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光耀
【摘要】《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要求我們教師應該努力去研究我們的服務對象――學生,他們的學習心理、原有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等,以使自己的教學適應學生的個性需要和發展需要。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個性化 綜合素質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边@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轉變觀念更新自己,想辦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經驗。
一、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語文素養又在豐富的生活中得以進化發展成熟。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為“語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教學理念提供了理論保證。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他經常帶著學生進入大自然,并親切地稱之為“藍天下的學?!?、“快樂的學校”。他寫道:“寧靜的夏天拂曉,我跟孩子們來到池塘邊,印入我們眼簾的是那朝霞般令人驚嘆的美。于是,孩子們感覺到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天涯這些詞在感情色彩上的細微差別?!碧K霍姆林斯基的經驗告訴我們,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體驗生活,是進行語文學習的最佳途徑之一。
二、追求教學個性化
1.個性化教學思路,就是思路新穎,不同凡響,別出心裁,不拘一格。一是不拘泥于教參,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縛,用自己的個性去演繹作品的個性。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時,課文第二段的處理,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詳盡地講解寫景文字的寫作方法,諸如寫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寫、按什么順序、用什么方法寫等等,旨在使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言表達中體會寫景的方法,進而達到初步掌握寫景文字的寫作方法的目的。這樣使初一的同學比較直觀地熟悉課文,并理解課文所包含的語文知識。二是找準教學“突破口”。如教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以肅穆崇敬為“突破口”、教學《天凈沙秋思》是以清靜悲涼為“突破口”、教學《長江三峽》時以豪邁奔放為“突破口”等等。讓學生說個性的話,說自由的話,講真實的事,讓課堂充滿學生的個性活力。
2.個性化教學藝術,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啟發、引導。如《荔枝蜜》教學的導入,采用音像資料導入,運用媒體播放有關蜜蜂、蜂蜜的圖片,同時插播旁白進行解說,然后談感性認識――提問:同學們都接觸過蜜蜂,蜜蜂給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樣的?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蜜蜂的印象。同學發言后,教師導人課文學習――“剛才同學們暢談了自己對蜜蜂的印象,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楊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對蜜蜂的感受是怎樣的。”將學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導學生在作品的鑒賞、聯想、體驗之中融入學生個性的理解,將教學的情趣、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從而使課堂氣氛“其樂融融”。
三、在科學發展觀下,一切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服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藝術就在于,要讓受教育者把他周圍的東西加以‘人化,……從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東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對人的愛?!闭Z文課堂教學需要彰顯人文性,充分以學生為中心。這是課堂教學的內涵,是科學教育發展的必然。
1.“師生合作”,激發學生興趣。從學生已有的體驗和實際水平開始,鼓勵學生多疑、多思、多探討、多合作、多發現。在《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的教學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細節描寫時,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用你自己的觀點來探討一下魯提轄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學生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說出了幾種答案:慷慨大方、重義輕財(事例:請史進、李忠喝酒,向金家父女贈銀、傾聽金家父女訴苦,幫助其逃生);疾惡如仇、見義勇為(事例:痛打鄭屠,幫助金家父女);性急如火、心細如發(事例:聽完哭訴馬上就要去打死鄭屠,“在店門口坐了兩個時辰”);勇而有謀、膽大心細(事例:先救助金家父女脫險再懲處鄭屠、質問鄭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斥罵鄭屠“詐死”從容退卻)。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鞏固了學生掌握的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全面發展”,提高綜合素質。教育理論上曾說過:“智育不好出次品,體育不好出廢品,德育不好出危險品?!爆F代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既要求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水平和突出的專業技能,還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這些綜合素質的培養,應該有機的滲透于現代的語文教學實踐之中。在教學中滲透美學理論,《春》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春》是描繪的一種自然美;《驛路梨花》是贊揚的一種心靈美;《菜園小記》是抒發的一種社會美;《背影》是品味無言的真愛。教師還要讓學生在對作品的細致分析、理解過程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如音樂美、結構美、內容美、藝術美等。從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激發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生活中的美,最終達到提高審美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疑問,樂于表現自己,敢于與眾不同,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在充分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的基礎上,明是非,分主次,達到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使學生產潛能得到釋放,發展創新能力的目的。
總而言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作為戰斗在教學改革的第一線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既傳授以知識,更引之以成人,根據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有著健全人格,良好個性的人才,而這些的實現,首先依賴于我們的教學中有多少“個性”、有多少真情。讓我們一起為學生的個性發展而努力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