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明 劉燕 徐佳萱
摘要:深圳碳排放權交易于2013年6月正式運行,首年減排成效顯著。為更好地發揮碳交易體系的減排作用,有必要不斷提高管控企業對碳交易體系的滿意度。為此,文章對深圳市碳交易管控企業開展了問卷調查,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管控企業滿意度的影響因子。結果表明:碳交易體系的滿意度影響因子主要包括碳交易體系對企業的經濟效應程度、參與程度、政策認知度、政策合理性、技術促進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企業滿意度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碳交易;因子分析;政策滿意度
一、 引言
碳排放權交易是指通過設計碳排放總量,明確控排企業、行業范圍,對碳排放權指標進行“配額”分配的交易方式,是基于市場機制的環境保護政策,有利于節能減排,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但同時也會增加企業的財務成本和經營負擔。2011年10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七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迄今已全部啟動(李奇偉,2015)。深圳作為全國七個碳交易試點省市中的唯一計劃單列市,于2013年6月18日正式開展碳排放權交易,首批管控635家企業和200座公共建筑,以效率為基礎確定配額,通過企業來年預計經濟產出確定免費碳排放額度,若未能達到政府設定的基準,則需從碳交易市場上購買排放許可。深圳市于2014年6月完成了2013年度碳交易履約工作,相比2010年,635家管控企業實現了絕對減排,碳排放絕對量下降了375.7萬噸,下降幅度為11.5%。但在取得良好成績的同時,深圳市仍存在4家管控企業未能完成履約,已經完成履約的企業中,也存在對碳交易認知不夠準確、參與度不足以及滿意度不高的情況,需要引起政策制定和執行方的關注和積極應對。確定企業對碳交易滿意度的影響因子,對影響企業滿意度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處理和解決,幫助企業樹立應對碳交易的正確態度并積極參與,對促進碳交易市場健康運作,進一步完善碳交易制度至關重要。
現有研究多集中于從宏觀和制度層面對碳交易予以評價,或基于數理模型探討碳交易體系下企業對策的可能性,而對于碳交易體系下管控企業滿意度的微觀實證研究則較為有限。付萌等(2016)等以北京市控排企業為調查對象,基于對問卷信息的描述性統計總結了北京市企業對碳交易體系的認可度。但該研究僅簡單統計了問卷的表觀數據,未能深入研究問題之間的關聯度并形成規范化的評價體系。本研究基于2015年3月至6月份向管控企業發放和回收的132份有效調查問卷數據,在企業基本信息統計的基礎上,運用因子分析法探討管控企業對深圳碳交易體系滿意度的主要影響因子。根據因子分析結果,提出提高企業滿意度的政策建議,以實現完善碳交易體系,提升碳交易實施效果的目的。本研究是國內較早開展的針對碳交易管控企業的微觀實證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二、 企業滿意度實證分析
1. 問卷編制和填寫。調查問卷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部分為被調查企業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企業所屬行業、企業類型、企業規模和近年來盈利狀況等;第二部分為政策執行和企業參與情況,包括政策設計,政策執行,企業參與度,企業未來策略等內容。調查問卷的構建主要采用Likert五維量表設計,選項值從5(“非常同意”)到1(“非常不同意”)。除此之外,調查過程中還對公司進行了訪談,以深入了解企業的具體問題。
目前,深圳市碳交易管控工業企業635家,包括627家制造業企業和8家大型電廠。本次調查向154家管控企業發放問卷,回收問卷145份,回收率為94.16%;剔除無效問卷后,參與統計的有效問卷是132份,有效問卷的回收率為85.71%。有效問卷涉及的132家企業占全部管控企業的20.79%,問卷調查覆蓋率較高,所取樣本可用于解釋總體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的樣本企業分布如下:按企業規模分,11.36%為大型企業,66.67%為中型企業,21.97%為小型企業;按所有制分,4.55%為國有企業,22.73%為民營企業,65.15%為外資企業,7.58%為其他所有制企業。按企業所處行業分,34.85%屬于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9.54%屬于機械、儀表制造和有色金屬壓延業,19.70%屬于塑料化纖、紡織、金屬及非金屬制造和壓延業,5.31%屬于造紙、印刷和化學制品制造業,3.03%屬于電鍍行業,3.03%屬于文教體育用品和家具制造業,1.51%屬于食品、飲料、農副食品制造業,1.51%屬于醫藥及煙草制造業,0.76%屬于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0.76%屬于集團企業。調查覆蓋的企業樣本在規模上兼顧大中小型,在所有制性質上涵蓋國有、民營、外資,在所處行業上覆蓋管控的多數行業,調研對象具有代表性。
2. 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是通過將具體的調查問卷指標降維處理,通過將相關度較高的變量分組,將多個指標轉換為較少的幾個包含主要信息的綜合指標,從而確定碳交易體系滿意度的影響因子。
在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需先對樣本數據進行有效性檢驗,KMO檢驗和Bartlett's檢驗可分別用于測度樣本的充足度和獨立性假設。根據SPSS軟件檢驗結果,樣本數據的KMO值為0.703>0.7,表明變量間存在潛在因子結構,適合用作因子分析;Bartlett's檢驗的卡方統計值為402.150,p=0.000,各變量的獨立性假設不成立,相關矩陣不是單位陣,可以用于進行因子分析,樣本數據有效性得到檢驗證實,適用于因子分析。

3. 結果和分析。利用SPSS軟件中的分析模塊對13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有5個變量的特征值大于1,其方差累計貢獻率達68.295%(見表1),提取出了問卷信息的主要成分。在選取變量時,運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對因子載荷陣進行旋轉,得到因子旋轉載荷陣(林海明,2009)。旋轉后5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16.648%、16.290%、13.456%、11.206%和10.696%。

因子分析提取了5個公因子,表2為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第一個因子中,反映碳交易額外成本壓力承受度、企業在碳交易中獲益與否、企業對碳交易機制的長期受益期望等指標有絕對值較大的負荷系數,綜合體現了碳交易對企業的經濟效應,命名為經濟效應程度;第二個因子中,系數絕對值較大的是企業碳交易參與頻率、企業碳交易管理和操作的專業度指標,這三個指標綜合描述了企業在碳交易體系中的參與行為,命名為參與程度;第三個因子負荷系數絕對值較大的是企業對碳排放配額計算分配方式、所在行業的整體排放現狀以及指標核算方法的了解程度,可命名為政策認知度;第四個因子中,企業對碳交易市場結構和基準線設置規定合理性判斷兩個指標負荷系數絕對值較高,主要體現了企業對碳交易具體機制設計的合理性認知,可命名為政策合理性;第五個因子中,企業的技術改進行為和技術改進意愿兩個指標負荷系數絕對值較高,體現了碳交易對企業的技術促進效應,可命名為技術促進程度。由此,將“經濟效應程度、參與程度、政策認知度、政策滿意度、技術促進程度”等五個指標從眾多指標中提取出來作為公因子。
三、 結論及政策建議
根據碳交易體系滿意度因子分析模型及計算結果,可以清晰地看到碳交易體系滿意度主要受經濟效應程度、參與程度、政策認知度、政策合理性、技術促進程度五個因子的影響。為評價企業對碳交易政策滿意度提供了較為合理的解釋框架。可以通過政策的調整提升企業對碳交易政策的滿意程度,提高其參與碳交易和積極履約的意愿。這對于提高制度的有效性,進一步完善碳交易政策和碳排放權市場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為此,從政策調整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1. 積極開展培訓和宣傳,提升企業對碳交易體系的認知。碳交易體系的正常運行最終都要通過企業參與來實現,企業對碳交易體系及相關政策的正確認知是碳交易體系建立和發展的基石,其對企業滿意度的貢獻率為13.456%。
因此,強制性將企業納入監管,除指定配額和要求履約外,還需發揮各相關職能部門能動性,加強溝通協調,積極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和宣傳,向企業明確傳達碳交易的相關運行規則和原理,使企業具備正確參與交易操作的知識儲備。及時披露市場信息和監管要求。同時建立相應的問題訴訟流程和機制,對企業提出的問題予以及時的處理和反饋。對于有抵觸情緒的企業,需要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和輔導,向企業揭示在碳交易中存在的機會。在推廣碳交易規范制度的同時,也積極宣傳碳交易的長期社會環境效益,激發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為企業提供充分的動機參與碳交易,實現環境改善和企業效益的雙贏。
2. 積極采納管控企業反饋,提升碳交易體系的制度合理性。在認知的基礎上,企業對碳交易體系的合理性判斷也是影響企業滿意度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對企業滿意度的貢獻率為11.206%。
監管部門應積極征求企業對于碳交易機制的建議和意見,響應企業的合理需求對相應機制進行調整。從碳交易實行以來管控企業的反饋來看,目前碳交易市場基準制定的透明度還有待進一步改善。在保護企業商業機密的情況下,應盡量增加政策方案的透明度。一方面,向企業公開基準線數據的計算原理,讓企業“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鼓勵企業自發披露生產和排放情況,或將代表性企業碳排放情況以匿名案例形式向企業提供參考,打消企業疑慮,提升企業對碳交易機制和政府的信任。
3. 完善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機制,提升企業在碳交易中的參與度。管控企業在碳交易中的參與度也對企業的滿意度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因子分析中解釋了企業滿意度的16.290%。為管控企業在碳交易中提供充足的參與和發揮空間,使其通過碳資產管理和碳交易參與提升效益,將有效提升企業滿意度,同時提高碳市場中配額的流動性,實現碳交易市場的活躍發展。
市場建設方面,在目前碳交易體系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多層次碳交易市場。積極開發設計碳期貨等碳金融衍生產品,完善交易品種體系和碳市場定價機制,為參與主體提供更多的交易工具和通過交易降低管控成本、規避價格風險的機會。產業配套方面,從根本上提高管控企業對碳配額資產的重視,規范碳資產會計核算管理,并在政策、產業發展等方面為碳資產管理發展和能力建設創造條件,支持和培育碳資產管理和服務相關的第三方產業。規范實施方面,鼓勵企業以碳市場發展為導向規劃管理碳資產,建立高效可行的碳資產管理決策機制和和管理制度,安排專門崗位、培養專門人才負責碳資產管理,引導企業自發管理碳資產,參與碳交易。
4. 為企業提供技術促進和能源調整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勵節能減排研究。碳交易體系的作用機理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降低節能減排改造的相對價格,激勵企業自發開展技術改進和能源結構調整,從高能耗企業向低能耗轉型。企業若實現成功轉型,將顯著提升企業效益和社會地位,相應地提升企業對碳交易體系的滿意度。碳交易體系對企業的技術促進因子解釋了10.696%的企業滿意度。
政府應出臺相應扶持政策,引導企業自發開展技術改革。支持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研究,推動節能減排理論成果應用和推廣;對高排放、高管控成本的行業提出技術改造和能源調整方案;對積極尋求技術改造的管控企業,提供政策優惠和技術支持,充分挖掘企業的節能減排潛力,從根源上減少企業碳排放量。
5. 降低管控企業成本壓力,實現環境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短期而言,碳交易體系的建立必然會增加管控企業成本,包括參與碳交易市場并購買碳配額的成本、參與碳交易產生的人力和時間成本、企業內部進行生產工藝和能源結構改造的成本等。據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所不完全統計,深圳市配額不足企業平均碳配額購買成本高達33萬元(陳海鷗、葛興安,2013)。碳交易體系對管控企業的經濟效應因子對其滿意度的貢獻率高達16.648%,碳交易帶來的經濟效益提升將提高企業滿意度,反之碳交易帶來的額外成本越大,企業對碳交易體系的滿意度也會越低。
在實現碳交易體系減排目標的前提下,應盡量不損害企業利益和競爭力。建議碳交易監管機構在考慮公平性原則的同時,對因碳交易承受較大虧損甚至影響企業競爭力的企業制定扶持規則。對積極參與碳交易和履約的企業,可制定相應的獎勵機制,給予物質和名譽獎勵等,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形象,為企業帶來更多的隱形效益。另外,除碳交易履約所產生的配額購買成本外,集中培訓和會議也給企業帶來了較高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可視管控企業表現和交易需求開展區別考核和培訓,節約企業時間和金錢成本,同時提升企業學習碳交易相關制度規定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李奇偉.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履約期的市場特征與政策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5,(5):128-134.
[2] 付萌,章永潔,葉建東,蔣建云,張帆.北京市二氧化碳控排單位參與碳交易的調研分析[J].節能與環保,2016,(1):60-63.
[3] 林海明.因子分析模型的改進與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9,(6):998-1012.
[4] 陳海鷗,葛興安.論碳交易平臺對碳交易成本的影響——以深圳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為例[J].開放導報,2013,(3):99-104.
基金項目:綠色低碳發展基金會“碳交易對深圳市經濟、能源與環境的影響”項目(項目號:DTYJ/EF/001);深圳市環境科研項目(項目號:4403012012000227)。
作者簡介:馬曉明(1962-),男,漢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金融、碳交易;劉燕(1990-),女,漢族,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環境金融、碳交易;徐佳萱(1991-),女,漢族,四川省綿陽市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環境與能源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為環境金融、碳交易。
收稿日期:20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