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衛星 劉慧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變化的基礎上,探討了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的主要矛盾和再平衡問題。文章的研究結論如下:中美關系再平衡的核心問題是中美國際投資貿易體系中地位的重構,人民幣國際化和TPP、TTIP等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是中美經濟關系再平衡的表征和關鍵手段。中國要在全球投資貿易相關指標還未受到顯著影響的情況下,積極參與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制定,憑借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和先試先行優勢,以更大的開放促進更深的改革。同步推進國際結算中心建設、國際航運和物流中心建設,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建設與發展,發展人民幣境外使用和人民幣境外貸款相關業務。
關鍵詞: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投資貿易規則;再平衡
一、 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后金融危機時代一詞作為時代的標志被廣泛使用(張波,2012;錢明才、曲紹衛,2014;肖奎、程寶庫,2015)。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發展,美國進入了短期的衰退和迷失,中美貿易順差的縮小也迫使中國以4萬億人民幣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率先走出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目前,中國和美國分別是經濟體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國和美國也是全球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隨著中國加入WTO以來,貿易份額的不斷提升,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合作國,美國則牢牢占據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的位置。王浩(2014)指出,近現代中國外交正常化以來,中美經濟關系呈現出三個階段特征。第一,1969年~1989年,以“聯合抗蘇”為基礎的經濟政治試探性合作,特征是試探性接觸;第二,1989年~2009年,以“接觸和融入”為接觸的發展階段,特征是美國具有相對明顯的主導優勢;第三,2009年至今,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經濟體量和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美國經濟開始逐漸復蘇,中美經濟的相互依存關系明顯,中美關系進入“新型大國關系”階段,特征是美國對中國既合作又限制,美國雖然還具有相對優勢,主流是合作,但是美國也將中國列為主要潛在競爭者。
王達、項衛星、劉曉鑫(2010)指出,進入21世紀以來,中美經濟關系已經成為當今全球經濟體系中最重要的雙邊經濟關系,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在短期內仍難以擺脫對美元本位制的依賴,也難以改變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對美國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依賴。總地來說,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的破裂是中美兩國都不愿意見到的,也是不利于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符合世界人民的主力意愿。短期美元霸權和美國主導優勢也難以得到根本性改變,中國應借鑒俄羅斯和歐盟的歷史經驗,避免直接挑戰美元霸權和美國主導優勢地位,按照周邊化、區域化、國際化的路徑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和中美經濟關系重樹。
二、 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的變化
王達、項衛星、劉曉鑫(2011)指出,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陷入了短暫低迷,對中國商品的進口額出現了顯著下滑,美國進口需求的下滑迫使中國降低了對美國出口市場的依賴,中國長期以來的貿易順差格局被徹底改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原有雙邊貿易態勢的失衡局面,中國需要找尋新的全球貿易合作伙伴和貿易增長點。在投資方面,中國對美國長期貿易順差積累的大量美元資產難以通過商品和服務貿易短期內得到釋放,只能投資到低風險的債券領域,極低的收益和大量的貨幣增發不斷稀釋中國的美元資產,這也迫使中國需要尋求新的貿易和投資合作方式和新的合作伙伴。
在這一變化的沖擊下,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再次受到質疑,歐元雖然試圖挑戰美元的“單一貨幣”主導地位,但是隨著歐債危機的不斷升級,歐元及歐元區國家陷入了更嚴重的低迷窘境。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結算被提升到了較為急迫的國家戰略層面,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再一次的威脅到了美元的霸權地位,在美元霸權地位和美國經濟主導地位短期無法被顛覆的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成為了美國重點關注,并被作為潛在競爭者加以阻礙的關鍵問題。
在這種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的變化過程中,為應對全球貿易和分工的變遷,以及合作態勢的不確定性,中國通過擴大內需和增加投資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大量的投資和貨幣超發也使得通過投資拉動增長解決就業的路徑越來越窄,中國需要再一次回到擴大內需、改善投資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尋求新的全球貿易投資伙伴和新的貿易投資增長點的戰略上。對此,石靜霞(2015)指出,中國在全球經貿治理中應當從被動應對的規則執行者逐步成長成為主動參與的規則制定的參與者。隨著中國入世以來參與全球貿易投資的不斷深入,對多邊貿易規則已經較為熟悉,已經具有了一定的適應性。在此基礎上,中國進一步加快了與貿易合作伙伴雙邊貿易協定的簽署速度,2015年10月,中澳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自由貿易協定》,中澳自貿協定是目前中國簽署的規格最高的自由貿易協定,隨著與各國雙邊貿易協定取得突破性進展,習近平同志審時度勢的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全球貿易投資體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截止2015年,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總額已達到中國與全球其他國家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且增長潛力和增長速度都較為樂觀。
為遏制中國在全球貿易投資體系的急速爬升勢頭,維護美元霸權地位和美國主導的全球投資貿易規則,2015年,美國提出了由美國主導的,在知識產權、國有企業等方面對發展中國家更為嚴苛的跨太平洋貿易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美歐間跨大西洋貿易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簡稱TTIP)等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一方面試圖替代WTO原有對發展中國家較為有利的全球貿易規則,另一方面試圖建立新的多邊貿易共同體。在新的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沖擊下,一方面中國正在積極參與規則談判,另一方面,中國要獨立自主,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貿易合作,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改變中國美元資產過重和對美國的依賴局面。
三、 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的主要矛盾與特征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既合作又競爭。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要解決好再平衡過程中國提高話語權和貿易地位的問題,首先要辨析清楚,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的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有針對性地面對和解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礎上,根據不斷變化世界貿易格局和雙方發展現狀,掌握主要矛盾的變化趨勢,從而正確地處理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美經濟關系問題,實現中國自身和世界各國的利益優化。
第一,和平與沖突的矛盾。中美經濟關系的相互競爭均出自于各國人民自身的切身利益,在大方向上,合作是當前全球投資貿易分工的主潮流,要順勢而為,不能違背歷史潮流和各國人民和平發展的意愿。也就是說,和平和穩定是中美經濟關系的大前提,在某一領域或每一方面的沖突僅僅是短期的一個表征,不應加以放大,要積極面對和正確處理中美經濟關系和中美經濟合作問題。在比較優勢和優勢互補的基礎上,以利益優化為大前提,加強合作、避免誤會、減少沖突。
第二,總體與局部的矛盾??傮w與局部的矛盾一方面體現在全球與區域,另一方面體現在投資貿易規則的總體框架和談判重點方面。總地來說,目前美元的霸權地位無法被徹底撼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也不應當被徹底遏制,在短期不撼動美元霸權的情況下,人民幣國際化應當更加重視在周邊區域的區域化和區域乃至國際結算中心的建設?!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的緊密合作,要穩步由近及遠,逐步推動。在投資貿易規則方面,要重視負面清單管理體制與TPP、TTIP等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對接,在服務貿易、重點行業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要加強談判,不宜操之過急,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主,分步驟完成。
第三,速度與質量的矛盾。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的重樹要更加重視速度和質量的矛盾,太快的速度極有可能會造成更大范圍的沖突和誤解,也不符合時代背景和潮流,所以質量優于速度。重點是以新常態的理念,在中國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推動制度創新先試先行,深化改革、調結構,建設與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相適應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果經驗,復制推廣。在重視質量的基礎上,加快上海、廣東、天津和福建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點區域的發展速度,以速度測試質量。
第四,原則與談判的矛盾。在處理好和平與沖突、總體與局部、速度與質量的矛盾的從基礎上,堅持獨立自主、分步推進、重點明確、合作為公的大原則的基礎上,要處理好堅持原則與談判解決的關系。TPP、TTIP等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在服務貿易、環境保護、生產地原則、國有企業、知識產權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可談判余地,為盡快推動TPP、TTIP等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落地,美國也對相關各方給予了規則適應性調整和保護條款余地。換言之,向更高的投資貿易規則發展是全球投資貿易規則不斷演變的趨勢,這一趨勢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國要積極參與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制定,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全球投資貿易分工合理變遷的重要組成。
四、 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沖擊與中國應對
TPP作為更高標準的投資貿易規則,試圖追求全面覆蓋貿易及相關領域,以更高的標準和透明度,推動投資貿易自由化。涉及亞太地區包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美國和越南在內的12個國家,占全球經濟總量的四成。陳璐(2015)指出,短期來看,TPP并未成熟,存在諸多爭議,除美日在投資貿易規則內部條款上的不同觀點外,美國與澳大利亞等國家在生物制藥和知識產權方面都存在較多的爭議,并且針對爭議的談判的透明度不高。TPP生效后,TPP的部分協議內容還需要繼續細化和完善。如果TPP生效,首先將釋放TPP區域更大的經濟增長潛能,會深入影響WTO已有的投資貿易規則,全球價值鏈會面臨重新調整風險,雖然短期對中國的影響有限,但是長期來看不利于中國投資貿易規則制定參與者的轉型,從而以新興投資貿易規則的方式重樹全球投資貿易格局。
劉瀾飚、陳明瑋(2016)利用宏觀經濟和產業數據,對中國與TPP成員國的農產品、紡織服裝、鋼鐵及有色金屬、機械制造、電子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出口產品相似度、現行比較優勢和貿易競爭力進行測度。指出,TPP在短期內對我國經濟貿易的影響并不顯著,但長期會對我國的經濟貿易產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中國要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提升綜合競爭力,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的制定,并結合亞投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發展。
石靜霞(2015)指出,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的再構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展開,雙邊、區域和多邊談判成為了新規則形成的重要平臺。TPP、TTIP等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牽涉范圍不斷擴大、標準持續提高,中國在全球經貿治理中國要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參與,結合國際經驗和中國實際需求,為應對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中國要通過實施自貿試驗區戰略,以更大的開放促進更深的改革,積極參與多邊與雙邊、區域和多邊談判,重視服務貿易開放和與國際對接的高標準投資規則的建設。
總地來說,TPP、TTIP等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在短期內不會對中國造成沖擊,但是長期來看TPP、TTIP等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中國有企業、知識產權等條款會嚴重制約中國與TPP國家的投資貿易合作,更重要的是TPP、TTIP等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制定會削弱中國在全球投資貿易規則制定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地位。從而導致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的重建失敗,依然遵循中美經濟關系中的相對依賴的路向。為在中美經濟關系再平衡過程中,占據相對更具有優勢的地位,改變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美國的相對依賴角色和削弱美元的霸權地位。中國要提前做好應對,在實際貿易指標還未被嚴重影響的情況下,中國要更加重視中美經濟關系的再平衡問題,積極參與TPP、TTIP等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制定過程,并以更大的開放促進更深層的改革,提升綜合競爭力,占據更有地位。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國際結算中心建設為基礎,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
五、 結論
綜上分析,本文得到如下五點研究結論:
第一,后金融危機時代是中美經濟關系再平衡的契機,中國要抓住這一契機,改變全球投資貿易體系中相對于美國的從屬地位,并分步驟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對此,人民幣國際化不宜操之過急,要依托中國與亞太周邊國家、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港口貿易,優先發展人民幣結算業務,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遵循周邊化、區域化和國際化的路徑,重點發展穩步推進。
第二,中美經濟關系的再平衡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既定不變的結果,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要正確面對這一問題,戒驕戒躁。在中美經濟關系再平衡的過程中要堅持獨立自主、分步推進、重點明確、合作為公的原則,處理好和平與沖突、總體與局部、速度與質量的矛盾,要以建設者的積極心態和穩定大局的理念共識,與美國攜手共同推動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重構。
第三,在遵循以上原則的前提下,以中國上海、廣東、天津和福建四大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區域和國際結算中心建設、國際航運和物流中心建設、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建設與發展,發展人民幣境外使用和人民幣境外貸款相關業務,逐步將人民幣打造成為區域化貨幣,服務區域經濟貿易發展。
第四,后金融危機時代中美經濟關系有機會重構的原因是美國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美國經濟出現了短期萎縮和迷失,與此同時,中國抓住了契機通過4萬億人民幣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實現首先復蘇,并亟需通過貿易改變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也就是說,綜合競爭力才是中美經濟關系再平衡過程中是否能夠實現重構的關鍵因素。開放的目的是更深度的改革,深化改革才是中國能否在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占據更有地位的關鍵。
第五,為通過更大的開放促進更深的改革,實現中國經濟的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中國要依托自貿試驗區建設,推動制度創新,力爭建設與國際相對接的制度要素。將制度創新的成功經驗復制到其它區域。重點解決與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對接的問題,以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和先試先行優勢帶動所在大區域和周邊關聯區域,擴大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波.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對策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4).
[2] 錢明才,曲紹衛.后金融危機時期中美留學生教育經濟收益分析[J].現代管理科學,2014,(6).
[3] 肖奎,程寶庫.后金融危機時代國際證券監管的路徑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5,(9).
[4] 王浩.利益、認知、互動:中美關系演進的動因探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4,(10).
[5] 王達,項衛星,劉曉鑫.后危機時代的中美經濟關系:基于全球金融危機視角分析[J],2010,(6).
[6] 王達,項衛星,劉曉鑫.論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美經濟關系失衡及其調整[J].東北亞論壇,2011,(1).
[7] 石靜霞.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的再構建及中國的因應[J].中國社會科學,2015,(9).
[8] 劉瀾飚,陳明瑋.TPP對中國宏觀經濟與相關產業的影響[J].亞太經濟,2016,(1).
[9] 陳璐.TPP主要特點和影響探析[J].國際研究參考,2015,(11).
[10] 宋俊芳.中美關系的政治經濟學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3.
[11] 李艷輝.政治經濟的互動與中美關系[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位論文,2004.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研究(項目號:15ZDA017)。
作者簡介:項衛星(1954-),男,漢族,浙江省溫州市人,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劉慧(1982-),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長春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
收稿日期:2016-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