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麗 郝東明
[摘 要] 為適應當前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狀況,長春中醫藥大學在當前已有基礎上,經過長期探索與實踐,圍繞“中醫健康理念”,培養傳統型和中西結合型卓越中醫師,經過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三個階段,并將基礎知識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將傳統中醫特色與現代教育手段相融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融合,將繼承中醫傳統與創新中醫思維、發揚中醫優勢相融合,初步建立起卓越中醫師培養模式。
[關鍵詞] 卓越中醫師;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0-0034-03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及《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的出臺,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改革與發展階段。作為中醫藥教育的高等學府,我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中醫專門人才[1],并使他們能真正在工作崗位中擔當起業務骨干的重任。因此,長春中醫藥大學進行了卓越中醫師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探索建立卓越中醫師培養體系。現就具體情況總結如下,謹供借鑒。
根據卓越中醫師培養需求,長春中醫藥大學確立了頂層設計框架,即圍繞“一個理念、二種類型、三個階段、四個融合”建立這一培養體系,并已初見成效。
一 一個理念
“一個理念”指的是“中醫健康理念”。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對于健康,人們已經認識到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因此,以“不治已病治未病”為代表的中醫健康理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這有助于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構建并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的醫療和保健體系。所以,長春中醫藥大學更加重視中醫健康理念,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發展,加以創新,并將這一理念貫穿卓越中醫師培養始終。
二 二種類型
“二種類型”指的是按傳統型中醫師和中西結合型中醫師二種類型來培養卓越中醫師。二者采取前期趨同,后期分化的原則,在符合全校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模塊化的情況下,前期的人文素質教育和學科基礎教育模塊基本相同,而后期分化主要體現在專業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兩個模塊中。這樣有利于使人才培養更具系統性和科學性,也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醫學能力培養的漸進性及個性化[2]。
(一)傳統型中醫師的培養
傳統型中醫師的培養重在“傳統”,尤其是祖國傳統醫學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但也適當開設現代生命科學及西醫基礎類課程,采取院校教育與跟師學徒相結合的方式,學習指導教師的醫德醫風和流派特長,從理法方藥等方面學習老師的臨床經驗和對疑難雜病的診治能力,體會中醫學理論如何在臨床實際中正確運用,理解老師的行醫精髓,繼承和發揚中醫傳統。既有個性、有深度、有細節,又將理論性與獨到的實踐性進行有機結合。經過一定的自然科學和現代醫學知識,傳統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知識和系統的中醫臨床技能的培養,具備了系統、扎實的傳統中醫藥理論基礎、中醫學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繼承名師醫技特長,具有中醫臨床診療疾病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各級綜合性醫院等部門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
(二)中西結合型中醫師的培養
中西結合型中醫師的培養,除前期與傳統型中醫師培養趨同以外,另有兩大特色,一是聯合培養,即為實現校際間交流與合作,讓學生體驗校外學習經歷,感受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地域特色,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與安徽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三校友好協商,本著互相信任,共同促進的原則,互派學生交流學習。二是開展雙語教學,以選擇試點、逐步鋪開的方式,先從一部分課程入手,主要進行課堂講授,同時,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使學生提高外語水平。這一類型中醫師既具有中西醫基本理論知識和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具有中西醫各科疾病的臨床診療和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夠在各級中醫院、中醫藥科研機構及各級綜合性醫院等部門的中西醫結合臨床開展科研與教學工作。
(三)成績考核
這兩種類型中醫師都進行綜合性考核,用以評價其培養質量,包括課程成績和畢業成績。課程成績為必修課、限選課和任意選修課考核獲得的成績,其考核分為學校考核(必修課)和任課教師考核(限選課和任選課)兩種方式。除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考試外,加強了平時的考核,平時考核根據學科特點,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尤其注重能力的考核。學校考核成績為百分制,其中實踐環節超過總課時40%的課程,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比例為3:7,其他必修課程這一比例為1:4。任課教師考核的成績根據平時測驗、提問、練習、課堂討論、實驗見習等綜合評定,為五級制,即優、良、中等、及格、不及格。畢業成績通過如下幾項獲得:一是畢業實習前技能考核;二是畢業實習出科綜合考核;三是畢業考試,三項考核成績比例為1:2:7(其中,理論考核與實踐技能考核比例為3:4)。
(四)學識拓展
為了提高學生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加強專業方向的靈活性,拓寬就業途徑,長春中醫藥大學對這兩種類型中醫師的培養都設置了學識拓展的內容供學生自主選擇。在人文教育類任選課和素質教育類任選課中開設了多門課程,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綜合素質。而在學科基礎類任選課中,主要開設了三個模塊的課程,一是提高學生基本應用技能的課程;二是深化學科基礎、加強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交叉的課程;三是現代醫學基礎類課程,包括斷面解剖學、醫學實驗動物學、臨床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醫學心理學等。在專業教育類任選課中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就業意向,也開設了大量專業課程。除了上述專門為兩種類型中醫師培養而設的課程外,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方向,在全校性任選課中任意選修課程。
三 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即卓越中醫師培養的“5+3+x”的模式,分別指的是5年院校教育、3年住院醫師和各種畢業后繼續教育三個階段[3],這也就符合了最新出臺的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要求。長春中醫藥大學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將此三階段的卓越中醫師培養進行了合理設計和規范化管理。
(一)院校教育
院校教育是當前培養卓越中醫師不可或缺的必經階段,而且是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有效途徑。長春中醫藥大學已開始實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即前述的“一個理念、二種類型”的包括人才培養、成績考核和學識拓展的院校教育工作。
(二)畢業后教育
經過院校教育階段的培養,卓越中醫師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么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結合《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要求,立足于長春中醫藥大學現有的附屬醫院和實習基地等人才培養條件,在以往各項工作積累的基礎上,主要開展了如下模式的卓越中醫師培養工作。
1 住院醫師的培訓
長春中醫藥大學擁有多家附屬醫院和臨床實習基地,是開展畢業后教育較為便利的資源和環境。學校與醫院聯合制定住院中醫師培養方案,在醫院中進行畢業后教育。以掌握各科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目的,以科室輪轉為形式,以學科基礎教育為主要內容,將院校教育階段與臨床進行了更好的銜接。輪轉過程中對中醫經典的再學習仍是重點,同時加強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以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另外還在輪轉期間穿插有專項培訓,例如全科醫師師資培訓班、師承培訓班、優秀人才培訓班等,使培訓對象全面具備獨立從事本學科臨床醫療工作的能力。畢業后教育結束后,采取醫院間互換考核的方式考察教育效果,以保證考核的嚴格性和準確性。
2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
我校擁有22個碩士授權點,在畢業后教育階段,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結合起來,對在該階段成績優異的中醫師推薦參加碩士培養的論文答辯,合格者授予碩士學位。對這一部分中醫師的培養,嚴格按照專業學位碩士培養目標而進行,有效保障了人才培養質量:具有較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夠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開展臨床科學研究,掌握了古漢語和一門外國語,同時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三)繼續教育
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是實施中醫藥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卓越中醫師培養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4]。盡管中西醫都有不同形式的畢業后教育,但卓越中醫師的培養,保持和發揚了中醫藥特色優勢,適應醫學行業特點,緊跟醫學發展前沿,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中醫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重點在于增強卓越中醫師的中醫藥繼承與創新能力。繼續教育既面向已走向工作崗位的本校畢業生,也面向社會其他有志于提高醫療水平的中醫師,以學校的繼續教育學院和附屬醫院為主要組織單位,在以往培訓經驗的基礎上,依托學校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以培訓班、進修班等形式為主,輔以數字化學習。培訓后還有嚴格的考核,以確保學習質量。
四 四個融合
院校教育階段的培養是卓越中醫師成長的基礎,不容小覷。因此,長春中醫藥大學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出真正的卓越中醫師,在此階段始終堅持“四個融合”的理念。即將基礎知識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將傳統中醫特色與現代教育手段相融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融合,將繼承中醫傳統與創新中醫思維、發揚中醫優勢相融合[5]。這“四個融合”并非憑空臆想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資源基礎之上的,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 完善課程體系
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在保持學科的嚴謹性與系統性的基礎上,課程設置更加突出了基礎的厚重性與知識的廣博性,同時結合科研成果、現實案例等,適當增加教學深度,促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加深理解,體現了課程的實用性和先進性。另外,還利用選修課程群,形成基礎與專業教育的輔助教學模塊。
2 改革教學方式
在教學改革方面重視引進先進的現代教育手段,建設了網絡教學平臺,鼓勵教師充分、合理使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并設立了專項資金,以課題立項的方式推進數字化課程建設,創建主干課程數字化教學平臺,整合到廣泛的教學支撐系統中,推動教師由單純的“面對面”教學逐漸向“混合式”教學過渡。同時,引導和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3 強化實踐能力
加大了實踐教學的力度比重,以“床邊教學”“實訓教學”等形式培養醫學生的臨床實踐技能。另外,加大了對實踐教學、課外教學計劃內容的考核評價力度,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特長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如臨床多站式考核(COSCE),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
4 注重課外培養
把通識教育和課外培養納入到教學計劃中,通過建立科技文化活動平臺,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SRT”,組建學術型社團,舉辦各類講座,創辦名師論壇、企業論壇、校友論壇、研究生專題學術報告等,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學術興趣。還以實驗中心、實訓中心為載體,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融合。
卓越中醫師的培養,任重而道遠,其培養模式的完全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的。長春中醫藥大學在已有基礎上,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建立了該培養模式,促進了卓越中醫師培養質量的提高。但仍需更多的探索和實踐,不斷完善,才能使所培養的中醫師真正做到卓越,符合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科技文化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才自身發展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韓立民,葉耀輝,何春生.地方本科院校卓越中醫師培養模式的探索[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1,5(31):695-696.
[2]黃政德,熊輝,李江山,等.多層次中醫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5(32):14-16.
[3]高寶忠,翟雙慶,郭建珍,等.中醫師的院校培養模式研究[J].中醫教育,2007,5(26):28-31.
[4]劉艷華,張守琳,田謐.中醫全科醫師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21(12):147-149.
[5]余曙光,李勇,楊川,等.長學制卓越中醫人才培養的思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4,4(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