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問題都是國家非常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尤其是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到新常態,如何更加科學有效地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國家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資源型城市應該充分的認識到在“新常態”背景之下所面臨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辯證的看待“新常態”所帶來的轉型新機遇,選擇適合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徑,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資源型城市經濟新轉型問題是國內外經濟發展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中央和各級政府非常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資源型城市在我國數量眾多,是我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基礎原材料、推動城鎮化進程、增強綜合國力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經過長年高強度的開發,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著資源儲備日益減少、生態環境惡急劇化、開采成本急劇上升、接續產業難以發展、居民購買力持續下降、失業人數不斷上漲、社會矛盾逐步顯現等一系列的壓力與挑戰,陷入“礦竭城衰”、“礦竭城亡”的窘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資源型城市轉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由“中國奇跡”轉向“中國新常態”,資源型城市原有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要尋找新的經濟轉型發展之路。在資源日益緊缺的今天,如何積極推進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加速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盡快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黨和國家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重要課題。資源型城市應該充分的認識到在“新常態”背景之下所面臨的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辯證的看待“新常態”所帶來的轉型新機遇,選擇適合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徑,從而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一、 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理念。2014年習總書記在考察河南時候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態”的概念。2014年11月,他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進一步對中國經濟新常態進行了全面闡述,指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表現不僅是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高速,更主要是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驅動因素的改變,改革的深化,總體開放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此后,他在一些中央重要會議和國際會議上,多次就如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進行了深刻分析和闡述。如今,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各界共識,已經成為對我國現階段國情的高度凝練與概括。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經濟新常態在全國整體經濟發展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新常態”深刻揭示了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特征,是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經濟狀態,其內涵主要是強調效率高、可持續、成本低,在經濟增長速度上,經濟增速換擋回落,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增長目標向合理區間運行;在增長方式上,從數量擴張發展到質量的提升;在結構調整上,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在動力要素上,由單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轉變為主要依靠創新驅動;在宏觀政策上,從刺激增長轉變為區間調控。
從本質上看,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開始減速換擋,告別之前不協調、不可持續、不平衡的發展模式,進入到高效率、可持續、低成本的發展模式,開始進行了全面的轉型。“新常態”的本質,就是要通過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進入更加穩健的中高速發展階段。認識新常態,應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新動力做出一些清晰、有客觀依據的判斷,而不會再期望像以往一樣出臺強刺激政策。同時,要認識進入新常態將使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我們應該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探索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客觀規律,學會適應新常態。
二、 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新機遇
1. 區域經濟格局的重新調整為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時,世界經濟也進入到了一個低速增長、緩慢恢復的新常態。為應對世界經濟新的變化形勢,世界各國都在加大力度推進區域經濟的合作發展。中國通過“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以及絲路基金的建立等一系列重大的對外合作開始影響世界經濟格局,我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隨著我國在世界經濟地位的不斷提升以及國際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我國資源型城市的區域功能定位將會進一步的得到提升,資源型城市在國際層面上參與到與周邊城市的合作當中。與此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一系列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的提出促使了資源型城市的對外開放的程度,開放的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擴展,同時也極大的提升了生產要素在區域之間的流動性。資源型城市需要緊緊的抓住近期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時期,積極申請重點產和相關基礎設施的政策和資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在經濟新常態下,區域合作的發展逐步從產業鏈分工合作向以產品價值鏈分工合作為主導,資源配置的效率有了很大提升;資源型城市依靠資源互補式合作逐步向創新發展互助式合作發展,越來越的資源型城市有機會參與到產業鏈以及創新產品的分工當中,并獲得一定的收益。
2. 國內體制機制的改革為資源型城市的經濟主體創造了新的活力。在新常態下,體制機制改革會釋放出巨大的經濟發展活力。深化國有企業制度體制的市場化改革,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的發展,這樣可以充分的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還可以解決過剩產能的問題,為資源型城市今后的發展找準方向。新常態下,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充分調動起企業的投資需求以及民眾的消費需求,緩解城市存在的就業問題,促進多種產業齊頭發展。
3. 新常態下內需潛力的釋放為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培育了新的增長動力。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也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變,逐步向個性化、多元化和高端化的方向發展。居民消費需求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商業模式的更新、產品的不斷豐富,同時也極大的推動了新興產業的產生和發展,這些都為資源型城市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了新的契機。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會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而資源型城市在與民生、公共消費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存在很大的不足,提高對公共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一方面可以提高資源型城市經濟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資源型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
三、 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新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經濟發展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資源枯竭型城市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更加的艱巨。從客觀上看,資源存量減少,經濟結構單一,在資源消耗殆盡之后如果沒有新的產業對接上,缺乏經濟增長點,甚至有些產業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就已經變成了過剩產能。與此同時,資源型城市還面臨著許多環境和社會問題。從主觀上看,資源枯竭的城市大部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滯后的區域,原有的被譽為“共和國長子”的大型國有企業也是改革最為滯后的地帶,所以,這些城市還面臨著改革滯后形成的“體制病”。
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
1. 依靠資源發展經濟的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新常態下我國的環境承載力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上限,很多的資源型城市都會面臨資源耗竭的問題。資源型城市急需向循環、綠色、低碳經濟轉型,同時還要應對在轉型期間可能帶來的各種挑戰。當前,一些城市對資源的掠奪式、粗放式的開采和利用導致生態環境不斷的惡化,已不堪重負。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問題十分嚴重,地面植被退化、水質污染、霧霾增多、土地塌陷等問題,由此導致的經濟損失數額巨大,同時也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的很大的威脅。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問題,是資源型城市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對城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都帶了深遠的影響,已經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
2. “三期疊加”的新時期下,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逐步顯現出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速換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階段,結構調整的陣痛以及調整和改革所激發的活力交織,傳統增長引擎減弱與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并存。隨著要素價格的不斷上升以及國家對資源價格改革等政策的逐步推進,資源型城市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的問題,與國內的其他城市相比,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大幅度下降、經濟結果調整所帶來的陣痛逐步的顯現出來,加之一些歷史上遺留的諸多問題,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極大挑戰。在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當中普遍存在“一業獨大”的局面,資源型產業的發展對其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擠出和抑制作用,導致城市的發展對資源產業形成了很大的依賴性,如果資源消耗枯竭之后,接續產業沒有能夠發展起來,資源型城市就會出現“礦竭城衰”的現象,整個城市的經濟就會陷入困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會面臨很大的困難。
3. 市場機制缺失、資源開發主體活力不足。我國大部分的資源型城市都是在計劃經濟時代發展起來的,計劃經濟烙印很重。政府主導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的主體企業在所有制上也看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嚴重不足,中小企業發展滯后,國有經濟的發展嚴重擠壓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導致非國有經濟較難活躍和成長起來,因此,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無法充分的得到發揮。在這種體制機制下,政府的財政困難加大,企業也背負了較重的債務負擔,人們的觀念和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束縛,抑制了開拓創新的思想和意識,很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的阻礙了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
4. 資源型經濟對資源型城市的創新活動產生了擠出效應。目前,我國很多的資源型城市經濟出現大幅下滑,表面上看是由于資源出現了枯竭,實際上最主要的原因是創新不足。在資源型城市中,資源型產業一業獨大,在過度發展的過程中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創新的活力,使得資源型城市的創新動力不足、創新的步伐較為緩慢,因此在創新領域缺乏競爭優勢,使得資源型城市缺乏持續發展的動力。
四、 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新路徑
1. 建立資源型城市景氣預警機制。過去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一味的追求產量產值,錯失了轉型和發展的最佳時期。當城市資源型產業進入到衰退期才逐步認識的問題的嚴重性,但此時資源型產業已經失去了轉型最有利的時機,轉型之路舉步維艱。資源型城市必須要未雨綢繆,及早的考慮并制定相應的產業轉型方案,這是實現城市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否則轉型期越晚,所付出的成本就越高。產業轉型啟動的時機越早,越能夠在轉型過程中占據主動,將生存轉型變為發展轉型,將產業的轉型發展成為產業的更迭。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證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應該建立城市景氣預警機制,選擇出最好的轉型時機,降低轉型的成本,努力實現效益的最大化,為經濟轉型贏得發展的時間,有效降低轉型成本。
2. 壯大接續產業、發展替代產業。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資源型城市所擁有的資源產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完全依賴或者完全放棄既不現實也不可取。資源型城市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是城市需要持續性的發展。因此,要想實現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資源性產業,而是應該適時選擇和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資源型城市應該充分利用本地所具有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技術優勢等,延長資源產業的鏈條,為大力發展接續產業提供時間和資金的積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過程就是主導產業替代的過程,可以有效的分散資源型城市結構調整的風險。壯大接續產業、發展替代產業,是實現經濟轉型的根本路徑。資源型城市應該根據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傳統的資源型產業發展的同時,要加大力度積極的發展未來可以成為替代傳統資源型產業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接續產業,推動產業發展從注重數量和速度向注重質量和效益轉變、從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向綜合利用為主轉變。例如旅游、文化、科技等第三產業,逐步的降低城市經濟發展對資源型產業的依賴,從而推動整個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
3. 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積極的融入到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當中。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資源型城市也應該提升對外開放的深度與廣度,提高開放的水平,提升自身的國際視野,不斷的參與到對外的經濟合作當中去。我國資源型城市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與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密切相關,必須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充分的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個資源。企業在參與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競爭加深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企業提高產量、經濟結構進行合理調整的過程。一方面,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資,積極引導外資投向環保產業、現代服務業、高科技、新能源產業等領域,另一方面,積極的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投資境外能源資源開發及深加工項目。
4. 積極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在新常態下,要想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就需要提升消費的比重。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應加快提升城市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收入,這是推動消費快速增長的前提和基礎,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資源在城鄉之間可以自由流動,從而得到較為均衡的配置。
5. 鼓勵自主創新,通過科技推動產業的升級。資源型城市要想順利實現經濟轉型,科技的創新是最關鍵的基礎。實行“科技興市”的發展戰略也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對資源型產業進行技術創新,一方面可以提升資源利用的效率以及產品的質量,從而提高資源使用的周期,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替代性產業的生成,形成多種產業共同發展的局面,這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資源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的工程,涉及到經濟、社會、產業、政策、法律法規、文化、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在轉型的過程中,資本形成不足、資金短缺、后續產業發展乏力嚴重制約了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協調發展,經濟轉型成為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首要難題以及關鍵所在。縱觀國內外的相關案例,關于資源型城市轉型都是先從經濟轉型入手的,所以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對整個城市的轉型起到了支撐作用,探索出一條合適的經濟轉型道路對資源型城市的成功轉型會起到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美林.新常態下內陸資源型城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5,(6):29-34.
[2] 董鎖成,李澤紅,李斌,薛梅.中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與戰略探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5):10-16.
[3] 馬克,李軍國.我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踐與探索——國內資源枯竭型城市十年經濟轉型經驗與展望[J].經濟縱橫,2012,(8):32-35.
[4] 祁泉淞.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模式研究[J].特區經濟,2010,(8):16-19.
[5] 孫浩進.我國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效果、瓶頸與路徑創新[J].經濟管理,2014,(10):29-32.
[6] 陳德敏,張瑞.王青基于省域空間視角的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軟科學,2012,(5):13-18.
[7] 盧國懿.資源型產業轉型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位論文,2012.
[8] 王建志.資源型產業轉型補償機制研究[D].阜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位論文,2010.
[9] 張晨.我國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復合系統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學位論文,2010.
[10] 邱松.東北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效果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戰略及其競爭優勢研究”(項目號:71332007)。
作者簡介:呂文棟(1967-),男,漢族,山東省萊蕪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管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風險管理;王彩霞(1974-),女,漢族,山西省永濟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風險管理。
收稿日期: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