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紅
摘 要 為提高順德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調研了順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現狀,文章分析了農民工公共文化體育均等化現狀,并提出農民工公共文化體育均等化政策。
關健詞 順德 農民工 公共文化體育 均等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90
Abstract The status quo of Shunde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facilities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pirit and cultural life of migrant workers in Shunde, research, analyzes the migrant workers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current situation of equalization, and migrant workers public cultural and sports policy of equalization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Shunde; migrants; public culture and sports; equalization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順德經濟的快速發展,順德農民工的物質生活水平也相應的大大提高,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大批出現,他們表現出了與其父輩大不相同的心理特點,他們在物質生活外更期待從精神和文化層面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文化娛樂活動,更期待能得到高層次的精神體驗,對于他們來說,要提升其歸屬感和幸福感,令其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就必須關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這種精神文化方面更多的體現在文化學習和體育休閑方式中,良好的、正能量學習與體育休閑方式不僅可以充實農民工的空閑時間、舒緩身心、擴大人際交際,且能大大減少犯罪機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在眾多的公共服務項目中,公共文化體育作為基礎類項目對于滿足居民的休閑生活、豐富精神文化、提升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得到順德政府的高度重視。在人們關注公共服務尤其是公共文化體育服務的時候,大多數聚焦于城市居民這個層次,對于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農民工,沒有給予太多關注。農民工市民化是我區全面建設小康水平社區的必然要求,也是當前擴大內需,應對國際經濟危機的重要舉措,對于保障農民工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著積極的作用。然而當前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比較緩慢,與我區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與百萬農民工的市民化訴求相比更是有著相當的差距。因此,政府應當通過公共服務創新,提升農民工享有公共服務的水平,從而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
2 相關文獻及調研設計
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對休閑方式行為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涉及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研究成果非常豐富。但一般對農民式關注的熱點都是怎樣從制度性層面解決社保、工資、教育、戶籍等問題。對于識別農民工休閑活動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提高農民工城市生活的滿意度的研究成果總體相對來說比較少,部分學者對農民工休閑方式的開始關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研究以順德各鎮街農民工為研究對象,深入相關的工業區有關企業之中,隨機抽取500名農民工進行問卷調查或深度訪談,并隨機訪談了23名企業管理人員、建筑工人、搬運工人。了解企業農民工休閑生活情況與參與情況。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走訪、電話、微信等方式咨詢有關社區、企業工會等部門。
本研究運用方法實證主義和批判理論,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結合的深入工廠、服務業、建筑業等收集第一手資料,保證收集數據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對問卷所得的數據及訪談的內容合并分析,采用分析法,以此了解順德農民工休閑方式參與情況和阻礙因素等。
2.1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休閑時間、個人收入、休閑費用、休閑目的、休閑主要內容等幾個方面。問卷共發放500份,回收425份,有效問卷413份,有效率為97%。調研對象基本情況詳見圖1。
2.2 深度訪談法
本次訪談的對象有建筑工、企業中層管理等工種(表1),訪談內容設計關于休閑參與及安居、幸福感訪談大綱,共涉及“平時您下班都會做些什么”、“您對自己目前的休閑生活感覺如何”、“您對順德區政府在居民休閑設施的投入進行評價”、“您對順德政府在居民休閑設施的投入有何建議”、“吸引您來順德打工的原因是什么”、“您是否愿意留在順德生活”、“政府解決什么問題會促使您留下生活”等十個問題。
2.3 分析法
對問卷所統計的數據和訪談的內容進行分析,以此了解順德農民工公共文化與體育休閑方式的情況原因。
3 農民工公共文化體育均等化現狀分析
經分析,順德農民工大部分來自廣西、湖南、貴州、江西等地,所從事職業多為建筑工、餐飲服務業、工廠員工等,年齡層次以18至40歲最多,分別占總人數的52%和26%,此年齡層次以男性比例較高,85%的農民工來自于農村,受教育程度以高中和大專的居多,分別占比例的44%和40%。在收入方面,23%的農民工收入在2000~3000元,收入超過3000元的占了67%。
根據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彭澎領銜所作的《順德農民工的服務與管理專題調研報告》,按照順德六普統計數據,常住人口246萬多,外來人口132.4萬……按照比例來講,外來人口超過50%,最新的農民工數據是145萬,其中86.71%是普通的務工人員、生產服務人員。深度訪談中對農民工“平時您下班都會做些什么?”的問答中,答案最多的分別是睡覺、玩游戲、看電視和找老鄉聊天,他們的休閑生活非常枯燥和單調。他們絕大數人之所以選擇這些活動,原因如下:
首先,認知上存在錯誤。順德政府為了加快順德文化建設的步伐,開展便民活動,順德政府在一些公共設施投入上加大了力度。譬如:順德圖書館圖書的借閱與部分場地的租用手續都非常簡約與規范,書籍的借閱只需身份證就可以辦理;部分場地的租用,如租用語音室的要求就是人數達十人以上的團體,只需提前一周打電話預約即可;還有每周日下午都有免費電影播放等等。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居民都不知此功能,更何況農民工?農民工的文化層次普遍不高,自身素質的不高造成他們產生一種心理障礙,他們在心理上認為他們就是這個城市中的過客,這種心理使得他們沒有歸屬感和責任感,融入不了城市這個大圈子,與城市主流社會不相整合,不能很好地參與公共文化體育資源的分享。
其次,工作時間過長,嚴重影響休息時間。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農民工工作時間都在8小時以上,有時還要加班加點,在身心疲憊的情況之下,他們沒有時間和體力去進行休閑與健身。
其三,收入有限。近年來,由于農民工人員不斷有回鄉的情況,造成人數銳減,因此人工費用有所提高,但農民工的生活方式大多都是以節儉為主,除必要的生活開銷外,大多都存起來或是寄回家。
其四,受休閑場所和設施限制。在眾多的公共服務項目中,公共文化體育做為基礎類項目對于滿足居民的休閑生活、豐富精神文化、提升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因此得到順德政府的高度重視。但人們關注公共服務尤其是公共文化體育服務的時候,沒有給予農民工太多關注。順德也同樣存在此弊病。順德的大部分休閑健身場所基本上分布在樓盤小區等人群聚集的社區,但農民工的工作場地卻是比較偏僻的工業園區,離各休閑設施距離較遠。
4 農民工公共文化體育均等化政策建議
4.1 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相關管理機制
順德地區場館及健身器材、設施的建設近幾年也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農民工能夠使用的健身與休閑場地、器材和設施建設就十分短缺,多數工業園基本上沒有任何可用于體育健身的場地和器材、設施,及個別的工業園或工廠有一些健身器材和設施,大多也是非常之簡陋、空間非常有限,根本難以滿足農民工進行休閑體育活動的需要。
在社會中農民工可以說是一個弱勢群體,順德區應有針對性的構建并完善法律法規,以保障農民工的合法利益。農民工的體育健身與休閑權益也不例外,而最佳維護和保障這一權益的機構就是企業的工會。我國《工會法》第二章第十條中指出: 企業、事業單位、機關有會員二十五人以上的,應當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不足二十五人的,可以單獨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的會員聯合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可以選舉組織員一人,組織會員開展活動。第一章第七條中指出:工會除了動員和組織積極參加經濟建設,努力完成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還有教育職工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技術業務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職工隊伍。眾所周知,組織豐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是工會的傳統優勢。因為各級工會組織是最貼近農民工的組織,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組織。
因此,順德區應構建一個農民工公共文化體育模式圖(圖2),由區政府制定和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相關部門指導并落實企業建立工會,由各企業工會組織并管理農民工參與健身與休閑活動。
4.2 加強正確的健身休閑體育活動的宣傳與教育
休閑體育活動不僅能夠幫助農民工度過閑睱時間,并能讓農民工勞逸結合,使他們身心更健康。因此,應加大對農民工的休閑體育活動的宣傳,培養他們正確的觀念,政府就加大免費、合適的公共休閑體育的建設,如:民工的書吧、免費的影吧、健身場所等。這樣有利于幫助和誘導農民工取消消極的心理,建立良好的人文氛圍,保持他們愉悅的心理狀態。
4.3 建立合理公共文化體育模式,開展多樣化文體活動
建立合理的公共文化體育模式,保證農民工的合理正常休息時間,并開展積極的公共文化體育項目,提升他們的幸福感。順德每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三下鄉”活動,活動主要范圍在各鄉鎮,各企業工會可以提出申請,將“三下鄉”活動正式引入各企業及工地,特別是文藝類節目,這類節目受廣大農民工朋友喜愛。
參考文獻
[1] 田翠琴,齊心.農民閑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 劉建平,陳姣鳳.城市農民工休閑問題探討[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