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秀春
中職學校是從事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性學校,但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也是不容忽視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課程是中職學校一門必修公共基礎課。強化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是增強學生理解能力,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必須大力提高語文這門基礎課程的地位,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加強閱讀教學,提升學生閱讀水平,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作用,更好地為職業技能教育服務,為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服務。
一、激發興趣,走進文本
中職生普遍基礎較差,學習狀態較松懈,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一門學科產生興趣之后,積極性自然就會調動起來。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要抓住導文環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興趣,把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坎上,使得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自然就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如在教莫言的《賣白菜》一文時,我就抓住學生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好奇心理,向他們講述了莫言是怎樣從一個輟學的放牛娃成長為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的故事。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看著他們發亮的眼睛,我繼續引導說:“童年是天真爛漫的、無憂無慮的,童年是伴著歌聲和陽光的。然而,莫言的童年是孤單的,是饑餓的!同學們想了解莫言的童年生活嗎,想了解母親對他的影響嗎?讓我們一起走近莫言,了解一次令他終身難忘的經歷——賣白菜。”在教師飽滿激情的引領下,學生有了想要閱讀的渴望和興趣。
二、加強朗讀,領悟情感
學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應是重中之重。閱讀是語文之根,學習之根。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占據學生全部心智和心靈的真正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隘和貧乏。”然而,當前中職學校的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為主,以教師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實踐和閱讀體驗,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現代教育要求教師結合中職生的特點,把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加強朗讀訓練。巴爾扎克說過,“作家必須看見他所描寫的對象”,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并根據作品內容,運用不同方式進行深層次朗讀,還要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在聯想中,學生把“作家看到的對象”,由文字轉化為情景,與文本產生共鳴,感受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魅力。
三、創設情境,感悟鑒賞
情境教學是溝通教材和教育對象的橋梁,是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是撥動學生情感琴弦的巧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恰當、靈活運用教學策略,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感悟、鑒賞作品。如教師可以利用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景等方式創設情境,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這樣,能使學生在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中進行閱讀、體會、思考和感悟,自行探究文本的意蘊。如在教《賣白菜》一文時,我嘗試讓學生通過自己表演來體會角色感情,并且設置了背景音樂來渲染氛圍。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我特地向學生強調:在表演時,要突出文章開始部分對母親神態、動作、心理的描寫。在音樂的渲染下,學生完全進入了情境之中,“母親苦著臉……時而揭開炕席的一角,掀動幾個鋪炕的麥草,時而拉開那張老桌子的抽屜,扒拉幾下破布頭爛線團”這一情節中母親的心事重重,學生表演得淋漓盡致。看得出學生對作品不僅進行了深入閱讀,而且理解了文章的內涵。之后,我因勢利導,問道:“作者運用了哪些動詞勾畫母親的心理活動?你還能運用哪些細節描寫來表現母親的這種心理?”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對作品進行了比較鑒賞,并且對細節描寫、心理描寫的寫作手法及表達效果也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四、拓展閱讀,培養品格
拓展閱讀空間,加強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學生自我品格形成的主要途徑。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書可以鏟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礙,正如適當的運動能矯治身體上的某些疾病一般。”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大量的閱讀,讓學生在書的海洋中暢游,與作品對話,在閱讀中獲得對真善美的領悟;讓書籍伴隨學生成長,在閱讀中造就學生的健康人格,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思想行為,潛移默化地轉變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如在教學中,我就通過師生共同閱讀、誦讀比賽、講故事比賽、個人閱讀經歷展示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最終營造了愉悅的班級閱讀氛圍,學生們都愛上了閱讀。
(責編 黃紫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