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寧
摘 要:文化消費已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們的認同決定。文化消費已是一種存在方式,一種獲取認同的方式。從消費社會學的視角出發,從認同的角度來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文化消費,探討當代大學生在文化消費中的個體認同及其意義建構。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消費;個體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2-0046-02
從消費社會學視角看,任何一種消費活動與個體認同都是密切相關的,人類學家弗里德曼說:“在世界系統范圍內的消費總是對認同的消費?!盵1]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生對文化消費不再只是停留在物品本身的實用價值上,還注重追求商品的符號價值,即通過消費進行自我確認。在當代,大學生怎樣通過文化消費來構建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出現了什么消費問題以及在此基礎上我們該如何強化大學生的正面認同,引導他們進行健康理性的消費呢?本文將從消費和認同的關系來探討上述問題。
對文化消費這一概念的理解,國內研究者基本一致:文化消費主要是指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消費精神文化產品和精神文化服務的行為[2]。自我認同是:“個人依據其個人經歷所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經驗和活動過程中產生,根據其所屬的群體及所處的社會情境,通過與整個社會過程的關系及與該過程中其他個體的關系結果發展起來的自我組織與自我設計過程。除了整個生活質量、文化信念、消費程度的價值認同外,主要是個體身份的確認,在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整個社會的反饋和公認。”[3] 王寧指出:“從認同的角度看消費和從消費的角度看認同,是消費社會學特有的研究視角?!盵1]我們在面對商品世界時,越來越注重它彰顯的符號價值,“我”消費什么,怎樣消費,是由“我”對自己的認定來決定的,通常我們在消費時,會選擇能夠體現我們身份和地位的商品和服務,這些消費品成為我們區別他人、自我表現的工具。
一、當代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特征
(一)文化消費內容豐富、層次多樣化
在大學生消費結構中,除了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支出外,大學生用于提升和愉悅自己的精神文化消費的比重在不斷增長,如攝影、旅游、欣賞高雅藝術等。同以往的大學生相比,如今大學生更注重多方面發展。
(二)文化消費行為的符號性
大學生文化消費中最顯著的一個方面是它的符號性。消費社會中消費的實現越來越依賴于視覺誘惑,學者在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研究中發現,在消費時,他們更關注商品的符號價值,通常認為“我消費了什么,即代表我是誰”,即大學生消費的物品已逐漸成為他們獲得校園認同的一種實現自我表達的工具。
(三)文化消費的時效性
大學生自身處在不斷積累知識的階段,對于任何新鮮的事物都有好奇,同時社會在不斷變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加速了這種變化,這使得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具有時效性。
二、個體認同在消費社會中的建構
大學生正處于知識積累階段,他們處于現代多變的社會中,故他們的認同具有過渡性、不確定性,他們需要示范群體作為認同模仿的藍本,大學生心中的理想化角色很多來自他們認可的示范性群體。這些示范性群體包括社會精英、同輩杰出人才、崇拜的老師、親人等。他們會向大學生傳遞一種示范認同,使大學生在文化消費時會參照他們的理想群體。譬如前段時間在校園很流行的“井柏然字體”,因對其偶像的崇拜,很多學生紛紛練習字體,也有學生因喜歡韓劇去學習韓語,還有大學生出于對社會精英的敬佩,勵志成為他們那樣的精英在大學努力參加一切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消費活動。這種示范群體的效應對今天的大學生具有很大影響力,應提倡能提升大學生文化修養和個人能力的發展型文化消費。
布爾迪厄認為,不同社會階級具有不同層次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資本。現實世界中的內在結構是一整套強制性因素,以持久的方式影響資本的類型和分布。社會個體的階級位置影響著他們的消費習慣,無論消費是為了滿足需求還是遵循規范,是為了區別于他人還是歸屬于某個社會群體[4]。大學生通過文化消費手段來規劃自己的身份認同和群體歸屬,他們在消費時會受到資源的制約,因而選取不同的對象進行消費,故他們的個體歸屬也必然不同。
在消費語境中,“個人認同是由消費的東西構成的。”[5]從社會學角度看,消費不僅僅用于滿足實用需要,人們還透過對消費符號的使用,構成他們對自我的社會群體的認同。大眾媒介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們成了大學生校園生活外的延伸,并通過電腦網絡向他們宣傳不同類型的消費群體應有的認同?,F代消費社會中,大學生的認同被各種商品、廣告等各種媒體圖像的“符號化”所誘導,他們雖然消費能力有限,但他們崇尚個性,喜歡時尚,大眾傳媒通過網絡、電視、廣告和時尚雜志向大學生描繪一種高品位、個性化的生活方式,他們鼓勵大學生進行時尚消費,大學生也樂于接受,因為這種時尚文化消費能彰顯他們的個性和品位,實現對自我的社會群體認同。
三、大學生文化消費中的負面認同
(一)對角色認同的過度追求
對角色認同的過度追求會使大學生喪失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認同。比如學習教育消費方面,好多大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理想角色加入各種“考證熱”和“考研熱”,不惜重金投資各種報名費、資料費和培訓費,甚至花大價錢買考試答案。這種現象折射出某些大學生對待知識的一種功利心態,他們忽略了知識、經驗、能力、技能的真正培養,一味關注各種證書和高學歷以后帶給他們的利益是否會幫助他們接近自己認同的示范群體,這種認同即使達到了也是暫時的。
(二)對身份地位的過度追求
大學生的文化消費因個人所占資源不同而體現出層次性,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品位。筆者不反對大學生適度追求個性,但如果大學生過分追求自己的身份地位,會導致盲目攀比、鋪張浪費,更會導致一些大學生失去自我感,個體認同得不到實現。尤其對于家庭較貧困的學生來講,為了提升自己的身份位置,不惜借貸消費,最終給家庭帶來經濟負擔,也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甚至會有少數思想偏激的學生因為對自身目前狀況的不滿產生對周圍環境及社會的報復行為。過度靠消費來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會誤導大學生形成錯誤的價值觀,造成心理上的空虛,忽視作為大學生應真正履行的義務。
(三)對時尚符號的過度追求
在大眾文化時代,時尚成為大學生實現自我認同的重要途徑,而大眾媒體剛好充當他們之間的媒介作用。但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媒體網絡及西方電影等向發展中國家滲透他們的意識形態、享樂主義和超前消費等生活方式已經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尤其是既有錢又有閑的大學生群體。在大量廣告符號的包圍中,大學生迷失于“失去質量的符號”,喪失自己的理性觀察力和判斷力,而且只一味地追求符號所帶來的價值。
符號消費具有社會區分的功能,通常認為“你是誰”是通過你消費什么來界定的,導致片面追求時尚符號的消費,消費行為由理性走向了非理性??涫拘?、炫耀式消費,被認為是身份的象征,被很多大學生趨之若鶩。
大學生的文化消費一方面促進了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我認同,激勵他們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文化消費中遭遇到的認同危機,會導致他們的自我認同碎片化,所以應合理引導大學生文化消費,強化正面認同。
四、化解認同危機
(一)提倡優質、健康的文化消費
要培養大學生高品質的文化消費能力,需要強化示范群體的積極作用,這需要高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學校應提倡健康的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的消費觀教育,樹立正面學習典型,并舉辦知識性和趣味性強的活動豐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倡智能型和發展型文化消費,鼓勵學生通過學習文化知識、提升文化品位和自身能力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政府部門也要積極引導和監督,加大宣傳社會示范群體良好的影響力。大學生不應一味追求知識標識,整天沉迷各類證書的考試,而應接受發展型教育的培訓,提升自身修養和品位,增強技能,實現自我認同。
(二)正確對待多層次文化消費
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在大學里場域中產生了文化消費的多層次性,大學生因對身份地位的過度追求而遭遇認同危機,他們一味通過消費商品和服務獲得短暫的身份認同,并不能化解認同危機,反而會令他們患得患失,找不到真實的自我。大學生在文化消費時應根據自己的經濟資源選擇適合自己的消費范圍,不能一味攀比,應明白,社會位置不只靠消費高檔物品實現的,大學生若有效利用閑暇時間,提升自己品味和修養,努力學習知識技能,同樣能實現個體認同,改變社會位置。
(三)理性看待符號文化消費
大學生適度追隨時尚文化消費,彰顯個性,這無可厚非,尤其在大眾消費時代,符號消費滲透到方方面面,我們要做的就是理性對待,積極引導。對政府部門來說,要建設健康、文明的文化產業,利用傳媒向大學生傳達優秀的、彰顯民族特色的、高品質的優良文化作品,引導健康、文明的時尚潮流。大眾傳媒要堅守其媒體人的操守,宣傳能引導青年人積極向上的優秀文化作品,批判庸俗文化產品和服務,而不是一味崇尚西方的所有。
大學生通過文化消費從自我認同走向自我實現,但大學生文化消費又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我們在關注消費熱點的同時要從根源上解決文化消費問題,把大學生文化消費和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提倡一種健康、理性和多元的文化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