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大育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為目標的。本文立足探討初中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問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闡述了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問題及對策,以期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趣味教學;借助情境;因材施教
要促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提高,就要考慮初中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在初中語文教學目標的引導下,教師要更多地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掌握初中學生的真實內心感受,給學生提供更貼合他們期待的教學活動。趣味性的課堂,需要教師調動多種教學資源,啟動多種教學模式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課堂教學趣味性的提高,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一、借助情景事例,增加教學趣味性
語文是文化載體,蘊涵著中國悠久歷史,承載著燦爛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充分發掘書本內容,并適當延伸拓展,以補充教學內容,并提高教學趣味性。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課文多是名篇名著,包含了不同時代的人文氣息,如諸子百家,中國近代與現代優秀之作。在這些作品中,有著獨特意境,獨具風格的修辭,并富含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而每篇文章也有一定的背景故事,這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并可拓展學生知識面,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如蘇教版七年級第三單元,其話題是民俗風情, 文章有魯迅的《社戲》;沈從文的《端午日》;劉紹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在教學這些課文后,教師可適當介紹與拓展其中的民俗風情,介紹其創作背景,時代特征等,以增加教學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學《端午日》時,教師可向學生簡單介紹端午習俗的由來:通常認為是悼念投汨羅江自沉的愛國詩人屈原。另外還有其他傳說:紀念伍子胥、孝女曹娥、古越民族圖騰祭。提問:在你們的家鄉,過端午時有哪些習俗?讓學生自由發言,然后可出示相關兒歌:艾葉香,香滿堂;粽子香,香廚房,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看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然后簡單介紹作者:沈從文,原名沈岳煥,苗族人,生于荒僻但風光如畫、具有傳奇色彩的湘西鳳凰縣?,F在讓我們跟著沈從文,去看看湘西茶峒人是如何過端午節的?這樣,將學生引入學習意境中。
二、因材施教
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創造一種適合學生成長的教育,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張揚自己的個性,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因為學生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他們各自的學習起點、反應速度、記憶品質、學習方式以及對新事物的認知、領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異,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及現狀,便于有針對性地啟發學生,培養學生保持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內容或學習方式。如通過網上信箱檢查學生的作業,幫助愛好寫作的學生批改作文;同愛做課件的學生交流資料、圖片等,使他們打心眼兒里喜歡學習語文。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下,一些學生不再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饒有興致的事,故而樂此不疲,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釋放與展示。
三、利用現代技術,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趣味性
在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今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的積極作用,也要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效利用去促進教學趣味性的提高。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課外內容,擴展課堂知識,讓初中學生的眼界得到開放。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教師不用再引導學生對課本進行逐字逐句地學習,而是給學生提供完全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在講解《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時候,許多教師會先領著學生去讀內容,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之后給學生一點一點地翻譯或者解釋句子,讓學生了解句子的內容,最后讓學生進行機械化的記憶,將內容背下來。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無法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也體會不到樂趣。要促進教學趣味性的提高,教師可以為每一個句子在網絡平臺上找一張對應的圖片,在課堂教學中,將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或者合作交流將句子與圖片進行對應,在這樣的活動中理解文章內容。創新且具有趣味性的活動,往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課堂氛圍的活躍。
四、通過閱讀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
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指導學生學會多種閱讀方法,能夠理解和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往教師把現成的結論塞給學生,以大量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個人感悟的做法,現在教師應重視學生讀。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總之要多讀,反復的讀,要讀的熟,以至于背下來。在讀的過程中,主張學生去體驗、感悟、理解、評判、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語文的課文都是具有人文內涵的美文,教師要知道學生朗讀,美讀。因為大聲地、動情地、陶醉的朗讀是體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獲得語感,積累語言的最佳途徑。
五、進行對比,提高趣味性
教學中運用相互聯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正反對比和新舊對比,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在比較對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礎上加深記憶。以《故鄉》一課為例,課文對閏土形象的描寫,可采用對比啟發,分析時,教師提問: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對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紅和圓實的手”,說話滔滔不絕,說的都是海邊無窮無盡的稀奇事;中年閏土:“灰黃的臉”夾著“皺紋”,“松樹皮的手”,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變成一個“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稅等原因造成的。這樣一對比啟發,學生對課文理解加深了。
總之,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學生只有進行自主化的閱讀,才能深刻的領悟到文學作品的內涵,與文學思想大師進行心靈的溝通,進而產生共鳴,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悅,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有感情的誦讀還能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從而形成良好的修養;這樣就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語文綜合性閱讀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學習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