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州區地處寧夏南部山區,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群眾生活最貧困地區之一。為了繼續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十二五”期間,原州區水土保持工作有序開展了小流域綜合治理、水保項目前期規劃、淤地壩工程管理及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面對新時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創建山川秀美的固原發展需求,水土保持工作任務艱巨,文中就現狀水土保持存在問題,針對性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原州區;水土保持;建設成效;問題及對策
1、基本情況
固原市原州區位于寧夏南部山區,六盤山東北麓,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中西部,是固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總土地面積2739.01km2,2015年底總人口45.56萬人,占寧夏回族自治區總人口的7.17%,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革命老區。縣境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形復雜、溝壑縱橫,年均降水量在300-550mm之間,主要集中在7-9三個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造成山洪災害較多,水土流失嚴重,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0.78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全國13%,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地區,也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之一。
2、“十二五”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情況及成效
為了有效遏制干旱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原州區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以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改善民生為目標,以改善生態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團結協作,從項目建設、流域治理、預防監督、淤地壩維修、防汛等方面,真抓實干,全面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十二五”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2.1 生態工程項目促流域治理水平不斷提高
“十二五”期間開展建設的水土保持生態工程項目主要包括:張易鎮鹽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項目、三十里鋪小流域綜合治理、蔣口項目區蔣口小流域綜合治理、開城鎮雙全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工程、青石項目區下青石小流域綜合治理、骨干壩維修、防汛度汛等,涉及張易、開城、彭堡等5個鄉(鎮)。截止目前,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9.47km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1569hm2,修建田間道路128.82 km。尤其是創新發展生態景觀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骨干壩維修加固等多方位相結合的水土保持生態項目建設,通過治理區道路、經果林、設施種養、特色種植、生態景觀及旅游等多元化發展,穩步推進生態治理向生態經濟開發轉型,使小流域治理水平更上新臺階。
2.2 水土保持項目前期規劃有效推進
近年內,原州區先后完成了《關于開展寧南山區坡耕地現狀的調查》、《國家農業開發項目2014固原市原州區蔣口項目區流域實施方案》、《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工程(2013—2017)原州區青石項目區下青石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寧夏生態移民遷出去水土流失現狀調查》、《原州區張易鎮宋洼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規劃》、《開城鎮老莊溝清潔型流域項目建議書》、《彭堡鎮楊忠堡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建議書》、《寨科鄉黨家溝骨干壩項目建議書》、《河川溝駱駝河骨干壩項目建議書》等工作,為區域的水土保持建設提供了有效支撐。
2.3 淤地壩工程管理按時保量
原州區水資源較缺乏,境內水資源總量為1.206億m3,扣除礦化度大于2g/L的不行應用的水資源量,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0.78億m3,因此有效提高水土利用效率的淤地壩工程是原州區水保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近年來,原州區多方籌措資金,有效開展老舊淤地壩工程改擴建及維修工程,對母家支溝、吳家溝、等16座骨干壩及中小型淤地壩出現的臥管被埋、排水管淤積、毀壞,建筑物水毀、壩體沖刷沖蝕塌坑、防洪道路不暢等問題制定了詳細的維修計劃,按時完成了維修任務;同時修編了所有淤地壩防汛應急預案,確保了淤地壩工程的安全度汛。
2.4 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深入人心
隨著新《水土保持法》的頒布實施,水土保持工作已經成為基層水務部門的重點業務之一。原州區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站,建立和完善了預防監督各項管理制度,重點查處了一批水土保持違法案件,落實“三權一方案”制度,配合固原市水務局對原州區范圍內國道309線固原過境段公路項目等5家建設單位的水土保持工作進行了督查,逐步落實水土保持建設“三同時”制度。同時,廣泛深入的進行以新《水土保持法》為首的行業法律法規的宣傳活動。據統計,2015年原州區水務局共制作水保法規展板6塊,散發各類宣傳材料500多份,出動宣傳車輛4輛(次),發放宣傳讀本500冊,宣傳筆記本500本,制作橫幅4條,編寫水保信息6期,市區設立集中宣傳點2個,深入校園宣傳1次,使全社會更加了解了新《水土保持法》,增強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營造關心水土保持、重視水土保持、支持水土保持的社會氛圍。
3、問題及對策建議
3.1 存在的主要問題:
固原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基層專業人才匱乏,工程建設與管理力量薄弱;治理任務依然艱巨,投入不足,治理標準相對低;干部、群眾認識不高,成果鞏固任務重,人為水土流失壓力大等困難和問題。面對新時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創建山川秀美的固原發展需求,未來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和資金投入力度,加快防治進程、加強成果管護、強化預防監督等舉措予以解決。
3.2 未來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主要建議
3.2.1 加強領導,強化政府行為
水土保持工程利國利民,是區委、政府要高度重視的工作內容之一。建議水土保持單位應不斷加強和上級主管部門的聯系,并多和政府溝通,把加強水土保持作為全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定時召開專題會,加強水保資金的系統性和長久性,研究和部署安排系列化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形成縣級領導親自抓,水務部門直接抓,區、鄉、村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運行機制,自上而下,層層負責,確保項目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3.2.2 加強管理,分片負責,打造精品工程
在項目建設中,建議采取分片分項目負責的辦法,不斷提高工程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使之深入項目建設工地,認真負責,跟班作業,協調配合,為項目建設順利實施打好基礎;同時,應加強合同管理,嚴格按照簽訂的合同要求對工程建設的質量、進度進行監督,嚴把工程質量關,對未按標準要求建設的工程,堅決返工,確保工程建設達到要求標準。
3.2.3 搞好水保骨干工程項目查驗
水土保持工程的效益主要取決于每個單體工程的可靠性。建議每年在大汛前組織工程技術人員對現有的骨干壩、中、小型淤地壩工程的安全運行、防汛及管護情況進行精細化排查。
一查道路:從上壩道路入手,對下山上壩道路的沖溝、凍融塌方、滑坡等路段進行現場拍照、認真測算土方和工程量,全面維修,確保淤地壩安全搶險道路全面暢通。
二查壩體:對壩面沖溝、裂縫等進行全面登記,組織人力及時搶修,做到壩體安全心中有數。
三查放水建筑物:對排水建筑物的臥管開孔臺數、孔數,明渠、陡坡排水是否暢通、淤泥淤積厚度等情況,進行全面核查,力爭做到心知肚明。
在項目查驗方面,要做到管理精細化,責權利到人。建議對骨干工程所在地鄉、村和管護員人員的管護職責要不斷強化,通過制定每座淤地壩的防汛預案,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上下銜接通信暢通,確保安全防汛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對檢查出的各種問題要做到能及時處理并有據可查。即有方案,有檢查,有反饋,有記錄,汛情雨情、水情、工情信息暢通,確保淤地壩安全度汛。
3.2.4 加大水土保持宣傳力度,營造良好建設氛圍
建議借新水土保持法實施周年紀念日、“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等活動的開展,面向原州區機關行政事業單位、鄉鎮部門、廠礦企業、生產建設單位,利用電視和報刊等宣傳媒體,采用宣傳展板、橫幅、宣傳手冊等多種方式,在鄉鎮集日、市區人員集中處進行宣傳,并將基層街道、村隊的網格化管理與水保宣傳的田間化有效結合,持久地開展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進人大、進政協、進黨校、進課堂、進企業等活動,使全社會更加深入了解《水土保持法》,增強依法履行職責、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營造關心水土保持、重視水土保持、支持水土保持的社會氛圍。
4、結語
水土保持是一項多學科、跨地區、跨部門的綜合系統工程,是一項建設周期長、經濟效益滯后、社會公益性強,直接關系到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的基礎性建設項目。“十三五”時期,水土保持建設目標和任務艱巨,所以要進一步深化認識,細化措施,實化工作,積極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保障今后各項水土保持規劃建設任務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孟硯岷,宋曉祥.旱塬上的節水“革命”——寧夏原州區節水灌溉發展紀實[J].寧夏畫報:生活版,2014(5):
[2]馮順恩.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水利發展制約因素[J]. 北京農業:下旬刊, 2015(12):
賈瑞紅.水利建設的可持續發展[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1(3):95-96.
[3]劉震.努力推動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工作再上新臺階.中國水土保持,2014(8):5-6.
作者簡介 牛赟(1971—),女,寧夏固原人,水利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水保工程勘測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