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軍是解放軍有名的王牌軍,作為戰略拳頭,是毛澤東和黨中央捍衛國家的一支舉足輕重的主戰部隊,備受各方面的關注。作為四野的“頭號尖兵”,它也是林彪一貫看重和作為嫡系的部隊。
38軍成軍以來,軍長一直是由四野將領擔任,也可以說,軍長是林彪知根知底的虎將,如梁興初、劉賢權、鄧岳等。但是,1964年8月,毛澤東突然一紙命令打破了這個傳統———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下令64軍軍長李光軍調任38軍軍長。李光軍是從戰斗中打出來的戰將,他來38軍前先后在第21、第54、第39、第64軍任職。在戰爭年代,李光軍一直在第一線作戰,是帶兵作戰的將領,所帶領的部隊英勇頑強、機智勇敢,敢于打硬仗、打惡仗,能攻善守;但是,他不是林彪的所謂“嫡系”。于是,李光軍便成為了林彪等人必欲拔掉的眼中釘。
1967年8月,李光軍在北京參加會議。一次,一個群眾造反組織在某駐軍大院召集大會,批斗彭德懷等10多名高級將領,這些人多數是平江起義和從38軍出來的將領。中央文革小組要求駐京部隊大單位領導及在京開會的軍以上干部參加,李光軍幾次接到通知,但都拒絕了。于是,有人就公開散布謠言說,38軍是彭德懷在志愿軍中喊出來的“黑線部隊”,李光軍是彭德懷線上的人。
有一天,有人跑到保定點火,貼大字報,攻擊38軍,并很快演變為武斗。38軍派部隊去制止,收繳了大量武器,減少了許多流血事件的發生。可是,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親自趕到保定,周游河北,大講“大聯合”“擁軍愛民”,暗中企圖改組38軍,并指令38軍參加鎮壓群眾活動。
李光軍連夜召集軍黨委常委會議。會上,他說:“我們38軍的任務,是隨時能勝任中央、中央軍委賦予的戰略任務,其他的任務都是次要的。”經過黨委集體討論,決定維護大局穩定,不執行陳伯達指令。李光軍的做法,終于讓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林彪有了借口。1968年10月,李光軍調離38軍,出任武漢軍區副參謀長。隨后,副軍長劉海清接任了38軍軍長。但是,38軍部隊與陳伯達、林彪的斗爭仍然沒有結束,再次引起了林彪的大為不滿。
1970年8月,在廬山召開的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上,陳伯達配合林彪與吳法憲、黃永勝等人大講“天才”,進行反黨活動,被毛澤東和黨中央敏銳察覺。結果,陳伯達受到全會的嚴肅處理。廬山會議后,陳伯達的問題在黨內傳達,當晚,38軍軍長劉海清和政委王猛召開常委會。大家商定主動給毛澤東、黨中央寫報告,揭發陳伯達插手38軍搞分裂的事實。
1971年年初,黨中央召開華北會議,揭批陳伯達反黨活動。李光軍雖已離開38軍,但根據周恩來的指示,也參加了華北會議。會上,有關領導傳達了黨中央、毛澤東、周恩來對38軍的高度贊揚。
林彪對38軍的不滿終于爆發。華北會議后,5月23日,林彪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其中談到了首都衛戍的問題:
為保證首都安全,首都附近的三個人造山建議由華東、東北、山東各派一個獨立營來擔任固守;建議38軍調離華北,這個部隊雖然是很好的部隊,但放在首都附近不甚適宜,宜調往別處,換一個原二野、三野或一野的軍來接替他們的任務為宜。
38軍駐防在京畿多年,是負責保衛首都安全的戰略王牌。林彪卻給毛澤東寫信要把他們調離北京,暗示說38軍“不可靠”。但是,毛澤東是信任這支部隊的,沒有同意。事后,林彪又找到周恩來,說要把38軍調走,結果也沒得到周恩來的支持。
8月,毛澤東到南方巡視。在和各地區同志談話時,他再次對大家說:“38軍在批陳中帶了頭。”毛澤東還說:“批陳問題,我打了四塊石頭,第一塊是《我的一點意見》,第二塊是批示了38軍的報告,第三塊是批示了濟南軍區‘三破三立的報告,第四塊是批示‘軍委座談會,開了一個月,根本不批陳。”
在復雜形勢下,38軍將士堅持黨性原則,體現出了忠于毛澤東和“聽黨指揮”的光榮傳統。
(摘自《首都周圍的八大集團軍》,陳冠任著,中共黨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