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晨
摘要:英語聽說課是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每個單元的起始課程。上好聽說課是成功完成一個單元任務的基礎和保證。根據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探討和形成一套適合中學生學習特點和扎實有效的聽說課教學模式是提高英語教學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聽說課;教學模式;聽說訓練;語言實踐活動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其中聽說是兩個很重要的部分。聽和說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傳遞思想的交際過程,聽是理解和吸收信息,說是表達和傳遞信息。聽是說的基礎,說是聽的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應是同步的,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美國學者Krashen在他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指出,發展外語能力主要依靠兩種途徑,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語言學習指有意識地學習外語的知識(包括語法,規則、語音、詞匯知識),而語言習得類似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通常是在大量語言信息的刺激下,通過語言的自然交際獲得的。Krashell認為習得比學習更重要。只要經過語言習得這一環節,學習者才能真正擺脫母語的羈絆,自由地運用第二語言表達思想,進行交際。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方法局限于語法翻譯,忽視了對學生聽說能力的進一步培養和提高。為此,我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注重把學習和習得有機地結合起來,盡量加大語言信息刺激量,創設良好的語境,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聽說能力的培養。
一、聽說課教學模式的定義
聽說課教學模式是遵循“聽、說、讀、寫”語言學習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創設情景,不斷增加學生的聽說訓練,提高學生捕獲聽力信息的水平。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使學生的聽力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逐漸加強,并逐步促進學生的讀寫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二、聽說課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1、輸入與輸出理論。Krashen和Bialystok的輸入與輸出理論是我國目前的外語學習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理論之一。針對聽說課教學,Hamer(1983)提出的“輸入、練習、輸出之間平衡”的教學主張更具借鑒意義。他認為首先要讓學生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通過聽覺和視覺大量感知語言材料,通過多看、多聽、多讀來接觸和理解語言材料的意義、形式結構和交際功能;其次要讓學生將輸入的語言材料和相關的知識在多種活動中反復操練、消化、加工,使之進入長期記憶系統,內化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最后要讓學生將貯入的語言材料和知識重新組織,在新的交 際情況下以口頭或筆頭方式表達出來,把握評議的交際功能,有效地交流信息。輸入、攝入(吸收)、輸出,環環相扣,循環往復,組成有機整體,三者全面兼顧, 平衡發展,不可顧此失彼、有所偏廢。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中心地位和主體地位得到確認。教學過程從面向課程轉向了面向學生的教學。從重視學生的行為表現轉向學生內部知識的建構,著重協作、會話和知識意義的建構過程,知識的建構不光表現在學生身上,也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有一個知識的建構過程,因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學生的學習的同時教師也得到了提高和升華。
三、聽說課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
根據輸入和輸出理論,我認為聽說課的課堂設置可以分為聽力訓練(listening practice),培養學生整體理解及攝取特定信息的能力和說的練習(speaking practice),主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按照先說、后聽、再說、又聽、運用、課外聽的教學步驟,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
1、新課導入 。
情境導入法 :
(1)創設情景,根據已經學過的單詞和句型,導入新課的句型。在情景設置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利用實物和多媒體課件等形式提高學生對新授知識的期待和好學意識。
(2)通過Pairwork或Groupwork熟悉和練習新句型。
(3)創設情景,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呈現新單詞。同樣利用實物和多媒體課件引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實用性和直觀性。
如《外研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Unit 2 I can play piano,在進行導入時可先播放一段鋼琴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視頻的播放中呈現新單詞和新短語。
2、詞匯和句型演練 。在新單詞和句型導入之后,反復領讀單詞和句型。給學生創設相關的語言情景,讓學生利用新單詞和新句型進行對話操練,讓學生在情景中鞏固和掌握所學句型和詞匯。
例如復習導入法中的實例,在通過與學生的對話導出本課句型和詞匯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新學的句型進行演練,掌握詞匯和句型用法。
A:What can you do?
B:I can …
A:Can you …?
Yes, I can. / No, I cant.
3、聽力訓練。教師先簡要介紹聽力素材的相關信息,如:人物、背景等。①多層聽:根據聽力素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深入挖掘素材,活用素材,設計由易到難,多層次的聽力練習,使學生得到扎實有效的聽力訓練;聽力練習除了常用的判斷、選擇、連線等盡量設計有聽后寫的形式。本環節需要根據聽力素材的難易度和學生水平進行合理設計和運用。②聽后說:根據聽力素材的內容和相關信息,結合本課的新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說的訓練,可采取造句、對話等形式進一步鞏固對新知識的掌握并為對話學習做好鋪墊。
4、對話處理。①讀前聽:根據對話素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深入挖掘素材,活用素材,設計由易到難,多層次的聽力練習,使學生基本掌握對話的主要內容并能得到相應的聽力訓練。②聽后讀(閱讀):學生默讀對話,進一步理解對話內容。根據對話素材設計多層次的閱讀任務,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素材信息;本環節類似于閱讀理解,需要根據素材的難易度和學生水平進行合理設計和運用。③讀后學:學習和突破對話中的知識點等,采取精講多練的形式,使學生會造句并能靈活運用所學新知識;掌握知識點必須要輔以充分的練習。④學后讀(朗讀):學生跟讀對話、結對或分角色朗讀對話,為說的開展打好基礎。⑤讀后說:根據對話內容和所學新知識,設計低起點、多層次的說的訓練項目,遵循短句-長句-短對話-長對話的循序漸進原則,采取個人獨立完成、結對練習或小組合作練習等形式。引導學生借助課本對話素材進行部分替換等練習,逐步減少對課本現成材料的依賴,以機械性操練和半機械性操練為主。
5、操練與實踐。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組織自己的對話或獨白,可以結對、小組合作等形式,然后上臺展示。讓學生在說英語中感受英語這門語言的魅力。使學生真正愛上英語這門語言。
6、小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本課主要內容進行總結,并用英語口語表達。
7、情感教育。每一堂課的學習都要達到升華學生情感的作用,這才是最大的成功。在此過程中可以借助圖片,視頻,歌曲等形式。
8、作業布置。①復習鞏固 復習當天所學內容,整理課堂筆記,掌握新詞匯、語法知識等并輔以鞏固練習。②分層作業作業內容可以分層次,分為必做與選做;學生也可以分層次布置內容不同的作業。也可以布置探究性作業。③預習任務 預習相關詞匯、語法等知識,或查閱相關人物、事件等的背景資料。
總之,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我們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探索能夠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模式。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探索閱讀課、讀寫課的教學模式,不斷完善英語課堂教學,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1983.
[2]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1981.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1982.
[4] widdowson, h.g. aspect of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5] 彭燦輝.全新版大學英語聽說課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創新.
[6] 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 李秋芳.大學英語聽說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成功·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