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欣
2016年3月30日至4月5日,真愛夢想第一期“夢想好課堂”游學團在臺灣進行了為期7天的交流學習之旅。導師李鎮西,與來自全國各地的23位“夢想老師”參訪了臺灣最具特色的中小學和教育機構。這次游學,我收獲的不止是驚喜,還有滿滿的思考。
成福國民小學:就地取材的“愛”與“智慧”
新北市成福國民小學是一所強調環境行動力的生態數位學校。學校位于城郊結合部,生源是臺北周邊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弟,有些還是殘障兒童,硬件條件相對落后。盡管如此,成褔國小的校長和老師們結合自己的校園特色,結合身處邊緣區域的生態優勢,打造了“環境教育”校本課程,分為“生態環境”“環境行動”“生活應用”三大類。
成褔國小有這么一個小水塘,周圍青草灌木,水面蓮葉浮萍,塘中水草茂盛。一群孩子拿著相機,穿著青蛙服(齊腰的桶狀的防水服)來到塘邊,從邊角的一個木質的臺階上,慢慢下水。水有些深,孩子們緩緩地在塘中移動著身子,舉著相機對著各種植物、昆蟲拍照。小水塘是學校最大的一個就地取材的教學區,也是全校最受學生歡迎的戶外教室。
欣賞完孩子們以攝影為載體的生態環境教育后,我們來到了塘邊山坡上的一排木桌前,上面擺著水果打漿機、粗糙的紙張、木質的道具、木方框的篩子等,還有幾個學生正在桌子后面忙碌。這群孩子在就地取材,自制手抄紙。這也是他們的校本課程《生活應用》中的造紙課。
環境行動課活動也很豐富。在操場邊,學生為我們講述微距鏡頭里的昆蟲。在大樹下,兩個孩子給我們講述這棵大樹和臺灣藍鵲的故事。大家都耐心地傾聽著,被孩子們或稚嫩或自信或有趣或羞澀,但都透露著努力認真的樣子所感染。
這個校園幾乎沒有任何新的建筑,最新的可能就是孩子們手里握著的單反相機(可以隨意取用)。但走進校園,到處都能聞到泥土和青草的芳香,讓我們感覺身處大自然。成褔國小的校長和老師們的智慧就在于,給這所校園里的每棵樹,每一塊草地,甚至只剩下空殼的鳥巢,都取一個美麗的名字,編寫一段細膩的故事,讓校園里的一草一木都變得生動形象起來。樂觀豁達的天性,就地取材的教育智慧,給這所學校的孩子們帶來了滿滿的愛與美好。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精英”學校里的“自由”
如今大陸很少有男校女校,這次臺灣游學行,我們有幸去了建國中學參觀學習,這是一所男校。一進校門,古樸氣息撲面而來,建于1909年的紅樓,散發出時代舊物溫潤的光澤,成為建國中學校園的精神象征,呼應著該校所倡導的自由學風。在臺北,最好的女子高中是市立第一女子中學,與此對應,最好的男子高中是建國中學。在臺灣,只有PR值(臺灣中考中關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結果)等于99的男畢業生,才能進入建國中學就讀,都是全臺灣百里挑一的優秀男生。該校每屆畢業生超過四成(約500人)進入臺灣大學各系就讀。在國際競賽中,該校學生有著優異的表現。臺灣選派參加國際科展的正選代表,大多為建中生,獲得美國國際科技展覽會大會獎及其他各國科展的獎項。在臺灣當局“教育部”舉辦的高中數理及資訊學科能力競賽中,建中選手亦經常囊括各學科前三等獎項,學校也是國際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史上“單一學校獲獎數”最多的學校。
“精英”與“自由”能并存嗎?建中林明進老師在《培養自然而然的寫作力》講座中談到,有一次,為了讓學生感悟生命的輪回,他不惜花上一年的時間帶著學生觀察荷花池的變化。從春天的萌芽到夏天的蓬勃,從秋天的凋零到冬天的枯寂,學生在自由、自然的狀態下去釀造、去感悟。建中的氛圍是自由、活潑的?!安蝗肷鐖F,猶如未入建中”,校方有記錄的社團共有72個。校方從未對社團活動做限制,因此,社團活動有相當高的自由度。社團可大致分為服務性、音樂性、綜合性、學術性、技藝性、體育性等六類。社團活動的蓬勃發展,使學生能盡情發展自己的興趣,獲得自我認同。輕松活潑的社團活動,有效地緩解了孩子們緊張的課堂學習情緒,為學業成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皩W”與“玩”,“精英”與“自由”,其實并不矛盾。建中教師始終相信,“玩得痛快”,才能“學得踏實”,這個世界的每一個孩子,都是有生活、有靈性的人,很多時候都需要自然的真實和足夠的空間,陪伴著這些孩子自信地成長。
臺灣道禾實驗學校:孩子就應該像個孩子
道禾實驗學校位于新竹。道禾教育的創始人曾國俊先生,主張華人傳統文化的教育,他認為傳統文化應該是在生活里、在經典里、在大自然里,若是離開生命的遭遇、真實的體驗,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就會脆弱不堪,沒有根基。因此,道禾的“校本課程”中,有登山、茶道、弓道、劍道、書法、古樂器等等。
教學區的建筑,如果從上俯瞰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字,在教學樓的中央,透過玻璃窗,挺立著一株極具生命力的樹。陳校長給我們介紹說,這是“樹人”的寓意,校園文化深入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里。操場是一片大草地,草地旁邊的一棵大樹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陳校長說:“這棵樹就是讓孩子們爬著玩的。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就盡可能地利用好學校的一切自然資源,讓孩子的野性盡情釋放。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安全問題就扼殺了孩子們調皮的天性。孩子,就該盡情地玩,孩子,就得像個孩子。學校要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做好安全措施。你們看,這樹底下的一層厚厚的樹葉,就是我們有意保留下來的,給孩子的安全上一道保護網?!?/p>
經過幾棵大樹,我們看到樹下有幾張桌子、一塊長黑板和一個窯洞。陳校長說:“這里也是上課的地方。我們有許多課程適合戶外上課。像這個窯洞,就是我們的陶瓷制作場所。我們的校園不大,但每一處自然資源都會被充分利用起來。當孩子們坐在樹陰下,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腳踩著片片落葉,心情放輕松了,學習自然更愉悅?!甭短旖淌遗赃叺牧硖帋卓么髽湟矝]有閑著,被搭建成了兩個藝術創作室。因地制因,簡簡單單,通風透氣,光線充足。在這樣的“教室”里上課,聽到的是蟲鳴鳥叫,目之所及是青草紅花,太愜意了!工作室里面除了擺放著木材、陶泥、水彩等工具外,還有許多孩子們的手工制作半成品和成品。
當然,他們也有“正兒八經”的教室。其實,這哪像是教室,準確地說,這更像是一個家——木質地板一塵不染,孩子們任意地或站或坐或躺。里面設有客廳、書房,還有餐廳和廚房(廚房里有烤箱、電鍋、電磁爐等)。校長說:“我們學校每一個班的教室都是這樣設計布局的。尤其是餐廳和廚房,從一年級開始,就開始教孩子們使用這些工具。他們可以做飯、切菜、做糕點……孩子的生活自理技能,應該從動手開始,從動口開始?!薄拔覀兠块g教室都配備一個生活導師和一個協同導師,就像一個家里的媽媽爸爸,不管上什么課,媽媽(生活導師)總是一直陪伴著孩子們,而爸爸(協同導師)有時會在家里,有時會出去上課。他們的辦公室就在教室里?!眳⒂^結束后,陳校長還請我們品嘗了孩子們精心準備的小點心。
陳校長的那句話一直回響在我的耳畔:“孩子,就該盡情地玩;孩子,就得像個孩子?!蔽覀?,愿和道禾一樣,經過努力,樂見中國教育生態的美好!
奎山學校:“野孩子”的樂園
臺北市私立奎山中學是一所位于臺北市北投區的私立學校,設有幼稚園、小學部與國中部。全校師生總計五百多人,是一小型(小班小校)的私立學校。
運動是孩子們的天性,學校努力地為孩子提供運動所需要的一切,包括時間。我們注意到學校六層高的教學樓旁邊有一個不銹鋼旋轉滑梯,學校董事會負責人王立天博士說,孩子們學習如此辛苦,所以,課間休息的每一分鐘對孩子們都是寶貴的!六樓的孩子最快可以在7秒之內從教室直接滑到地面玩耍,風馳電掣,“從天而降”,多么富有兒童情趣!可孩子們又怎么回教室呢?“爬上去。”在旋轉樓梯的中心,有一個類似煙囪形狀的高高的金屬爬梯,孩子們便攀爬著到達每一層樓,再進入教室。王博士說:“我們的大課間有三十分鐘,下課時孩子們密集地順著滑梯下來是沒問題的。而上課時,孩子們是陸陸續續攀爬回教室的。我們不要低估兒童的自我保護能力。孩子們通過滑梯進出教室,從來沒出過事?!?/p>
奎山的校園非常小,卻有25個籃球架,分布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里,而籃球就擺放在籃球架下面的網兜里,為了讓孩子隨時都可以打籃球?;@球在奎山是消耗品,它的存在是為了服務學生,而不是學校財產。奎山大概有300多個球,到底多少,誰也不清楚,因為這個數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校教育的立場是以學生為本位,還是以管理者作為出發點呢?當然,籃球也不都是隨時“自由”的。操場邊一棵樹下有一個大網兜,旁邊有幾個字“籃球的監牢”。要求孩子打完籃球后必須“物歸原位”,放回籃球架下。如果隨地亂扔,老師撿到籃球就丟進“監牢”鎖起來,誰也拿不到籃球了。有一年的11月,整個球場一個球都沒有,全部進了“監牢”,這是對亂扔籃球行為的懲罰,也是讓孩子們學會負責。當時學校組織大家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不要害怕學生犯錯,教育,就是這樣在生活中發生,在實踐中成長,而絕不是老師在教室里的說教。”
奎山有一個優雅的心理輔導室?!罢埨蠋焸儊眢w驗一下,抱著這棵樹,眼睛閉起來,10秒鐘?!狈浅lo,周圍的一切聲音都消失了。所以在奎山,小孩子鬧脾氣罰他去干嘛?去抱樹。在兩棵大樹之間,有一個搖椅。這搖椅相當于心理輔導室。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其實他自己情緒也很差,你還拉他去房間訓他?不好!于是,老師便帶孩子到樹底下,坐在這搖椅上搖一搖。在這開闊、優美的環境下,孩子的情緒放松了,他就什么都愿意對老師說了??奖M量為孩子提供親近自然的機會。比如,學校每年要花幾十萬臺幣來養這個草地。很多人建議把草地換成人工草坪。但他們認為,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土,離不開草,離不開沙,離不開水。孩子脫了鞋在草地上奔跑的時候,那種腳丫子踩著青草的質感,是用錢買不到的。
教育即生活,是一種真實的生活;教育,也是體驗,是一種自然的體驗。在奎山,這種生活體驗無處不在。孩子們養雞是非常精彩的事。從母雞孵蛋開始,觀察成長,科學記錄。這件事蘊含著兩個很大的題目,第一個是生命教育。雞死了,孩子哭,老師帶他把雞埋在樹下,告訴他生命的虛幻與永恒。第二個是責任教育,就是責任感的養成。孩子們排隊輪流來喂雞養雞,到了期末放假,雞養得又肥又大,要吃掉、賣掉,還是帶回去繼續養?面臨選擇,做出抉擇。其實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降膶W生還種菜,把菜種在菜畦、金屬罐子里。孩子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家里找一個廢棄的奶粉罐帶到學校,然后學會在奶粉罐扎孔?!罢J識自然,從舌頭里開始?!笔卟吮幌x吃掉了怎么辦?要不要用肥料農藥?用了農藥還是不是有機蔬菜?這些問題都要孩子思考,這個過程太重要了。
奎山是一所能夠“讓孩子撒野的學校”。校園里有很多樹。第一類是“爬”的樹。操場邊有臺北唯一一個樹屋。要上去,絕對要手腳并用,手腳協調,大肌肉活動,還有自我挑戰。這就是在訓練孩子的平衡能力、協調能力。而且孩子爬上樹后,登高眺遠,心情特別好,然后跟下面的孩子揮揮手,成就感就來了。下面的孩子也會急著要上去,斗志也來了。第二類是“吃”的樹。芒果、蓮霧、桑葚、香蕉……滿校園都是?!皭圩o大自然”“愛護地球”對孩子來講太抽象了,自然從哪里開始?從嘴巴開始。認識大自然,從吃開始。孩子對生命的成長、教育環境,是在生命中體驗的。校園里有不少桑樹,這是為孩子養蠶而種的。采桑、結繭、破繭……這就是體驗生命的過程。蠶開始結繭時,孩子拿小剪刀把它剪開,放在扇子的骨架上,會織出一把扇子或者斗笠來,這就是大自然的人文韻味。第三類是“觀”的樹。教學樓旁邊是幾排挺拔的椰子樹。為什么不種楓樹、榕樹?一方面是為了不讓茂密的樹葉遮擋陽光,更重要的是,椰子樹的樹形很美。當你在教室里面,你知道外面是一片小樹林,春天婀娜多姿,下雨了滴滴答答,夏天掛著常春藤呢,情緒自然而然就放松了。
奎山還有三個沙坑、吊橋、蹺蹺板、蹦蹦床、秋千、鋼索纜車。與其說奎山是一座學校,不如說是一個游樂場,一個野孩子的樂園。在過度強調“安全”的今天,這些東西在許多學校已經絕跡。但奎山的老師們不讓安全問題妨礙孩子的成長,他們相信“野孩子才有春天”。當我們以“安全”的名義剝奪真正的教育時,其實真正剝奪的是孩子的童年啊。
奎山為我這次臺灣游學畫了一個驚嘆號。許多令人驚奇的做法,看起來很有創意,其實不過就是他們一切都從兒童的角度思考問題,只要心中隨時裝著孩子,一切所謂創新,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擁有“兒童視角”,才能辦好真正的教育。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