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要】2016年3月,Alphago這個詞匯走入我們的眼簾,go乃英語“圍棋”之意,詞源則來自日語。眾所周知,日語中存在來自英語的大量外來語詞匯。而同時,日語也對英語進行詞匯的輸出,本文從Alphago入手,淺談日語對英語詞匯的貢獻。
【關鍵詞】Alphago 日語 英語詞匯
2016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團隊“深思”設計的圍棋程序Alphago在首爾五番棋比賽中以4:1戰(zhàn)勝韓國職業(yè)棋手李世石。此新聞引發(fā)了社會上人們對人工智能巨大潛力的廣泛討論,Alphago這個詞匯也走進了大家的視線。根據(jù)發(fā)音的原因,我們親切把阿爾法圍棋稱為阿法狗??隙ㄓ腥瞬幻靼?,為什么會有這個怪里怪氣的稱呼呢?原來,Alpha( α)是希臘字母表的第一個字母,Alpha常用作形容詞,以顯示某件事物中最重要或最初的,而谷歌新公司就叫字母表公司Alphabet,第一個字母也是A,因此,從中不難看出其名字的聯(lián)系。那么,go又因何而來呢?原來,這是日本“棋”的發(fā)音,而被西方文字表示為“圍棋”go這個詞語除了我們人人所知道的“來,去”之外還有圍棋的意思。而這個go則來源于日語詞匯。英語圍棋一詞 “go”,也是來自日語「碁」,讀作「ご」,即“go”。
眾所周知,日語詞匯按詞源分類,可分為四種,即:“和語(わご),漢語(かんご),外來語(がいらいご)”以及復合組成的“混種語(こんしゅご)”。明治維新以來,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日語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外來語。日語外來語絕大部分來自英語、法語、德語等西方語種,其中英語約占80%。如:ステレオ(stereo,收音機),タクシー(taxi,出租車)等等。
同樣地,語言的交流是相互的,流動的。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有日語詞源,只是與日語中的英語外來詞匯相比,數(shù)量較少。英語中每一個日語外來語的傳入一般都有深刻的社會背景。
就拿go來說,雖然圍棋起源于中國,但是西方人認識圍棋卻是通過日本。早年德國人奧斯卡·科歇施特(Oscar Korschelt)受聘擔任日本鐵路技術顧問,居留日本將近1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圍棋,并得以跟隨當時日本(同時也是世界)最強棋手——十八世本因坊村瀨秀甫學習圍棋。從1880年9月起,科歇爾特在德國的一份大型雜志“德國東亞研究協(xié)會”會刊(Mittheilungen Der Deutschen Gesellschaft fur Natur and VolkerkundeOstasiens)的第21-24卷上,開始連載系列圍棋文章《Das Japanisch-Chinesische Spiele‘Go》(《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圍棋游戲》)。由于科歇爾特完全是在日本了解到了圍棋,因此他對圍棋的稱呼順勢借用了日語說法。由于日語對圍棋的稱呼是“囲碁”或者“碁”(“碁”是“棋”的異體寫法),讀作“いご(igo)”及“ご(go)”。機緣巧合之下,“go”遂變成了西方語言對圍棋的最常見的稱呼,著名的《韋氏新大學詞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也對“go”這個詞作了如下解釋:“go(JP)(1890):an oriental game played between 2 players who alternately placeblack and white stones on a board checkered by 19 vertical lines and 19horizontal lines in an attempt to enclose the larger areaon the board。”(中文意思:一種兩人交替落子,在橫豎都是19道的棋盤進行,以誰占的地盤大小來判定勝負的游戲。)
當然,日語對英語的貢獻詞匯不僅僅圍棋一個,海嘯(Tsunami )也是其中之一?!癟sunami”這個詞語,發(fā)音完全來自日語海嘯“津”的羅馬音,在1963年的國際科學會議上正式列入國際術語。英語詞匯中原先并沒有海嘯這個詞,該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這是因為日本作為東臨太平洋的島國,地質上處于板塊交界地帶,地殼很不穩(wěn)定,地震頻發(fā),而沿海地震或海底地震又常引起海嘯襲擊。1946年阿留申群島發(fā)生地震的時候,當?shù)氐娜毡疽泼裾f的“Tsunami”這個詞就在夏威夷被使用了。由于該詞匯在美國被廣泛使用,“Tsunami(津波)”這個詞就被國際化了。
隨著日本文化走向世界,關于衣食住行的一些詞匯也自然而然進入了英語。比如在壽司(すし)的英語就是Sushi,Sashimi (生魚片,日文為“刺身”)、Tempura (天婦羅,日語為てんぷら)、Wasabi (芥末,日語為わさび)、Kimono (和服,日語為きもの)。文化方明,一些源自于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事物如:ninja(忍者,日語為にんじゃ)、kabuki(歌舞伎,日語為歌舞伎)、getaげた(木屐)、bento(便當,日語為弁當)等也是如此。
有趣的是anime(動畫,日語為アニメ)這個詞語,其實該詞語本身來源于英語animation,被日本人簡化成anime之后又反騶英語。原因是動漫雖非誕生于日本,但是動漫文化卻在日本被發(fā)揚到極致,乃至作為文化影響力輸出的事物。所以,anime(動畫,日語為アニメ)這個詞又回流英語。
還有一類詞語是日語+英語的組合,比如tatami room(日式房間),たたみ(榻榻米)是傳統(tǒng)房間“和室”鋪設地面的材料,加上英語room,就自然成了日式房間。類似的還有Bushido spirit(武士道精神),Bushido就是日語武士道(ぶしど)的羅馬音,加上spirit( 精神,靈魂)就成了武士道精神。
從日語詞匯對英語詞匯的“反哺”,可以看到日本文化在歐美的影響。文化流動是交互的,日本在脫亞入歐之時,引入了大量的外來語,外來語成為了日語重要的組成詞匯;而日本也在向英語輸出自己的語言。從日語向英語輸出的詞匯來看,其輸出的詞匯日本特色及其鮮明,有些詞匯為日本獨有,如前文提到的Sashimi (生魚片,日文為“刺身”)、Tempura (天婦羅,日語為てんぷら)、Kimono (和服,日語為きもの)等。
有一些詞匯比如我們開頭提到的go(圍棋),tsunami(海
嘯),這些詞匯其實并不起源于日本或是日本獨有的,但英語里面為什么采用了日語發(fā)音呢?
再以tsunami(海嘯)為例。原來除了日本外,其他語言中很少有對應海嘯的本地詞匯. 根據(jù)維基中的資料顯示,海嘯存在于斯里蘭卡的塔米爾(Tamil)語,蘇門答臘的亞齊語(Acehnese) 錫默盧語等。上述這些區(qū)域都是處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的島國,海底地震和火山一發(fā)生,掀起的巨浪在到達大陸架之前首先席卷的就是上述這些地方,所以它們都屬于海嘯頻發(fā)區(qū),有海嘯這個詞匯非常容易理解。而拉丁語系中,歐洲雖然臨海但面臨的是地中海、愛琴海、紅海、黑海等面積狹小,英國所面臨北海是大西洋的邊緣海,發(fā)生大海嘯的機會渺茫,所以拉丁語系中并無海嘯一詞,英語中自然也沒有了。但是,這些詞匯中卻只有日語的海嘯進入了英語,成為了全球通用的詞語,這是和日本在全球的文化,經(jīng)濟方面的影響力分不開的。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之后,一躍而成為亞洲強國,二戰(zhàn)戰(zhàn)敗后迅速崛起,成為經(jīng)濟強國。故而本來只在日本列島使用的詞匯,有機會漂洋過海成為了世界語言。
參考文獻:
[1]惠弋.中國圍棋國際傳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方明利.日語詞匯在英語中的反映及其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