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作蓮
摘 要: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為引領全面推進。以創新發展,激發改革的強大動力;以協調發展,促進農產品供需高水平均衡;以綠色發展,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以開放發展,拓展改革空間;以共享發展,實現農民分享改革成果。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改革;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011-02
面對我國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供給側改革是相對于需求側改革的重大突破與創新,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為引領全面推進。
一、堅持創新發展,激發改革的強大動力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持久動力,要積極推進農業發展理念、制度、科技創新。
推進理念創新。將農業發展目標從過去的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減少農產品庫存;將農業增長方式由過去主要通過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上來,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農產品供給,由生產導向轉變為消費導向,轉變為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有效供給,著力補足短板,減少和避免過度供應。農業產業的價值增值由依靠單純的農業發展,向依靠產業鏈、價值鏈的拓展轉變,積極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雖然以種養為主狹義的農業生產本身對國民生產總值貢獻較小,但以農業為基礎形成的產業鏈,卻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需求升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
推進制度創新。一是加快農村土地制度創新,推動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和經營權流轉。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承包農戶不經營自己的承包地。因此,應推動承包權與經營權分置,將土地流轉給有能力有意愿經營的主體。通過土地確權,推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降低經營者用地成本。二是推動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推動農地租賃、農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轉形式,使農民獲得土地租金收入和合作社的分紅,從而既保護農民的已有利益,又實現規模經營。推動土地流轉不能片面追求流轉規模和比例,損害農民的合法權益。三是推動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創新,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和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在土地流轉加快的背景下,完善補貼方式,使財政補貼真正讓種糧的農民和經營者受益。推進糧食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變糧食托市收購政策,促進糧食價格和產量回歸到市場需求的水平。
推進科技創新。突出科技創新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中的驅動和引領作用。突破一些具有共性的關鍵性技術難關,為中高端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提供技術支撐,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使品種和質量更契合消費者需要。著力推動資源節約型、生態友好型農業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堅持經濟合理、技術適用、利于推廣的原則,發展現代種業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農產品儲運和加工技術、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技術等適用技術。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應用,提高生產效率,有效節約成本。
二、堅持協調發展,促進供需高水平均衡
當前,農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農業仍存在明顯的短板。一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和比較效益低,約占勞動力總數30%的農業勞動力,所創造的農業產值只占GDP的9%;而發達國家,如美國,只占2%的農業勞動力所創造的農業產值占GDP的2%。二是不少農產品價格遭遇“天花板”,國內價格高于進口價格,并且農業生產經營成本還在上升。三是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健康的綠色農產品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四是農業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深,雖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強,但付出了很高的自然環境代價,從而使這種產能難以持續。因此,要推動協調發展,通過辯證發展、系統發展、整體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著力補齊農業短板。
圍繞消費者的需求,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產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躍升。針對農產品供需錯位,數量有余,質量不足;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糧食、棉花等產品過剩,特色水果、蔬菜等農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要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強高、中端產品供給,使農產品供給不僅數量充足,而且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求。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將食品安全貫穿“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利用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建立全程可追溯的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
實施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戰略,樹立大糧食、大食物觀念,提高糧食產能,注重食物安全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在確保口糧安全前提下,引導“糧改經”“糧改飼”,支持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果蔬、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促進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共同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農業的多種功能和多重目標,促進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休閑旅游業融合發展,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
三、堅持綠色發展,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發展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盡管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持續向好,但由于化肥、農藥長期不合理過量使用,畜禽糞便、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造成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業發展所受到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對農業綠色發展構成了雙重約束。此外,農業綠色發展還面臨農業生產主體目標與國家目標不一致以及農產品生產標準化體系不規范等問題。為此,要將農業綠色轉型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
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減少污染,節約保護資源,增加綠色農產品供給。一是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全面推廣普及測土配方施肥、農藥精準科學施用技術,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減少面源污染;推動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二是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推動水權分配、水價形成、節水激勵改革。三是實施耕地輪作休耕,減輕糧食庫存倉儲壓力。利用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以利于耕地休養生息、保持地力和減輕過大的糧食庫存壓力,緩解糧食供求矛盾。四是加快發展有機農業。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和安全等級認證體系,解決生態有機農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二維碼、檢測室等手段,倒逼產品提質。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利益導向,調整與農業污染和食品質量問題相關的投入品與產出品所形成的利益關系。
加快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要通過生態風險評估機制對農業生產技術和農產品生產鏈條的生態環境風險進行實時監測和防控;通過建立嚴格的生態安全準入制度,對農業生產主體及農業經營企業進行規范管理。
四、堅持開放發展,拓展供給側改革空間
我國已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業發展已經深度融入了國際市場。要以開放發展理念,深入實施農業“引進來、走出去”雙向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加強對全球農業開發潛力、環境與風險的分析,在更大的空間、更大的舞臺上,優化配置農業資源。搞好農業“走出去”戰略的頂層設計,建立有關農業“走出去”完備的信息服務平臺,借力“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國際產能交流與合作。利用國外較豐厚的土地資源,彌補國內土地資源的不足和降低用地成本。在確保國內口糧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內國際資源和市場來保障糧食供給,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和庫存。
充分利用我國農業技術、經驗、設備等優勢,參與國際農業開發。鼓勵有實力、信譽好的企業、實體到國外進行農業直接投資、農業對外合作、農業對外援助,積極參與到農產品倉儲、加工、物流等各個環節,不斷提升農業合作水平。為鼓勵企業走出去,設立農業對外合作專項基金,支持企業在境外的前期考察、風險評估等活動。鼓勵各類企業、行業組織積極開展境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活動。
加快農業“引進來”。加大農業引智引技力度,引進現代農業建設急需的科技領軍人才,引進境外農林牧漁業優良品種,先進農業裝備及良種繁育,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等關鍵應用技術和高新技術與專利。充分利用世界優秀人才和現代科技成果,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彌補農業短板。
五、堅持共享發展,實現農民共享改革成果
讓人民群眾共同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增大,人民生活得到了普遍改善,各地區、各群體的收入水平都有明顯提高;但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遠低于城鎮居民。必須堅持共享發展,讓廣大農民獲得更多實惠,有更多的獲得感。
要以共享發展理念引導農業發展。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導,改變糧食等農產品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供需錯位、產銷脫節、農民生產增產不增收的局面,提高農民種糧收入和種地收入,使農民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分享到更多的成果。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種養業和作為第二產業的農業加工制造業,以及作為第三產業的圍繞加工制造產品的銷售服務業,結合起來融合發展,實現農工商一體化。通過三產融合,既可以更及時有效地轉化初級農產品,減少農產品庫存,又可以拉長農業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在推動三產融合中,積極構建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農民通過土地入股等形式參與分享產業鏈條上的增值收益,讓農民分享到更多增值帶來的好處,實現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汪洋. 用發展新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N]. 人民日報, 2015-11-16(6).
[2]南方日報評論員. 論五大發展理念[N]. 南方日報, 2015-11-05(2).
[3]王廷惠,黃曉鳳. 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供給側結構改革[N].光明日報,2016-01-02(7).
[4]韓振. 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業提質增效[EB/OL].(2015-
12-24)[2016-02-22]. 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
24/content_5027350.htm.
[5]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準確把握共享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N].經濟日報, 2016-0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