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 楊曉雪
摘要:互聯網金融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分散投資風險、集聚社會閑散資金、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等方面作用顯現,給傳統金融中介帶來沖擊和挑戰。文章針對互聯網金融是否會導致金融中介去中介化問題,分析了互聯網金融的金融中介功能及其缺陷,認為互聯網金融本質上還是金融,是傳統金融在互聯網上的延伸,互聯網金融加劇金融脫媒,促進金融中介創新與變革,兩者最終將深度融合、互為補充、共同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去中介化;金融中介
一、 引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快速增長,企業間交易頻繁,融資需求旺盛,同時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困難,傳統金融機構已不能滿足中小企業對高效、便捷金融服務的潛在需求,企業迫切需要探索新的便捷融資渠道。
與此同時,互聯網及移動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積累了大量網絡及手機用戶,居民消費便捷性需求高漲,以天貓和京東商城為代表的電商平臺迅速崛起,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應用使得海量數據采集、數據存儲和數據處理成為可能,基于大數據和搜索引擎的客戶行為分析與預測成為現實?;ヂ摼W企業在向企業和個人提供各種信息和電子商務服務的同時,開始向中小企業提供小微金融服務,一時間,互聯網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出現了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P2P網絡借貸、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互聯網眾籌等多種互聯網金融模式。
不可否認,互聯網金融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務的用戶體驗,互聯網金融的交互性強、開放共享、高效便捷等特點,使其在解決信息不對稱、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分散投資風險、集聚社會閑散資金、解決中小企業融資、提升金融市場效率等方面作用顯現?;ヂ摼W金融給全社會帶來的金融普惠性使其得以迅猛發展,同時也給傳統金融中介機構帶來沖擊和挑戰。
為此,學術界開始對互聯網金融從基本理論、發展模式、風險與監管等各個層面開展了廣泛探討。甚至有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一次金融產業革命,信息技術推動這次產業革命升級。更有學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不同于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模式。互聯網對金融會造成深遠的影響,將促進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發生根本性變化,金融系統將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走向無金融中介或市場情形(謝平,2012)。銀行和中介機構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將不再作為資金借方和貸方之間的橋梁,借貸雙方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完成借貸信息的發布、匹配、定價和交易,因此,互聯網金融能夠促進傳統金融機構去中介化。似乎互聯網金融導致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去中介化是大勢所趨,商業銀行如果不積極進行服務、模式、渠道及平臺創新,終將被互聯網金融取代。
然而,根據Efraim Turban(2000)的界定,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是指在一個給定的價值鏈中去除負責特定中介環節的組織或業務流程。金融去中介化則是社會資金直接通過融資平臺(互聯網融資平臺等)完成資金供求關系匹配,并實現資金直接交易,不再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進行資金交易(謝平,2015)。
因此,本文認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中介將是深度融合、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關系,互聯網金融不會完全承擔并替代傳統金融中介功能。本文將基于金融和金融中介的功能視角探討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傳統金融中介是否面臨去中介化的問題。
二、 互聯網金融的金融中介功能分析
信息經濟學和交易成本理論認為,金融中介機構存在的前提是借貸雙方資金交易存在不確定性和交易成本,因此,金融中介機構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消除不確定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其他風險(Miahkin,1995)。而Merton(1995)的金融功能觀則認為,金融的功能比金融機構更穩定,市場競爭會導致金融中介組織結構發生變化,進而促進金融系統更加高效的運行,并從金融功能角度分析給出金融中介功能包括支付體系、資金籌集、資源優化配置、風險管理、價格信號和解決信息不對稱下的激勵問題等。Levine(1997)則認為金融的功能包括動員儲蓄、優化資源配置、分散風險、促進交易、監督公司管理者并形成公司治理等。白欽先(2006)將金融功能概括為資源配置功能、資金媒介功能、資產避險功能、產業結構調整功能、引導消費功能等。本文基于以上理論開展互聯網金融的金融中介功能分析。
1.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散功能。信息不對稱是造成金融風險的主要因素。金融中介一直致力于在不同主體之間分配、轉移和降低風險。而互聯網金融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發布投融資信息,為不確定的投融資需求建立橋梁,依靠互聯網的廣播特性,拓展信息的廣度和深度,降低信息不對稱,促進金融交易,進而達到分散和降低交易風險的目的?;ヂ摼W金融具有周期短、金額小以及操作便捷的投融資特點,可實現短期內小額資金的高速流動,具有分散和降低系統性風險的效果;投資者還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平臺全面深入了解融資者信息,提高信息的可得性,同樣起到降低風險的作用。
互聯網金融還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減少交易環節實現分散風險功能,如P2P網絡借貸,以一種點對點的直接融資模式,通過網絡借貸信息平臺將資金需求以一定的利率直接出售給若干中小投資者,堅持小額分散原則,從而實現風險分散。當借款的客戶分散在不同地域、行業、年齡和學歷時,分散獨立的個體違約率則具有相對獨立性,從而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2. 互聯網金融的支付清算功能。支付是將貨幣從一個賬戶轉移到另一賬戶,支付過程是貨幣在賬戶之間轉移的過程。傳統金融中介機構可以為用戶提供金融賬戶,通過電子支付、支票、現金等媒介,在支付清算系統完成用戶貨幣的轉移,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電子支付、支票還是現金都體現了貨幣的價值尺度、價值儲藏及支付手段屬性。
互聯網金融向用戶提供第三方支付及移動支付服務功能。第三方支付在收款人和付款人之間作為中介機構提升支付清算效率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支付成本。移動通信設備可以通過無線通信技術實現貨幣價值轉移,從而清償借貸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如二維碼掃描支付、手機銀行支付、語音支付、短信支付、NFC近場支付、刷臉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和移動支付平臺還可以通過為客戶提供金融賬戶功能完成消費者、商戶以及金融機構間的貨幣支付和資金清算等,發揮信用擔保作用,解決不同開戶行銀行卡的網上對接問題以及異常交易帶來的信用缺失問題,從而在不同企業及金融中介之間發揮了支付清算中介功能。同時,基于互聯網的資金流轉過程中,電子貨幣具有價值尺度、價值儲藏和支付手段屬性。當然,互聯網金融強大的支付清算功能,分流了傳統金融中介機構的賬戶流量,在降低貨幣支付成本的同時,也為貨幣控制帶來新的挑戰。
3. 互聯網金融的資源配置功能。資源配置是金融的重要功能。金融中介最主要的功能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完成資源在時空上的有效配置(Bodie & Merton,2000)。但傳統金融市場中,由于借貸雙方之間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金融市場資源配置以間接融資為主,且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問題一直是困擾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提供大量融資的難點,成為商業銀行主要信貸風險來源,這些導致整個經濟資源配置發生扭曲,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市場應該合理引導資源配置,促進信息收集和交易行為成本最小化。
互聯網的跨時空特性使得平臺和信息價值顯現,互聯網金融則充分利用互聯網跨時空的信息傳播功能,通過電商和搜索引擎平臺發布資源供需信息,促進供需雙方快速直接交易,資金借貸雙方直接從互聯網金融平臺滿足投融資需求,不再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這種投融資模式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資金流動性,降低了投融資門檻,實現了跨時空資源配置。如P2P網貸平臺和互聯網+供應鏈融資模式,可以為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便捷高效廉價的融資服務,加速企業交易往來,促進經濟增長,提升消費者福利。因此說,互聯網金融促進了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的轉變,改變了以往直接融資難、間接融資風險大的局面,在實現資源配置功能的同時,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ヂ摼W金融為利基產品打開了市場,拓展了市場交易邊界,從而實現社會資源效益最大化。
互聯網金融積累的大量金融交易數據,可通過大數據挖掘等分析技術進行客戶信用違約、網絡行為、消費行為及消費心理等分析,實現投融資信息自動匹配,進一步提升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實現金融產品個性化定制,促進金融產品銷售和金融交易。
4. 互聯網金融的流動性供給功能。提供流動性并實現流動性轉換是傳統金融中介機構的功能,商業銀行通過活期存款和貸款為各類金融、非金融機構和整個金融系統提供流動性,起到實現宏觀經濟調控和穩定經濟的作用。
互聯網的特征在于其開放性、互動性和流動性,互聯網金融激發了社會閑散資金的流動性,通過提供小微金融服務,P2P、小額貸款、供應鏈金融等為中小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ヂ摼W金融通過第三方支付和移動支付、互聯網基金、互聯網保險等增強了支付的流動性,改變了傳統支付和銷售方式,激發了市場活力,提升了貨幣流通速度,增強了金融資產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互聯網金融通過加速流動性,降低了資金需求方的融資成本,同時強大的流動性也降低了市場系統性風險?;ヂ摼W金融通過提升貨幣流通速度,進而提升利率的敏感度,能夠起到加速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作用。
5. 互聯網金融的儲蓄調動功能。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具有調動儲蓄,提供投資機會,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大量資金,形成規模經濟的功能。一個有效的金融市場,至少需要滿足客戶利益最大化,實現儲蓄和投資的有效融合。但一直以來,我國儲蓄和投資主體高度分離,儲蓄轉變為投資的速率很低,成為我國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特別近年來,通脹高企、負利率持續,居民儲蓄意愿降低,投資意識增強。然而儲蓄與投資者是有限理性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因此,政府需竭力構建健全的金融生態環境,正確引導理性儲蓄與投資。
互聯網金融可以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將長尾理論中巨大的社會閑散小額資金集聚為資金池,實現社會資金投資收益最大化,且滿足資金流動性需求。如阿里巴巴集團曾經推出的“余額寶”,主要為網絡客戶提供余額增值和活期資金管理服務,是一款靈活有效的互聯網時代現金管理工具,由于其操作簡便、低門檻、零手續費、可隨取隨用,僅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資金規模就達到了1 853億。余額寶的高收益率、強流動性和低風險,滿足了大眾儲蓄和投資雙需求,因此,已經具備了傳統金融中介機構調動儲蓄,實現了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功能。
6. 互聯網金融的消費引導功能。社會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消費通過流通決定生產。金融體系通過引導消費等衍生功能發揮宏觀調節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金融中介作為金融體系的主體,通過消費金融與電子便捷支付等滿足社會居民提前消費、隨時隨地消費的消費需求,從而刺激社會消費。
電商平臺和移動支付等互聯網金融帶來消費方式的變革,提升消費效率和消費規模,完善消費結構,引導消費理念,豐富消費種類。搜索引擎技術的便利,促使產品流通、銷售環節成本降低,帶來消費成本降低。同時,互聯網金融可以激發全民消費欲望、積累消費信譽、擴展消費途徑、提升消費黏性、激發消費潛力、培養消費慣性等,因此,互聯網金融具有推動和引導社會消費變革的作用。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信息消費,可以積累海量消費數據,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分析消費行為、消費心理,挖掘用戶潛在消費需求,通過商業模型創新,如團購、聚劃算等形式激發消費欲望、直接獲取消費傾向與消費規模,通過網絡評價等方式獲取產品改進信息,從而引導實體企業產品設計和生產,充分發揮引導消費功能。
7. 互聯網金融的信用中介功能。銀行具有信用中介功能,商業銀行通過信用中介功能改變貨幣資本的使用權,實現社會資本調劑,使社會閑散資金變為可用資金,使消費資金變為可增加貨幣收入的資金,使短期資本變為長期資本,從而起到調節經濟結構和促進社會生產的作用。商業銀行通過貸款和存款利差取得信用中介回報。投資人和借貸人的信息不對稱以及規模經濟效應,使銀行的信用中介功能成為可能。
互聯網金融可以聚集社會閑散資本,同樣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提升小額資金的可投資性和轉化率,降低信息不對稱和金融交易成本,為許多無法在銀行取得貸款的中小企業和個人等提供直接或間接融資機會,解決一大批中小企業的生產和資金周轉問題。當互聯網金融企業是通過集聚社會閑散資金或融資(如P2P、阿里小額貸款、京東供應鏈金融)向其他主體(中小企業)提供資金融通服務,承擔債權人角色,承擔風險管理任務時,則體現了互聯網金融的信用中介功能。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金融企業不改變資金的所有權,通過改變資金的使用權,將資金從低效益者手中轉移到高效益者手中,在不改變社會資本總量的前提下,發揮調節社會經濟結構作用,因此說,互聯網金融具有信用中介功能。
三、 互聯網金融的金融功能缺陷
互聯網金融盡管通過模式創新具備了金融中介的一些功能,但由于互聯網金融門檻低、邊界廣、參與方式簡單,互聯網企業金融治理能力較低,新生成長階段金融監管缺位,因此,目前存在以下問題,決定了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互聯網金融仍無法替代傳統金融中介機構,去中介化的道路仍很長。
1. 互聯網金融不具備信用創造功能。商業銀行將吸收的活期存款通過發放貸款或從事投資等業務可以衍生出更多存款,從而擴大社會貨幣供給量。商業銀行通過發揮信用創造功能節約現金使用和流通費用。因此,信用創造是商業銀行的特殊功能。而互聯網金融主要是提供金融服務通道,不具備信用創造功能,難以取代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主體地位。
2. 互聯網金融難以取代商業銀行信用中介地位?;ヂ摼W金融打破了銀行壟斷資金支付、信用中介的傳統格局。但只要互聯網金融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和金融交易摩擦,互聯網金融就難以從根本上取代商業銀行的信用中介主體地位。
3. 互聯網金融難以取代傳統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主體地位。互聯網金融服務范圍仍以小微金融服務為主,服務對象主要是中小企業及個人,如網絡借貸機構只是為借貸雙方提供借貸信息服務,不提供增信服務,股權眾籌融資只是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公開小額股權融資,從服務對象、服務規模等方面都難以取代傳統金融機構的主體地位。
四、 結語
互聯網金融本質上還是金融,是傳統金融在互聯網上的延伸。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前,“金融脫媒”導致資金不經過銀行等金融媒介,直接在金融體系外流動,降低和弱化了金融中介機構的間接金融功能。如果說,“金融脫媒”是對傳統金融中介機構功能的顛覆,是信用中介在利率管制情況下的資金融通非中介化(Merton,1995),那么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則進一步加劇了金融中介機構脫媒。但互聯網金融不會導致傳統金融機構去中介化,兩者將在深度融合、互為補充中共同發展。商業銀行將會在競爭中通過不斷調整、創新與優化自身中介功能重新適應互聯網環境下的金融市場,從而使金融體系具有更強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正如“金融脫媒”會促進中介機構功能的局部調整與革新一樣,互聯網金融也將促進那些不適應于金融發展的中介功能被新型非銀行金融機構或金融工具取代。因此,我們需要圍繞金融的功能重新審視和定義金融中介功能,不斷進行理論與實踐創新,在傳統金融中介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金融的不斷規范中促進兩者深度融合,互為補充,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2] 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的基礎理論[J].金融研究,2015,(8):1-12.
[3] 白欽先,譚慶華.論金融功能演進與金融發展[J].金融研究,2006,(7):41-52
[4] Levine, Ros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688-726.
[5] Bodie, Zvi, and Robert Merton.Finance[M] Prentince-Hall Inc,2000.
基金項目: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研計劃項目(項目號:15511107302);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研計劃項目(項目號:14511107202)。
作者簡介:陳云(1966-),女,漢族,江蘇省南通市人,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金融信息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供應鏈金融;楊曉雪(1979-),女,漢族,陜西省富平人,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數據挖掘。
收稿日期: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