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瑋

摘要:當今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音樂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式與革新的趨勢,由英國統一國際出版集團出版的《具備數字化技術的音樂教育》為我們呈現了一種獨特的國際視野,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者強調一種超越教室和學校圍墻的音樂學習觀點,強調學校教育對音樂與技術應用新途徑的迫切需求,強調教育變革中教師角色的改變。筆者從轉變身份、數字課堂研究以及變遷中的策略三個方面來介紹此書,通過書中15個具體生動案例的研究報告,來進一步說明數字化信息革命帶來的音樂教育學生與教師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身份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帶來的困惑和問題。為我們進一步理解數字時代音樂教學的復雜性,進一步建立數字時代音樂教學的新觀念,為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參考價值。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 數字課堂 音樂教育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當代人的思維、學習甚至生活方式,音樂教育也不例外。一方面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各種科技手段,為音樂學習和研究帶來了很多新的可能,音樂教育領域的應用和探索也在不斷發展,比如音樂團隊跨時空、跨時代、跨領域的合作,MOOC環境下鋼琴即興教學的模式改革等;另一方面技術發展帶來的傳播方式、認知方式、師生關系等一系列的改變,對傳統學校音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沖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降低了對授課老師專業技能的要求,高師音樂教師教育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學生知識獲取方式的多樣性,對學校中教師的“角色”地位有何影響?各種教學軟件的飛速更新發展,資訊數據融入教學的科學性,媒體時代的音樂教育遠遠超出了學校教育,等等這些問題都迫切需要我們對音樂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和創新思路做出新的判斷。
英國作為音樂教育發展的前沿國家,數字化技術改革已經成為當代英國音樂教育研究和改革的重要趨勢之一。其實,我們只要在網上輸入關鍵詞,與英國音樂教育技術改革相關的網頁隨處可見:“音樂技術教師”(Music Tech Teacher, www.musictechteacher.com)、“倫敦音樂技術教師論壇”(London Music Technology Teachers Forum, www.audiosupport.co.uk/lmttf.htm )……這種音樂教育中的數字化技術氛圍是可以深切感受到的。
約翰·芬尼①(John Finney)和帕梅拉·伯納德②(Pamela Burnard)編著的《具備數字化技術的音樂教育》(Music Education with Digital Technology),是統一國際出版集團(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教育與數字技術”系列叢書之一(2007),該書以理論洞察為依據,是一本匯集了一系列與學校教育本質轉變和音樂教育轉型相關聯的音樂教育創新性實踐研究的論文集,強調學校教育對音樂與技術應用新途徑的迫切需求,反映當今數字化技術為音樂教育領域帶來的新的研究方式與革新的趨勢。該書包含了引言、轉變身份(Changing Identities)、數字課堂研究(Researching Digital Classrooms)以及變遷中的策略(Strategies for Change)四部分,更具體地說,主要研究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廣泛的技術在多樣化環境下的應用,以及教育創新可能性的語境。探索音樂體驗、音樂學習、創造性教學互動、反饋、檢測與評估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調查教師和學生在數字軟件、硬件以及技術環境體驗中所產生的意見。
——探討教師和學生技術使用、人機互動,以及中學音樂課程方面的專業發展。
——為對數字技術感興趣或相關的音樂教師、教師培訓者、社區藝術家和研究人員,當然也包括各類音樂專門的從業者提供精心設計的操作實踐,以及研究方法學的指導。
一、身份轉變
數字時代的音樂教學不僅要求我們把更多的關注放在音樂課堂教學的對象上,而且也要求音樂教師具有善于思考和反思的能力,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顯然同時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身份意識。在這個部分約翰·芬尼聚焦于英國語境下處于學校“邊緣”的學生身份問題,為我們展現了當代中學生真實生動的音樂學習生活,用5個具體生動的案例的研究報告,來說明數字化信息革命帶來的音樂教育學生與教師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身份的轉變以及所帶來的困惑和問題。教師,作為具有從業者與研究者雙重身份的角色,應該發展理論的洞察力以及學會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音樂教學。
二、數字課堂研究
技術革命的變遷為音樂教師的實踐和理論研究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觀點,例如:對學習者在應用音樂設備及媒體技術體驗的個案的歸納總結所開展的案例研究;為讀者提供有關在使用數字媒體過程中合作完成的音樂事件及這些事件中個體作用的詳細描述。書中列舉了5個報告,每份報告都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該如何從研究中學習,如何利用相關技術豐富教學(包含教音樂以及學音樂兩方面),以及研究如何激發教師的實踐變化,當然還包括了通過電腦來學習作曲、演奏、欣賞等方面技術的討論。
所有這些報告都展示了在課堂中應用數字媒體技術的新方法,這些案例涉及了學生自我引導的討論、學生自我幫助、自我評價和以學生為中心的分析,涉及一個老師如何發展網上的在線教學法、設計一個任務,以及為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和構建新知識提供必要的資源和策略。這些研究發現最后都匯集到一個觀念,即音樂教室就像一個學習社區,其中的成員在實際的合作學習環境中實現資源共享。這種共享甚至還允許在網絡的遠程互動中實現同步的即興表演與創作,發展網絡,以及自愿開展在新知識構建過程中高水平的社會互動。資源共享、數字環境、概念社區,微軟世界顯示了教學課堂中幾個關鍵方面是需要重新思考,或者也許需要再定義的。這種課堂實踐的新模式,直接沖擊著傳統教學模式和相關的策略。
三、變遷中的策略
數字技術的使用如何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在“我們教什么”、“我們如何教”以及“我們如何訓練老師們去教”之間的各種復雜的關系。政策的變化、教師職業發展以及各種課堂實踐的更新都對我們提出了更多的挑戰。本書的研究者主要不是關注在技術應用過程中引發的問題,而是通過提供一系列動態的策略來探討音樂教師音樂相關的實踐中運用所掌握的技術知識。通過5個案例清楚地告訴我們數字時代要求音樂教學有一種學習的觀念,有一個學習者的空間(這里老師既是一個學習者也是一個研究者),一種在當代音樂教育語境中能夠讓我們理解和有效實行的有價值的學習。
四、結語
當前,音樂教育在一個相當廣泛的范圍內受到了挑戰。“我們處在一個由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學校教育必須面對新世界秩序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新的秩序里將出現一系列的新生事物:審視知識的新方法、設計當代系統的新方法、與作品世界互動的新模式、兒童養育的新途徑,強有力的數字化新信息技術不僅加速了信息通道,而且通過多種方法取代了傳統的印刷材料和傳統的出版技術。”③學校和家庭是互聯的,整個世界都是這樣。朝九晚五的工作秩序已經被更富有彈性的安排所取代。多種多樣的學習方法、多元化的環境已經出現。一場伴隨要求創造、改革、新型學習方式、傳統的學校課程受到技術革新洗禮的革命正在發生。而處在這場革命中心的,或許可以比喻成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正是信息與傳播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簡稱 ICT)。
音樂和信息與傳播技術的結合,被看成是音樂教育變革的推動者,它推動了前沿的思考,打破了邊界。通過技術,當下的音樂教學實踐,可以被重新審視、再語境化,或者更有趣,對于將來的轉變與再想象都可以發生。
《具備數字化技術的音樂教育》是一本在一個音樂教育、學校教育和學習正在被重新定義的時代中有關音樂教學改革的書。此書為我們呈現了一種獨特的國際視野,書中這些來自英國、美國、愛爾蘭、意大利、中國香港和澳大利亞的研究者一致強調一種超越教室和學校圍墻的學習者觀點的重要性。他們的研究報告同時強調在教育變革中教師角色的改變,以及如何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使用技術互動綜合性的觀點。這些具有從業者與研究者雙重身份的教師,在實踐中產生的認識和研究成果,為我們進一步理解數字時代音樂教學復雜性,以及當代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幫助。
注釋:
①約翰·芬尼(John Finney)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
②帕梅拉·伯納德(Pamela Burnard)博士現任英國劍橋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英國音樂教育》雜志主編,以音樂創造性研究聞名于世,關注創造性在教育當中的作用,除了音樂教育技術,他的研究聚焦于音樂的學和教、評估、音樂教育、公民教育、相關公共政策當前實踐的分析等方面。
③Headley Beare :Challenges the myth of the unchanging school,Austrila,2003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