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興趣放在第一位,組織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那么,對于數學這樣一門抽象性強的學科,又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是這樣進行教學實踐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老師應根據這一特點,設置一些疑問,多提一些富有啟發性、誘導性問題. 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如學習“年、月、日”時,適時設題:“有一個父親40歲時才與兒子一樣過第10個生日,這是怎么回事?”學生聽后感到十分新奇. 造成學生渴望解開奧秘的心理狀態,激起學習新知的強烈興趣. 又如,講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出了一道求相同加數的和的加法試題,讓學生進行計算. 學生計算完后,我對他們說:“老師能很快地算出結果,你們想知道是怎么算出來的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樂于探究.
二、實驗演示操作,激發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加上缺乏生活經驗. 因此,在教學時,就需要教師用直觀演示的手段幫助學生克服理解,思考的障礙.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余數”是一個新的概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概念,教學時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理解掌握“余數”的意義. 我先讓學生拿出8個三角形,要求每2個擺成一堆,一共可以擺成幾堆?孩子們看到自己都擺對了,很開心. 接著再提出新的要求,把這8個三角形,每3個擺一堆,能擺成幾堆?當學生看到擺兩堆以后,還剩下2個,再擺一堆又不夠了,就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8個三角形,每3個擺一堆,能擺2堆,還剩下2個. 我馬上引出了這叫有余數的除法. 又如:教學“簡易方程”時,教師拿出天平,在左盤放著30克和20克的砝碼,右盤放著5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處于平衡的狀態. 說明天平左右兩邊盤里的砝碼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就是30 + 20 = 50,它是一個等式,現在把30克的砝碼去掉,換上一個不知重量的小鐵塊,這時右盤里正好換上一個100克的砝碼天平才能平衡,用式子表示便是x + 20 = 100,而這就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學生在觀察實驗后輕松牢固地掌握了組成方程的必要條件.
三、發揮圖示實物作用,激起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對于具體形象的東西比較感興趣. 因為具體形象的東西直觀、生動,給人印象深刻. 所以,運用直觀圖或實物來說明概念、性質、法則、應用題等數學知識,這樣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 逐步培養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如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時,重點抓“和”的概念的教學,以實物和圖片入手,讓學生把手中的蘋果和梨放在一起,數一數共有幾個水果:把桌上的紅粉筆和白粉筆放在一起,數一數共有幾支粉筆. 然后拿出彩色圖片,車場上的大汽車和小汽車,紅氣球和綠氣球,等等. 通過大量的實物和圖片演示,學生對“和”的概念有了理解,就為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法和有關的知識打下了基礎. 對于一些比較抽象的基本概念,則寓教學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學生對教學的內容有生動形象的感知. 例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為使學生理解“同時、兩地、相遇、相向而行”等概念,讓兩名學生站在教室兩邊,老師說“走”,兩人同時相對行走,學生形象地理解了“同時”“相向”的含義,當兩人遇上時,我說“停”告訴學生這是“相遇”,并讓全班學生觀察這時兩人各走了多少路程,理解同一時間內兩人各走的“距離”,這些知識都是相遇的難點. 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后,講相遇問題時,就能迎刃而解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師的教學要有活力和樂趣,多一點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采取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形式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數學課真正成為學生要學、想學的一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