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意義的由來及演變
在古漢語中,“同”和“志”都是常用字,但很少連用,即使連用,也沒有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名詞。據《辭海》記載,“同志”連用最早見于2700年前的《國語·晉語》:“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后又見《后漢書·劉陶傳》:“所與交友,必也同志。”《說文》中指出:“同,和會也。”“志,意也。”可見,古漢語中的“同志”實際上是兩個單音詞連用,用以表達“志向相同,志同道合”。著名學者胡范疇曾經說過,在漢語史上“同志”最初并不是一個泛尊稱,甚至也不是一個稱謂語。
但也有研究指出:在《辭源》中,“同志”的第一個義項是“志同道合”,第二個義項是“同一志向的人稱同志”。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許多革命團體內部成員之間互稱“同志”。孫中山在1918年曾經發表《告海內外同志書》和《致南洋同志書》。后來在其著名的《總理遺囑》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1920年,毛澤東、羅學瓚等人在通信時也開始引用“同志”一詞。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中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并愿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受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詞,并賦予其新的含義,表明黨員之間在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大目標下的一種新型關系。革命戰爭年代喚一聲“同志”,表達無上的尊重、敬愛與信任,給人以神圣的革命歸屬感。這一稱呼的流行是伴隨著革命思想主張而來的。稱呼雖然只不過兩個字,而其中所傳達的革命情誼卻勝過千言萬語。
在20世紀上半葉,“同志”稱呼仍局限于政治社團內部。“同志”成為泛尊稱還是1949年以后的事。所謂泛尊稱,就是指在廣泛的場合下使用的帶有一定敬意的稱呼語。解放以后,執政黨意識形態的整合運動使得國家的全民文化以“統治階級意識”的同性質為前提,又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單位組織化為基礎。這樣,在短促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一方面削弱了全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迅速建立起全社會范圍內普遍的“同志”關系,另一方面又運用政治手段肅清思想文化領域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影響,使全社會的主體文化成為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社會主義文化。“同志”就是這種文化背景下最權威、最普通的稱謂,在新中國的大江南北盛行時,成為當時社會上的一個社交統稱。
然而,到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開始,“同志”稱謂開始衰落。“同志”這一稱謂在這場政治風波中動蕩起伏,其政治色彩得到強化,走向極端。“同志”是人民內部的一種稱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劃分敵我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同志”稱呼的使用格外小心,生怕用錯了被說成“敵我不分”。
改革開放以后,“同志”作為稱謂語失去了以往獨步天下的泛尊稱角色,并且作為稱謂語的使用范圍已經很小,往往出現在一些比較正式的會議或者某些特定機構中,而“經理”、“老板”、“先生”、“小姐”、“老師”、“師傅”等豐富的稱謂重返舞臺,成為人們口頭稱呼的寵兒。
黨內除毛澤東、周恩來都被稱為“同志”
20世紀60年代初,中共中央曾發文要求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再稱職務。于是,“少奇同志”、“小平同志”等都被陸續叫開了。然而,在黨內老一輩革命家中,有兩個人從中央到地方都一直被叫職務而沒叫同志,這兩個人就是毛澤東和周恩來。毛澤東早在江西蘇區時就因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而被人們喊慣了“主席”;新中國成立后,他更是集黨的主席、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和第一屆全國政協主席等職務于一身的人。周恩來則因為是共和國開國總理,早在西柏坡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講到將要成立的人民政權時,就說:“恩來是一定要參加的,其職務是內閣總理。”所以,開國大典過后,中央人民政府一成立,他的“總理”之稱就被喊開了。
因為周恩來的這個稱呼是毛澤東帶頭喊開的,中央的其他領導人和中央機關的工作人員也就都跟著喊,時間長了就喊習慣了。到中央發文要求黨內互稱同志時,人們卻仍然喊毛澤東為“主席”,喊周恩來為“總理”。于是,當時曾有一名英國記者問過鄧穎超:“請問鄧穎超女士,你們的黨中央已經發文要求黨內互稱同志,不叫職務了,可是為什么人們見到您的先生卻還叫‘總理呢?”鄧穎超笑著回答說:“記者先生,你這個問題問得很有趣。我要告訴您的是,我先生的大名叫周恩來,可是他的小名叫總理。我們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常叫一個人小名是在時時提醒他,要他好好地為人民做事,人們才會喜歡他。”
那名記者不知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只是聳聳肩,然后將雙手一攤。
劉少奇、陳毅自己要求被稱為“同志”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整個會議開了將近兩個星期,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周恩來作了《政府工作報告》。在大會閉幕的前一天,進行了選舉。選舉的結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劉少奇,任命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劉少奇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以后,有的秘書要稱呼他委員長,挨了他的批評。當時,工作人員之間都是互稱“同志”,對劉少奇也一樣。不管是秘書、炊事員、護士、保姆,平時都是稱呼劉少奇為“少奇同志”,從不叫他的職務、官銜。劉少奇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以后,有一天秘書楊俊進劉少奇辦公室報告工作,進門后叫了一聲“委員長”。楊秘書以為,黨內可以不稱職務稱同志,“委員長”是國家領導人的正職,應該稱職務。楊秘書叫了兩聲,劉少奇沒有答應,叫到第三聲,劉少奇不高興地抬起頭來,說:“你怎么突然叫這個,不感到別扭嗎?”這一來,楊俊非常尷尬,一時不知怎么辦才好。王光美正好在隔壁,聽到動靜連忙過來,笑著對楊俊說:“你干嗎叫他‘委員長呀?‘委員長是對外的,在家里還是叫‘少奇同志!”劉少奇也說:“以后不要這樣叫了,叫‘同志多順口啊!”這件小事一出,后來身邊工作人員再也沒有人叫劉少奇“委員長”了,還像以前一樣叫他“少奇同志”。
所以在劉少奇那里,從來都是互稱“同志”,不稱職務,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最后。
陳毅就任上海市長期間,有一次在市里召開的大會上作報告。有一位記者不知是以市長的身份還是以市委第一書記的身份報道為好,他在臺邊上向新聞處長請示時,恰好被講完話走過來的陳毅聽到了。他對這位記者說:“啥子市長、書記!你就說市委負責同志不行嗎?老實告訴你,我陳毅的名字要少見報。”
當晚,陳毅來到報社審閱稿件。忙完了工作,他拉上報社的負責人樓上樓下地看望值班的同志們。他走到哪里,笑聲就跟到哪里,人也越聚越多。很快,大家忘記了他是一位叱咤風云的將軍、市長。不知不覺之間,由起初稱他“市長”而自然地改口稱他為“陳毅同志”了。
(摘自《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法制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