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軍
【關鍵詞】 語文作業;優化設計;減輕負擔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042—01
作業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教師都把課下的作業當成是學生提高成績的保障,且爭相布置,殊不知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負擔,還有可能減弱學生學習的熱情。那么如何才能設計好的作業,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呢?下面,筆者結合在語文教學中的一點經驗,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第一,作業設計要遵循趣味性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啟發性,份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地抄寫,以利于減輕學生的負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做出了明確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機械枯燥的作業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消極情緒。如果我們的語文家庭作業設計富有創意、內容聯系實際,并有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定會在愉悅的環境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將學生從單一的抄寫中解放出來,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想象,思維等多方面的能力。
其次,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設計層次化的作業。
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個體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差異,設計層次化的作業。切不可為了省事,統一布置,這勢必導致有的學生“吃不飽”,而有的學生則“吃不了”。面對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分層作業和套餐作業是最好的選擇。每一次的作業,教師都要按基本題、中等題、提高題和拓展題的類型分類。語文能力強的學生、語文能力中等的學生以及語文能力比較低的學生基于自身水平和當天學習情況自主選擇,可多可少,可難可易。譬如,語文水平比較高的學生可以不做基本題目,語文水平比較低的學生,可以只做基本題。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引導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作業,為所有學生留出更多的閑暇用來開展更有價值的學習活動,例如,踏踏實實地讀通一本經典,或者發展其他的興趣和愛好,盡量不讓機械、重復性、低價值的作業占據學生寶貴的空間和時間。層次化的作業,也不是讓學生完全自助,教師還要在過后認真檢查批改。很多教師精心設計的作業,就是因為不檢查批改,使得很多學生存在僥幸心理,應付了事,最后,作業應有的效果發揮不出來。
再次,立足于學生生活,設計開放性作業。
我們常說“學以致用”,只有立足于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地學以致用。語文與生活的練習是直接的,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還應該堅持開放性的原則,將作業從課本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提示和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讀書、識字,譬如,在上學或放學回家的路上認讀路牌、店名等,在外出游玩時認讀名勝古跡介紹,在超市購物時,認讀商品包裝說明,和家人一起交流聊天,對聽到或看到的要留心體會,把觀察到的和體會到的隨時寫下來。通過這些形式,語文作業就由原來的封閉走向開放,語文學習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其它各科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在豐富多樣的社會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拓展了語文知識面,提高了語文素養。而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是他們的主要生活之一,學習中的觀察、思考和收獲以及學習過程中的感受等都可以成為學生習作的重要素材。按照這樣的理念,我們嘗試開展了把習作作業和其它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的作業設計活動。如,筆者和數學、音樂、美術、體育等幾個學科教師一起進行了研究,共同設計了數學作文、音樂作文、繪畫作文和體育作文等學科作文作業,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既讓學生找到了習作的豐富素材,不感覺到作文的難寫,又幫助學生在習作過程中溫習各科學習內容,回味學習中的感受,進一步促進了各科之間的學習。在其中,我們不作硬性要求,而是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去寫,同時,這些科目的習作不是同步進行的,沒有給學生增加負擔。
作業的優化,讓學生樂于完成作業,在作業中體驗成功,實現真正的快樂。同時,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減負空間,豐富課余生活,發展學生的個性。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學生的時間被各種功課塞得越滿,給他留下供他思考與學習直接相關的東西的時間越少,那么他負擔過重、學業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