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斌
【摘要】具備較強領導力的學生,能夠得到企業青睞,并且能夠較好推進職業發展和積極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基于此,研究了高校在提升學生領導力的四大策略,分別是通識教育策略、分層訓練策略、職位體驗策略和校外認知策略。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領導力 提升策略
當前社會競爭非常激烈,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要求逐漸提高,學生即使進入單位后,為了良好的職業發展,也需要有特殊的本領。因此,作為學生一種綜合素質體現的領導力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的可塑性非常強,高等教育階段對大學生的領導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通過培養,具有較強領導力,才會更好服務社會,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作出重要貢獻。國外非常重視學生領導力的培養,在全球化的今天,為了更好推動國家發展,學生領導力的培養也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學生領導力的培養,有助于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強化他們對社會的認知。領導力的培養不是等到他們到達了某個位置后才對其進行培養,平時就要加強對其的相關培養、訓練,讓其具備勝任某工作的能力。因此,高校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場所,更加要注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基于此,對大學生領導力的培養、提升策略進行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 概念界定
國外學者對領導力進行了一定研究,提出了自己對領導力的認識。Burns認為領導力的內涵不是固定的,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其中含有大量的人生經歷。Fiedler認為領導力是指領導者指導自身團隊成員管理自己的一種能力。Halloran和Benton認為領導力是一種影響力,其體現在領導者影響他人的能力。Ogbornnia認為領導力是一種完成任務的能力,期間要充分利用各類資源;Chan認為領導力是一種隨著環境的改變而促使人際交互特征和時間改變的能力;Bennis和Nanus認為每個人都存在領導的潛力,在某些環境下,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進行領導。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大學生領導力是指大學生在充當領導或非領導角色時完成某項任務所具備的綜合能力。其中包括大局意識、責任感、溝通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領導力并非作為領導才應該有的能力,即使非領導也應該具備。在非領導角色中,如果沒有團隊協作能力、責任意識等的話,會影響團隊完成任務的總體進度。在任何一個團隊中,這樣的成員都是很難受到歡迎的。因此,領導力是領導和非領導角色都應該具備的能力。
二、提升策略
領導力不是學生天生具備的,需要經過不斷培養,逐漸鍛煉出來的。因此,高校要采取策略,提升學生領導力。
通識教育策略。多數的領導力課程是在領導角色中進行的,其實非領導角色也需要進行長期化的課程學習,進而逐漸挖掘學生領導潛能。因此,高校在課程設置當中要合理規劃,要對所有學生全面開放,增設通識教育課程,幫助提升學生領導力。可以開設的課程有案例研究、溝通技巧、沖突管理和時間管理等課程。另外,美國一高校增設“卓越領導項目”是貫穿與學生大學四年的,較好提升了學生領導力。國內也可以不斷開拓創新,開發相應項目。
分層訓練策略。課程時提升學生領導力的一方面,另外,也可以通過培訓來達到目標。最開始可以是養成教育,培訓學生具有良好的意識、習慣等,如學生進校后,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心理等進行相關培訓;第二步,對學生的個人能力進行培訓,提升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開展些技能培訓(演講、寫作)、實際演練培訓等。第三步,對學生意識進行培訓,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團隊中的重要性,強化團隊協作、主動承擔、競合等方面意識進行。培訓后,可以采取星級評比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領導力處于什么樣的水平,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優勢與不足,不足之處,及時采取策略進行彌補。
職位體驗策略。在高校中,學生處于的組織較多,如寢室、班級、學生會、社團等,為了較好提升學生領導力,可以在團隊以建設中,制定相應規定,讓多數學生都能體驗領導角色,只有學生真正體驗領導角色后,才會較為真切的體會到執行力、大局觀、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另外,也可以采取崗位輪換方式,讓學生在不同崗位上,體會不同崗位所需要的能力。通過輪換或體驗領導角色后,學生對領導要求體會更加深刻,才讓更加明白自身的不足,進而才有更有動力去鍛煉自己。
校外認知策略。學生在校內進行大齡培養培訓后,具備了一定的素質素養,進而可以讓學生在校外進行實踐,幫助更好提升領導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唯有實踐,才能更好促使領導力的提升。可以采取方式方法有志愿服務,讓學生在服務過程中,較好運用自身綜合知識幫助分析解決問題。可以采取實習策略,讓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個人自身能力與崗位要求的差距,進一步促使學生回校后進行能力訓練;還可以充分利用知識進行社會調研,既可以幫助學生較好認識社會也可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三、結束語
培養大學生的領導力,可以較好幫助他們適應社會,服務社會,進而積極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高校是培養社會后備干部的重要場所,要不斷開拓創新加強對學生領導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Bums, J. M.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8
[2]Fiedler F E,Chemers M M. A theory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M]. New York:McGraw-Hill, 1967.
[3]Halloran, J.,& Benton,D.(1987). Applied human relations.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4]Ogbonnia K.S.S.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Nigeria: A contingency approach[M]. 2007. 68(2).
[5]Chan,D. W. Components of leadership giftednes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mong Chinese gifted students in Hong Kong[J].High Ability Studies, 2007, 18,155—172
[6]Bennis W.& Nanus,B. Leaders.New York:Haiper&Row. 1985.
[7]王芳. 學生領導力發展的內涵及其策略[J]. 教育發展研究,2012,Z2:111-115.
[8]孔令昭,馮柳青,耿睿. 日本世界一流大學學生領導力教育現狀初探——以京都大學GL工學教育項目為例[J]. 復旦教育論壇,2012,06:81-86.
[9]李芳. 美國高校亞裔學生領導力培養現狀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
[10]尹自強. 新時期學生領導力培養與發展策略[J]. 教育與職業,2014,35:46-47.
[11]秦森,劉益安,高陽. 我國高校學生領導力的培養創新研究[J]. 新校園(閱讀),2016,01:166.
[12]黃文瑋. 郵電高校學生領導力教育研究——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J].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09:59-61.
[13]劉衛紅. 學院制課程建設提升學生領導力[J]. 北京教育(普教),2012,01:18.
[14]陶思亮. 中國大學生領導力發展與教育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