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摘 要:當前背景下,大部分高職院校外語系課程面臨的發展阻礙層出不窮,那么使其擺脫發展困境最有效的辦法一是需要專業的外語化,二是需要外語的專業化。其中,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一直是外語專業化的目標和常規思路,但顯然專業的外語化才是真正的出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外語;發展困境;出路
一、問題的分析
隨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不斷深入人心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經營者和勞動者之間雙向選擇的市場就業模式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在經濟社會轉型中發展適應,近些年來,對于高等教育實施國家采用了超常規的發展策略,從一定程度上看是將大學生更為直接的推入市場中,就另一方面看,在人才質量上,大學作為市場人才需要的提供者,往往讓市場很失望,大學生和其家長也是有很多埋怨,而大學生畢業就業難也成為了大學面臨的一個難點和痛點。作為高職院校內設的外語系來說,在課程上面有3種發展的困境: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主要通過兩個方面:1)大學英語的公開課是一方面,這方面的對于外語系學科的影響很大,對外語系自身的發展也是有很大影響作用,常被學校、學生誤認為是四、六級英語考試的培訓部,用人單位及畢業生對于外語和外語系的普遍認可度也不是很高。2)是通過專項商務英語培養英語應用型人才,但適用于外語類的高職院學校,否則在理工科為主的各種高職院條件和領域都較為局限,如專業單一性、資源局限性、學生性別比例失重等,盡管畢業生對外語和外語系有很高的熱情和歸屬感,但學生就業面窄、專業不對口問題比較突出,學校和家庭為此承擔的就業風險很高,還要面臨很多其他競爭壓力(外語類高職院校等)因此,對于高職院校外語系未來的發展上是有很大局限影響的。3)是通過專業的英語課程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但大多數外語教師是學語言文學的,除了自身的英語語言知識及技能以外,對于本校其他專業的專業術語和實踐技術的了解少之又少;并且某些外語水平較高的專業講師會開設“雙語”課,有些教師會直接采用外語“原聲”教學,使用英語原版專業教材,這對于大多英語教師來說都是極大沖擊。
二、外語的專業化——常規出路
外語本身具有語言文字的特征,也是專業化的來源,其最終目標便是要培養復合型人才。隨著社會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背景下,外語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呈現多元化,社會上對于純語言性的外語人才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并且外語和其他學科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大受歡迎。二十一世紀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客觀要求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因此,《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提出了二十一世紀所要培養的是“語言基本功扎實、知識面寬、思路開闊,有一定相關專業知識,社會適應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由此看出,新形勢下,我國對于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量只增不減,即我國高校外語教育者肩負更重要的任務,更復雜的難題亟待解決。
復合型人才是現在市場需求的人才,復合型人才培養有別于傳統的教學、也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專業教育模式的課程設置,當前大環境下,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很大,外語教學模式也很多,主要有外語+專業(雙學位)、外語+副修(主副修制)、外語+專業方向、外語+專業知識等,涉及領域廣和應用性強是其共同特性。外語界就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仍存在較大分歧,有些人擔心外語專業的人文性會在出現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被逐漸削弱,學科水平在整體上都會受其影響;也有一部分過于偏執的人,一味的強調培養模式的改革會帶來的各種不良影響和風險,堅持原有傳統的語言文學道路。外語專業培養專門從事外國語言文學研究和教學人員很有必要,而事實上,外語基礎知識扎實、兼具新聞、經貿、外交、法律等相關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才是市場大量需求的。
因此在市場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主動去適應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不能總處于被動狀態,樹立新的觀念,人才培養的改革力度加大,積極拓寬人才培養模式。高職外語系需要根據本專業的師資力量、硬件設施、生源等發展情況結合本地區的需求來明確培養的目標,創辦出自己的名牌。
三、專業的外語化——走出困境
有鑒于此,高職院校的外語系要做足功課,跳出長期灌輸式學習外語的固定模式,要結合一定情境和涉及面,將其作為一種交流方式去感受,而不能故步自封,孤芳自賞,如還固執地認為外語系的語言類專業屬性的純潔度不容玷污,則顯得過時而荒唐。獨立不是孤立,樹立語言為基礎、為工具是外語教師需要做的,要與專業、特別是品牌特色專業相融合,創造有生命力的教學理念。現在高職院校均有自身的品牌特色專業,外語系教師通常都有很高的學歷,但在其學生的專業課程外語教學上,甚至不如學生專業知識掌握的多,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正確的方向應該是引導外語教師向本校的專業方向去發展,以強化本校各專業特別是品牌特色專業的國際品質和國際競爭力。一言蔽之,在高職院校,專業需要強化外語,外語必須服務專業。換句話說,在高職院,外語系應確立“專業第一、外語第二”的觀念,當然前提是學校堅持“專業靠外語才能出色、外語靠專業才有發展”的清醒認識。
如此一來,在高職院校中,外語系就不是小系了而應該是全校最大的系,而且是系中系(有的高職院就成立了“外語教學中心”),所有的國際化專業外語課程均應按專業理論、實踐操作和外語訓練各三分之一的比例開課,如現行學制不允許則可從培訓走,遵循學生自愿原則,搞強化、走精英模式,在鞏固量大面廣的普通就業市場的同時,占據高精尖的國際人才市場。為彌補外語教師專業知識的欠缺,安排外語教師去聽專業課是最捷徑的方法,能取得相應的專業資格或執業證書則最好,即教師的“雙證化”,外語教師的“雙證化”可能更可行一點,對學院更有普遍推廣價值,或者可先通過專業課程的“雙師制”—— 一門課程既配備專業課的中文教師又配備專業課的外語教師,專業課的中文教師能保證其專業化,而專業課的外語教師也相對固定和穩定,則也可保證其專業化。
參考文獻:
[1] 魏淼.英語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課程體系及實踐模式[J].教育科學,2009(4):59-64.
[2] 張光陸.教師理解與教師實踐智慧的生成[J].教師教育研究編輯部,2009(4):22-26.
[3] 束定芳.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 黃合斌.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