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莉
“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教育是基礎。我國是一個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國家,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是農村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的問題。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初中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生物學的教學質量普通偏低,多數學生難以達到素質教育所規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原因?在此,筆者談一點敷淺的看法。
一、學生對生物科學學習的現狀
筆者通過對某縣的七年級、八年級生物科學期終測試成績和學生學習現狀調查分析發現:多年來,該縣生物科學期終測試平均分達60分以上的班級不到10﹪;學生的學習現狀主要表現在(1)多數學生對生物科學知識表現出認知能力差。(2)思維起點低、展不開,學生普遍缺乏發散性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表現在一個內容用另一種問法,或遇到新問題,往往束手無策、毫無方向地尋找解題的途徑。他們難以把問題分解、轉化,更難以把握問題的關鍵所在,沒有邏輯關系可言。(3)再認能力差,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握不住生物科學知識,弄不清新舊知識之間聯系與區別,產生新舊知識之間相互干擾現象,他們不能將前后相關的知識相聯系進行掌握和應用。
二、學生對生物科學學習困難的原因
學生學習困難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1)缺乏自主學習的行為。絕大多數學生不是處于自己要學,而是教師強迫學的局面,這種學習的被動性,導致學科成績差。(2)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方法不當是造成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農村多數學生在獲取生物科學知識上沒有正確的策略,學習采用的方法往往是死記硬背。因此,所獲知識的量相對較少,阻礙了他們再認能力的發展。(3)誤導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目前,農村一些學校對孝師的評價未達到科學化,部分學科任課教師為了自己的名利(評優、晉級),教學中把學生當成接納知識的“容器”,大量地給學生布置作業。如:某位教師一個學期批改一個班級的作業量高達120多次,另外還完成這樣那樣的“密卷”,另打印二十多份試卷,得到了學校的鼓勵。可以這么說,這是不科學的,學生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學習,教師在這種教育評價機制下教書,學校領導用這種指揮棒管理學校造成的現象是:a、多數學生誤認為課時少,作業少的科目是“副科”不重要,出現獲取知識相對減少的現象。b、學生只重在完成當天的作業,對所學的知識不能加以分析,加深理解,越學思維越僵化。c、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新舊知識脫節,生活實踐與理論知識脫節的現象。d、會影響到每個學科教師都采取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將嚴重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最終導致多數學生學習難。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而學生學習的興趣很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所學知識,對未來生活,對將來學業以及為國、為建設自己的家鄉多方面的重要性客觀分析給學生,以激發學生責任感,提高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講清學科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及該學科的重要性,鼓勵學生不要偏科,要全面發展,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
2、進行學法指導。學法指導是任課教師應該高度重視的內容。陶行知老先生在幾十年前就曾講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比魏我粋€教師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教給學生,成功的教師是努力使學生會學。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意指導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指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中的挫折,緊密結合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能科學地利用時間。在指導過程中,特別是差生,以及不能適應目前學習的學生,要因人教導,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今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重,注重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健康心理教育、健體知識教育,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具體做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引到學生自學,相互交流,激活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2)采用多媒體教學。生物教學過程中一些生物學抽象的原理、過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教學采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可以將生物科學的一些原理、過程展示給學生,并引導他們分析其過程、掌握其特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細胞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過程內容等。(3)加強學生實驗。實驗,特別是與生產、生活相關的實驗,大多數學生非常喜愛,教師讓學生多做實驗,學生能從實驗過程中獲取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如:細胞質流動的觀察、不同地點空氣中細菌數量的調查,牛奶、自來水中細菌數量的調查等實驗,既激發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4、重視合作教育,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受到“傳統發展觀”的影響,“應試教育”隨之發展,對學生升學考試成績的排隊,形成了教育的競爭、學生之間的競爭,淡化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科學研究則越來越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打開通道:(1)介紹生物學史,讓學生懂得生物科學中的許多偉大成就都是由多人合作或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獲得的。如我們學習DNA結構時介紹DNA雙螺旋結構是由美國的沃森和英國的克里克合作,在分析了倫敦大學工作的FrankIin所做的DNA分子X射線衍射圖后提出的,他們兩人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2)將現代生物科技成就引進課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如我們在學習生物的生殖后,介紹克隆技術,指出克隆綿羊的成功是在英國科學家伊恩·維爾穆特的科研小組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而他們所采用的方法早在本世紀60年代就被英國科學家戈德所采用。當時戈德成功克隆了兩棲動物。由此可見,科學研究離不開前人的基礎,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合作。(3)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學生實驗一般是二人或多人一組,為了能及時準確地完成實驗,要求小組成員要密切配合,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對于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5、從實踐出發,培養學生的終身發展能力?!皩嵺`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睆膶嵺`出發,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體會理論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科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能力,在實踐中體驗情感,在實踐中體驗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全面而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