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我們教師在教授一篇較長課文時,如何擬定作為教師教學的靈魂的教學目標,并以此作為判斷教師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本文主要結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課文教學要達成的總目標,以及作為一篇閱讀寫作的范本,我們又該如何確定教學目標。
【關鍵詞】長文短教 教學目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耳熟能詳的課文,是一曲譜寫童年往事的優美樂章。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卷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這篇文章雖然是魯迅的文章(魯迅的文章一般都較深沉難),但可能是文中所寫是同齡人的故事吧, 學生對該課內容還是很感興趣的。
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知道:教授一篇課文,我們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是教師教學的靈魂,也是判斷教師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下面主要就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談談我們該如何確定教學目標。首先說說教授這篇課文我們要達成的總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夠正確讀寫并解釋文中出現的生詞,了解魯迅的生平及作品。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寫景狀物的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體會作者在寫景敘事中所滲透的思想感情。學習課文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傳神。
3.情感目標:學習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由于文章篇幅較長,生字詞較多,語言經典凝練值得品味,寫景狀物生動形象精彩,所包涵的思想感情又較為復雜,頗具爭議,若要面面俱到未免冗長繁多,所以我們就很有必要做到“長文短教”,合理確立教學目標,安排教學重點,做到選點教學。那我們在“長文短教”過程中,又具體可從哪些方面來確定我們的教學目標,選好我們的點呢?
我始終覺得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既是閱讀的美文,又是寫作的范本。我們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整體把握,感受作者的童心,體會作者在寫景敘事中所滲透的思想感情。
細讀課文,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發自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魯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與昆蟲為伴、與伙伴一起捕鳥、聽長媽媽講故事。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氣,當讀書入神時,卻沒發現學生們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如:課文中魯迅對自己家后院“百草園”的描寫,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用我們兒時的話說,就是這兒真是好玩,可以追趕著云雀,直到它們飛上云霄,還可以拿著樹枝像趕著馬車一般將蜈蚣趕來趕去,時不時撥起何首烏,偶爾發現了像人樣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2、通過朗讀,讓學生感受、領悟、體驗小魯迅當年的心情與樂趣,去感受“樂園”。
朗讀中體味第二段百草園景物的詩意、孩童的情趣;朗讀中體驗當年小魯迅“聽長媽媽講傳說故事”情景中,感受到的那樣一種緊張,一種驚異、神秘,一種好奇、滿足;通過朗讀,體會雪地捕鳥的心情和樂趣等等。如:
魯迅在課文中寫到傳說故事,是由“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引起的。課文總體上說,是采用模擬的手法,復現當時長媽媽講故事的情景,再稍作加工,就形成了一種類似民間說書人的敘述語氣和語調,這是需要通過“朗讀”來體會的。比如——
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像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么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
這里,擬聲詞(“沙沙沙”、“豁”)的靈活運用,“抖”——“飛出”——“飛回”——“斂”這些動詞的連用,以及長短句的配合,從三字(“到半夜”)開始,到五字(“斂在盒子里”)結束,整個敘述過程,形成“三——四——三——七——七——七——九——十——八——五”這樣的“短——長——短”的句式結構,造成了一種張、弛、急、重、輕、輕有序的語氣,而且也從中隱現出講述者的神態。這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3、品味辨析詞語,感受文章語言的凝練,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如課文對“百草園”的命名。一是“相傳叫做百草園”,是從老一輩傳下來的習慣稱呼。二是“那時”的“我的樂園”,是童年的“我”心里的愛稱。其實,在后文回憶雪地捕鳥那一段里,還有一個命名:“荒園”,這大概是接近園子的實際狀況的,或者說是成年人眼里的園子:“人跡罕至”,誰也不去關心,今天的人們也早已忘卻了。它只存活在“我”的童年記憶里。這樣,“百草園”——“荒園”——“樂園”三個詞語,就有了說不出的意味和韻味。
4、品味語言,緊抓神來之筆,領會作者的情感。
文章中有這么一句神來之筆,它出現在文章中間的過渡段——
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我的”蟋蟀、覆盆子、木蓮,而且還是“們”!而且還突然冒出了德語!這真是太特別了!從來沒有人這樣寫過,而且魯迅自己也就這么用過一次。這是不可重復的靈感的創造。但童年的“我”,視大自然的動物、植物為朋友的親密無間的感情,那失去百草園的“樂園”的沮喪,對未知的三味書屋的恐懼,以及成年的“我”回憶起自己童年生活的這一災變所感到的憤激與無奈,都盡在其中了:這真是神妙極了。
這樣的神來之筆,某種意義上,這是全文的一個綱。抓住它,整篇文章就都拎起來了。
5、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結構分析,明確寫作的順序。
引導學生由題目入手,“從……到……”的結構,明確寫作的順序:以時間的變化和地點的轉移為序。由此進行結構的細化,分出層次。
本文寫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兩個地點,共8個片段,采用的是一線(感情線)穿珠(8個生活片段)的結構方式,使全篇記敘有序,渾然一體。
6、領悟本文寫景的手法,進行讀寫結合訓練。
文章狀物、敘事、寫人都栩栩如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精品,。
如經典段落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典型的寫法,還有后面 “雪后捕鳥”的生活片斷,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連續使用了一連串的動詞的手法等,都值得我們進行讀寫結合,進行模仿訓練甚至是對第二段進行想象擴寫訓練等等。
7、學會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會分析散文與語段、語言的方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如學生可以自主探究:“百草園”為什么是“我的樂園”?“‘只要讀書的三味書屋”給了“我”什么?等問題,從而達到對文章的把握。
當然,我們的選點教學不是一層不變的,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者,只要最后能達成我們的總目標都是可以的。
【參考文獻】
[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題的探索》,撰稿人:羅遠雄
[2]《如何讀與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錢理群,2008 年11期,目錄
[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7期 | 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