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俊
【摘要】雙創教育和產學研合作人才培育模式是新形勢下涌現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校人才培養階段,基于雙創教育理念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方式,是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目標,提高人才社會適應性和實踐性的有效途徑。
一、什么是雙創教育
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培養具有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觀念與行動》中提出:“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不應僅僅是求職者,更應首先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種開創性的教育理念標志著高等教育由學術、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基礎的嶄新教育階段。
對于雙創教育不應簡單的理解為培養滿足社會進步對勞動者掌握和提高個人生存能力的教育,還應上升到培養具有發展觀、創造性、使命感的社會成員的高度。
二、產學研合作的教育模式
產學研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是在我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戰略調整的要求下新興的一種有效人才培養方式。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三方之間,整合各自的優勢資源,互惠互利,通過合作來滿足不同的發展需求。對企業來說,人才儲備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欠缺,可以通過學校的人才資源輸送來彌補。學校則改變了長久以來傳統封閉的教育模式,擴展了人才培養功能的方式,更加貼近社會實際,增強學生的生存、發展、創新、開拓的能力。科研院所也通過學校和企業雙重媒介讓研究成果擴展到社會應用和社會服務上來。
三、雙創教育和產學研合作的有效融合
任何躲在“象牙塔”里的人才教育都是空談。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根植于社會實踐的土壤。由斯坦福大學師生創辦的企業為主形成的高科技產業園區的代名詞—“硅谷”,正是雙創教育理念與產學研有效融合的最好典范。由比爾˙蓋茨輟學創辦的微軟公司,至今仍中走在高科技、新技術開發的前沿,是開拓精神和創造性的杰出代表。當然,創新創業教育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變的經驗,在把雙創教育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基礎上,與產學研合作有效融合,是完善和提高產學研結合培養人才的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徑。
本文總結和整理了目前雙創教育和產學研合作有效融合幾種方式,希望能對教育管理和研究者有所啟發:
1、雙創理念下的學習和實踐交替進行模式
創新創業首先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很強的操作能力作支撐。一段時期內普遍存在的狀況是,畢業生在工作實踐中無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發揮出來,不是感到無從下手,就是覺得知識儲備不足,對應性不強。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要改變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育方式,充分利用企業和科研院所搭建的實踐平臺,采取學習和實踐交替進行模式進行人才培養。把整個高校教育期間分成學習-實踐-再學習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的基礎和專業理論課程之后,參加企業或研究機構的實際操作和應用研究實驗,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專業技術知識和創新能力。最后,總結存在的問題,重新回到課堂,針對性補充和鞏固專業知識,為最終走向社會,打好創新創業的堅實基礎。
2、建設以雙創理念為指導的大學科技園區
大學科技園區是以高校人才創新創業思想為主導創建的,滿足科研機構技術研究需要,同時實現企業工藝創新、效益產出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高校學生以此為平臺,把頭腦中活躍的想法動手檢驗,通過企業推向社會,以反饋的結果糾正偏差,改進提高。
3、定向培養、學貴以專
從技術工人中不斷涌現的技術能手、創新標兵的現象不難看出:熟能生巧。“熟”指的是技能熟練、經驗老道。“巧”指的是總結經驗,創新完善。因此,充分考慮企業的崗位需求,以委托培養和定向培養的方式,把人才需求目標要求精細化、深入化地貫穿整個專業教育的全過程,必能培養出高水平的實用管理和技術人才,使創新創業具有高度可能性。
4、雙向基地模式
如果說企業工廠為高校學生提供了實踐和就業的基地,那么對于企業現有職工,高校無疑是他們“回爐再造”,繼續教育培訓的另一個基地。創新創業思想理念絕不僅僅限于在校學生。高校應該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優勢,為企業員工提供進修學習的工作條件,如舉辦在職人員進修班、學歷學位班等,滿足更大范圍的人才培養需要。
5、深化教育改革,為雙創教育和產學研合作保駕護航
高校在深入開展雙創教育和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思想指導下,要逐步建立科學、規范、有效的教學體系。首先要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鼓勵教師率先參與產學研結合的課堂研究和項目攻關中去,在持續的學術理論研究之外,加強與社會的實際聯系。還要打破傳統教育思維,大膽引進企業中優秀的技術管理人才,以擔任客座教授,舉辦講座等形式補充教育力量。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緊緊圍繞社會發展的需要,兼顧市場的變化和人才培養的長期目標。可成立由高校有關專家和企業管理技術人員組成的研究組,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并研究確定教學內容,使之切合實際、形式多樣。在客觀條件上盡最大努力滿足雙創教育和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6、擴展產學研合作的聯系范圍,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雖然雙創教育和產學研合作是有利于多方的人才培養方式,但客觀上合作各方追求的目標不盡相同:企業追求的是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高校追求的是社會效益和學生就業率等,因此,難免會有矛盾和沖突產生。政府部門應發揮指導、協調和約束作用,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政策和法規,規范合作方的行為,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保障合作順利進行,使這項利國利民的人才教育發展戰略順利展開。
基于雙創事業下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事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僅是教育工作者,全社會都應充分關注這一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成長過程,集思廣益,為培養有利于社會的開創性人才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希.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4-6
[2]吳澤俊.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及其啟示[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7,05:18-22
[3]徐輝. 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評價標準[J].江蘇高教.2009(6)
[4]胡建波,湯伶俐.職業能力的內涵與要素分析[J].職教論壇. 2008(2)
[5]孫曉梅.試論大學生創業基地的功能及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0(1)
[6]丁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3(3)
[7]鄧益軍.淺議民辦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J].理論研究.2011(3)
[8]鞏麗霞.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創業教育亟待變革[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