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倫山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是課堂的靈魂。可是,現在中學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存在一個問題,是教師“目中無人”,教法呆板、陳舊,基本上是注入式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尚未得到尊重,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的壓抑。這既不利于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和道德規范的消化吸收,也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徹底拋棄無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注入式教學,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一種帶有指導性的教學,它貫穿和指導著各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整個教學活動,是對各種具體教學方法的一個總的要求。其核心是教師努力使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積極地探索和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各種能力。通常情況下,人們評價一堂思想政治課成功與否,常常把著眼點放在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上,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通過初步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充分尊重學生,使之成為真正的主體。
尊重學生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作用的前提,是教育原則和教育本質的要求。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和個性特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覺性,自主性,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獨特品質。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堅持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去發現和解決問題。教師要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并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講述理想時,不是簡單地向學生說教,應當如何,怎么做,而是找了《中學時代》上一首《理想》詩,聲情并茂地朗誦給學生。然后要求學生說一說這首詩大意。原以為學生不會得到響應,但出人意料的是學生熱情很高,發言活躍,向往未來。在這里,抓住了學生表現欲和創造性,從而使一節說教課上成了主動交流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努力用活教材,教會學生自主學習
既然學生是主體,那么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本時就必須有明確的教材意識,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的體現,是對教學內容的劃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進度的安排,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是對教材的學習和內化提高。
然而實踐中,課本都往往只是教師的“教材”,而難以真正成為學生的“教材”,離開了聽教師講,學生往往很少對課本進行津津有味的自學。只有教師講的時候,學生才在教師引導下翻翻書,課本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還不如一本習題集或復習綱要,當然,這與過去的教學“劃書布道”,背“條條”、考條條有關。要實現學生對教材的消化,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指導,善于啟發,善于歸納,善于分析,善于歸納總結提高。
三、給學生時間和空間,使其有主體地位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主要應靠其自身的能量消化和時間利用。喜歡“三包”(包動腦,包動口,包動手)的教師和喜歡占教學時間的教師,費力不討好,拒絕學生主體發展的做法必然不受歡迎。葉圣陶曾說過“教是為了不要教……,教師的教不在全盤授之,而在相時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學習,乃為善教也。”“勤其學習”是讓學生消耗能量(精力),讓學生在老師的誘導下,饒有興趣地“運其才能”,多動腦,動口,動手,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常常要設法激起學生的興奮點,激勵學生質疑,經常挑起學生“爭端”,引導學生“七嘴八舌”地展開討論。
四、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實行教學開放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教學活動突出主體地位的有利保證。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教育應當是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個階段都能連貫地再現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動,興趣既是教學的手段,也是教學的目的。”通過演講競賽,動手制作,講故事,詩歌朗誦,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可以強化學生的表現欲,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通過討論、辯論,演講,質疑,解疑等大腦的思維活動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提高他們學習的理性分析能力,使其主體精神在主動獲取知識,積極思維后產生動力,得到弘揚。
比如:教學“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問題時,就采用講故事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興趣。“過去有戶賣油的,妻子節儉持家,丈夫每次外出賣油之前,妻子都悄悄地從油桶里舀出一勺,貯存起來,到了年頭,別人殺豬宰羊,丈夫卻愁無錢辦年貨,妻子卻從地窖里端出一壇油來,丈夫大喜;鄰居家中有個賣黃歷的,他的妻子也仿效這樣,到了年關把黃歷拿出,丈夫看了搖頭嘆氣。”故事生動地說明不加區別地照搬別人的經驗是多么荒唐。這樣由故事到教材,學生聽得饒有趣味,對原理的理解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教師一味唯書(課本,教參)、唯序(課程計劃,教材順序)和手段“唯一”是不行的,課堂教學必須實行再開放:
第一是堅持內容開放,不“唯書”,既講書本知識,又聯系國內外實際。既講過去,又講現在與未來,既講國內的,又講國外的。
第二是堅持教學計劃開放,不“唯序”,確立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因時,因地,因人施教,教材的章節順序和教學計劃都看成是僵死不變的教條,是不正確的,如教學情緒,性格,意志,挫折等,哪課先講,哪課后講,是視校情,學情,社情而靈活變化的,哪框題內容也不搞絕對的一堂清(即一框一節課講完)。
第三是堅持教學形式開放,不“唯一”。“幽蘭之草,久聞而不知其香,”哪怕是很好的教法,久用學生則必然覺得味同嚼蠟,同時課堂設問也要有“發散性”,多層次,多角度展開學生的主體思維,培養他的開拓精神。
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進步,科技飛速的發展,思想政治課也要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要使這門課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永遠得到學生的喜愛和歡迎,就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