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芳
摘 要:民辦高校在社會就業良性機制中,必須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目標,打造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人才培養平臺,做好分類教育實施“差異化”人才培養,完善課程設置和評價模式,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才能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民辦高校;社會就業良性機制;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3-0151-02
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是高等學校本科人才最基本的類型,民辦高校應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創新教育觀念,重視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高等教育要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要注重對學生的分類教育,使每位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發展,民辦高校應做好分類教育實施“差異化”人才培養。民辦高校在課程體系架構上既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又要與市場經濟需求相一致;在教學內容上,應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特色,突出實踐能力;深化改革,逐漸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民辦高校應調整課程設置和評價模式,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目標
社會對高等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多樣化需求已成客觀現實,高等學校要適應這種需求,相應地進行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改革探索,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是高等學校本科人才最基本的兩種類型,另外還有復合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也稱學術型人才,主要從事學科或跨學科研究和教學工作的科學研究人才。應用型人才,是相對于研究性人才而言的,主要從事實際部門的工作。社會對人才培養規格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就文科、理科專業而言,社會既需要學術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從事設計、開發、制造、推廣、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應用型人才是掌握應用知識,具有具體實踐能力的人。應用型人才和研究性人才只是類型不同,不是層次差異,兩者都是國家不可缺失的人才。目前,普通高校著眼于培養有理論、有技術的本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直接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需求,能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在生產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的理解,進而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經濟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在地方經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高校對人才的輸送。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應當與地區經濟和產業結構接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相匹配。這就需要高校結合國家的實際發展情況,主動融入地方經濟,根據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瞄準地方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的新需求,科學制定人才培養的目標。以研究為主的高等院校,其學科、師資、生源等條件都具有顯著優勢,應憑借這些優勢,承擔培養學術型研究人才的責任,在培養研究型人才方面應當將目標定位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性研究型人才。
本科層次的應用型高校,應以培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既具有較高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作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黃河科技學院,其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熟悉中原文化,通曉行業規則,掌握專業知識,經歷職業訓練,擅長綜合實踐,具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起重要支撐作用的應用型人才。
二、打造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人才培養平臺
按照“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大學生就業教育不能局限于簡單學習某種就業技巧或職業技能,而要培養其較高的職業素養和遷移能力,以適應不同職業環境并取得職業成就。我們在對企業進行調研的結果表明,企業招聘者并不僅僅關注畢業生專業素質,更注重學生個人特質中品德、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忠誠和責任感、主動性、抗壓能力等非職業素質。目前,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重知識能力而輕心理結構。很多大學生接觸社會尚淺,以往應試教育,學校和家庭重視智商而忽視了情商。二是重專業教育而輕通識教育。傳統的專業教育造成大學生科學與人文素質的失調,甚至是人文精神的匱乏和道德價值的審思、批判能力的弱化。三是重職業技能而輕職業素養。大學生基本職業技能匱乏是阻礙其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但是,決定擇業和職業的是職業素質,即個體的精神要素、心理要素、學習的主觀意愿及自信自強等非智力因素。
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將人類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習者,學習能力就成為了每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必須創新教育觀念,重視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重視通識教育。在一、二年級要通學必修課和公共基礎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勇于擔當,敢于負責,提高人文綜合素質水平。第二,構建開放型教育,讓學生學會團結協作,與他人積極合作,共享社會各種資源,共享人類文明成果。第三,優化培養模式。實施完全學分制。按照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特色學科和優勢專業,建設一批品牌專業和精品課程。第四,豐富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鼓勵教師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啟發討論等教育教學方式;加強實踐環節;積極鼓勵教師使用多媒體、網絡等多種現代教育技術;改革傳統的教學管理辦法,充分尊重教學規律和學術規律,創新協作機制,將行政管理與教學管理有機結合,保證“管理”服務于教學。第五,加強教學條件建設,確保教學基礎設施、實驗室、實訓場所等硬件條件滿足教學需求,達到本科教學標準。
三、做好分類教育,實施“差異化”人才培養
目前,很多高校專業培養的特色不明顯,學生缺乏核心競爭力。按照一個模式培養的學生,缺乏差異化。許多高校因受多學年制的教學體制影響,學分制貫徹不深入,學生的選課自由度和輔修專業選擇空間還相對較窄,專業方向培養特色模塊較少,這對于人才培養有一定的制約。因此,高等教育要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要在人才培養中注重對學生的分類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發展,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為其將來畢業就業塑造核心競爭力。
1.培養方案“差異化”。根據學生就業目標和個人志向促進培養方案差異化。學生興趣和目標不同,一部分學生希望學成后能順利就業,一部分學生立志通過“專升本”“考研”等途徑繼續深造,達到更高學歷目標。考慮到學生需求差異,可在基本專業教學培養后對學生實行分類培養。對于深造班,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要體現培養學生適應更高層次學習的能力;對于就業意向的學生,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要重視加強實踐教學,側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及就業能力。
2.專業培養“差異化”。高校在學生專業教育階段可結合社會工作細分的需要和學生的個性、興趣,開設專業方向和模塊課程。通過增強實驗開放、加強實踐和實習等環節,實現書本理論知識到實際動手綜合能力的整合與轉換,獲得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提高和養成良好的專業素質。
3.主修輔修相結合“雙管齊下”促進“差異化”。社會需要知識面廣、適用能力強的人才,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個人興趣也存在不同,因此,可以實行主修與輔修相結合的培養模式。通過實施學分制,讓一部分學有余力、成績優良的學生按照培養方案在修讀主修專業的同時,參加輔修(第二)專業的研修,獲得相應學分,取得雙學位。通過主輔修相結合,擴大學生知識面,多渠道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使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四、完善課程設置和評價模式,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課程體系既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又要與市場需求相一致,強化學生就業能力;教學內容上應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特色,突出實踐能力;教學方法要推進現代化教學手段,深化改革創新教育和啟發式教學,逐漸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其一,靈活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當前,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專業設置以就業為導向,專業體系逐漸呈綜合化、新興化。課程設置要有發展眼光,集中教育資源,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著力建設新興學科課程,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寬泛而系統,在課程設置上還應有現實性眼光,以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特色,增設實踐性強的課程,著力充實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學生實驗、實習、實踐內容,完善學生的知識水平結構,促進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深度和廣度,拓展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必修課程中增設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課,從入校開始貫穿大學四年,通過指導更新擇業觀念、設計職業規劃、強化工作技巧等方面來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實力。其二,改革課程教學評價方式。高等教育的重點應從單純傳授知識轉變為綜合能力培養,著重培養大學生學習能力和個性發展。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習要求,采取開卷、答辯、小作文、課程設計、大作業等多種考核方法對學習過程進行考察和評價,改變師生單向交流、學生被動學習、被動考試的局面,克服單一閉卷考試迫使學生死記硬背的狀況,使學生在學習中享受進步帶來的滿足感。
參考文獻:
[1] 李偉,盧玉.民辦高校經管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知識經濟,2016,(5).
[2] 王娟,吳憲祥.民辦高校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軟件導刊,2016,(2).
[3] 劉萬紅.民辦高校“四位一體”IPT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5,(2).
[4] 葛姝亞.大學生人才培養模式與就業的良性機制研究——以河南省高校為例[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3,(6).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