽和馬上技巧表演;馬廄5排,能容納250匹馬,設施領先全國。馬城的亮馬圈擁有先進的下水系統可以自動沖刷馬糞,4500個觀眾座位,四周有觀馬看臺和全國面積最大的LED顯示屏,觀眾可以一目了然的觀察到賽馬的排位情況、詳細信息以及馬主彩衣圖案,13個機位,可隨處全面觀看賽事;在數據中心及安保中心,采用EMERSON空氣調節系統保護精密儀器;主樓安裝的滅火設備可通過氣體全自動滅火;終點攝像機采用兩套國際最高標準的LYNX終點攝像裝置。終點控制室該套系統對賽事結果的甄別可精確到萬分之一秒;賽道內安裝有20多個攝像頭等等。因此,武漢國際賽馬節的賽馬、場地、監控、安保系統等硬件,在全國范圍內首屈一指。
2.2優越的區位優勢
武漢是我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長江航運物流中心,被譽為“九省通衢”、“東方芝加哥”、“百湖之城”等稱號,有黃鶴樓、東湖、紅樓、木蘭天池、歸元寺等。比賽場地東方馬城地處武漢金銀湖龍頭地段,位于武漢新中央商務區,地理位置優越,用多路公交車可以直達或換乘到達,滿足武漢三鎮到現場觀賽的需要,比賽地緊靠武漢市商業中心。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發達的交通軌道,武漢舉辦的國際賽馬節可以吸引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外地游客乘高鐵前來觀看比賽,也方便了武漢周邊市民前來觀賽,增進各地交流往來,加快體育賽事旅游發展。
2.3政府的大力支持
武漢國際賽馬節的創辦得到了武漢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經過2003和2004年兩屆賽事的成功舉辦,于2005年正式更名為“中國武漢國際賽馬節”。為把武漢國際賽馬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賽事,武漢市先后投資20億元進行了賽馬基礎設施建設,為解決賽馬人才短缺的問題,武漢市屬高校——武漢商院專門成立馬術學院與東方馬城合作培養賽馬專業大學生。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彩票管理中心批準的“中國競猜型賽馬彩票研究課題組”在武漢成立,使武漢在“賽馬彩票”上已搶得先機。在武漢市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武漢國際賽馬節已成為武漢的城市名片,是市民們的體育節日。
3武漢國際賽馬節的發展趨勢
3.1賽事組織有條不紊,呈現穩步發展態勢
武漢國際賽馬節經過武漢市人民政府的傾力打造,以及成功舉辦了12屆,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武漢市的大型城市節慶活動。武漢國際賽馬節的組織機制與組織制度日益成熟,比賽規則及參賽辦法與世界四大賽馬節逐漸接軌。比賽時間由最初的1周時間縮短到到4天再到如今固定為2天時間,且確定每屆賽馬節的開幕將固定在當年10月的最后一個周六下午舉行。盡管賽馬節賽事持續時間有所縮短,但武漢市政府依然高度重視,從賽事籌備、新聞傳播、市場化運作等方面都會在當屆賽事結束后對下一屆賽事作出詳細的分工和研究,確保下屆賽事的成功舉辦。
32比賽規模穩步擴大,國際化程度高
從第1屆的全國9支代表隊、100多匹賽馬參加7個項目的角逐,6天賽事70場演出。第4屆賽馬節盛況空前,國內外選手不僅舉行國際騎師速度賽馬邀請賽、澳門賽馬會杯速度賽馬邀請賽、香港評馬同業促進會杯賽、新西蘭坎特伯雷賽馬會等。第5屆賽馬節上,組委會推出的國內首個以城市冠名的“武漢杯”速度賽馬比賽,并努力將其打造成國內的第一賽事。第8屆賽馬節作為標志性的轉折,這屆賽馬節集中了全國數項頂級速度賽馬賽事,包括中國金牌騎師大獎賽、“武漢杯”國際騎師大獎賽、全國速度賽馬錦標賽、中國速度賽馬公開賽(武漢)等賽事,國際騎師大獎賽邀請了11名外籍騎師和國內3名頂級騎師參賽,其中包括歐洲的7名女騎師參賽。第12屆賽馬節和全國速度賽馬錦標賽,參賽騎師數量達到歷屆之最,中、外騎手同場競技,達到創記錄的70余人,參賽的純血馬匹達到創紀錄的207匹,邀請了來自德國、法國、英國、挪威、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澳門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或業余頂尖騎手參加國際騎師邀請賽。
3.3與城市發展融合進一步增強
由于武漢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區位優勢,使武漢賽馬節與城市發展的融合度有了進一步加強,比如免費發放開閉幕式門票,利于武漢三鎮和周邊城市乃至其他省市馬迷們觀賽的需要,增加了市民觀賽熱情,體現了體育賽事與市民的良好互動,從而達到體育賽事與城市發展的有機融合。武漢賽馬節作為推廣馬文化和楚文化的一個大型節慶活動,集體育、旅游、文化為一體的賽事,對于推動武漢城市文化和湖北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武漢賽馬節為武漢廣大普通市民提供了參與體育賽事的機會,使他們融入到這一大型體育賽事當中,增強了市民的歸屬感。
參考文獻:
[1]萬澄中.回憶舊漢口的跑馬場[J].武漢文史資料,1997,(04):59-61.
[2]武漢國際賽馬節.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so.com/doc/7801276.html
[3]東方馬城.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so.com/doc/6582413.html
[4]秦尊文. 美國賽馬業發展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江漢論壇,2008(12) :51-53.
[5]楊風華.武漢賽馬節的特征分析[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10(3) :143-144.
[6]劉勛,黃其新.武漢現代賽馬業發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 2013(12) :61-64.
[7]武漢重塑“東方賽馬之都”.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9-12/19/content_12675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