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茂
薄弱高中學校很多違紀學生因受到嚴厲懲罰而難于改過自新,于是違紀——懲罰——再違紀——再懲罰成了此類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軌跡。有的學校制定出嚴重脫離本高中學生實際的且絕對不能觸犯的“天條”,比如把有一次疑似“談戀愛”行為和有三次遲到現象的學生開除。“嚴肅紀律,確保絕大多數學生的正常學習,完成高考指標”是紀律制定者和實施者的初衷。但是,我們要說,懲罰是必要的,教育更是必要的。
懲罰失當,貽害甚重
沒有必要而且適當的懲罰,則無以樹立紀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敲打違紀和想違紀的學生,以免其在紀律面前存僥幸心理;沒有必要且適當的懲罰,則無以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損害大多數人的學習權利;沒有必要且適當的懲罰,則無以向家長和社會作出可信賴的交代,影響學校在社會上的聲譽。
然而,失當的懲罰會產生與制定和實施紀律的初衷相悖的負面效應。薄弱高中學校的學生大部分思想素質基礎和學習素質基礎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偏差,他們的心理成熟明顯滯后于生理成熟,他們的個人自尊心理明顯強于個人的屈從心理,他們的自我呈現欲望明顯強于自我隱藏欲望,他們的社會異化行為明顯多于社會同化行為。制定和執行紀律需要考慮到本校學生的實際而不是僅僅參照其他學校,也不是僅僅從管理者的主觀愿望出發。于情于理于法不合的紀律所衍生的失當懲罰并由此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樣是教育管理者需要考慮的。
負面影響一:學生的憎恨與迷茫。學生帶著薄弱的中考成績,在“它選”無路的情況下報讀此校,目的在于借此“轉弱為強”;學生帶著長期以來的不良習慣,憑著此校在社會上的“美化”宣傳,相信此校對“薄弱”學生的不離不棄;學生懷著“孰能無過”的想法,相信此校的老師及其他相關管理者會對學生的違紀開恩寬容直至自新。可是,嚴酷的現實不是如此,進校時的美好愿望與眼前的所見相差甚遠,“情何以堪”!
負面影響二:家長的痛苦與失望。家長希望小孩在校學會做人,卻經常接到小孩因“無禮”而受懲罰的告狀;家長希望小孩學會做事,卻經常接到小孩因“懶惰”而受懲罰的信息;家長希望小孩在校學會“求知”的方法,卻經常接到小孩因成績“倒數”而受懲罰的告知。家長看來,小孩真是“屢教不改”了!
負面影響三:社會的隱患與異化。我親身經歷的兩個案例從側面足以說明失當的懲罰給社會轉嫁的隱患和異化。一個案例是:掌握了開除大權的年級級長幾次說要開除一個因“相信我、相信學校”才來報讀的女學生,原因是發現了僅僅一次她與男生過于“親近”的“早戀”行為,觸犯了年級長制定的紀律。結果看在我們同事一場的面子上,年級長才沒有把這位有“劣跡”的學生推向社會,讓她熬到高中畢業。另一個案例是:一位女生因為在校外租房違反了年級“一律在校住宿”的規定而要受到年級開除的懲罰,家長連同其他幾位親人一起來到學校與年級的有關管理者爭論起來,家長“你們可以教育她,不可把責任推給家長和社會”的大聲辯詞讓年級長的開除成命收回去了。
教育不足,身陷泥潭
懲罰失當的原因之一是紀律的失當,原因之二是教育不足。違反紀律必須受到紀律的懲罰,但是在違反紀律之前和受到懲罰之后的再度違紀之前,如果能夠極盡教育之手段和責任,是可以避免首次違紀或再違紀的。縱觀諸多學生違紀和改過的案例,不難發現棄用失當懲罰、選擇教育途徑、做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教育的先行不足。如果有關教育管理者在制定出紀律之后就束之高閣而不加以學習宣傳,或這次學習宣傳后下次不再學習宣傳,或只有面向全體宣傳而沒有針對違紀可能較大的個別宣傳,不把學生違紀之前的先行宣傳教育做足做實,那么必有少數薄弱學生因違紀而受到懲罰。平時不再三教育、不好好預防,事發后才彌補教育,以圖懲罰矯正,這是教育的一大誤區。
教育的頻率不足。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結果:第一種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教師實施對學生的紀律教育,結果是在比較長的時間(一周、一月或幾個月)內才進行一次教育,有些學生早已把紀律拋之腦后或思想松懈而導致觸犯紀律。第二種是適時適地適人的教育,固定的時間與需要的時候相結合,固定的地點與非固定的地點相結合,固定的教師與非固定的教師(非班主任、聘請的老師等)相結合,結果是紀律警鐘長鳴,學生思想不敢懈怠,可能要違紀的避免了,可能要早違紀的推后了,違紀的次數大大減少了。
教育堅持的不足。從薄弱學生違紀的內因來看,希望通過一次、兩次、三次等少次數的教育就能達到學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目標,這種愿望常常落空,人的轉變有一個過程,“劣性向良性”的轉變有一個更長的過程。從薄弱學生違紀的外因來看,影響學生成長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外部因素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舊的不利因素消除新的不利因素又可能產生,改善外部環境同樣有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不能前緊后松、虎頭蛇尾;教育應該早抓晚抓,有頭有尾;教育不能只抓現在不抓將來,只抓短期不抓長期;教育應該抓好現在謀劃未來,抓好短期規劃長遠。
自我擔當,人人有責
試問:耗時耗力的持久教育單靠某一個人能否做到“高成本、高回報”?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應該是可持續的,一個人的高付出不但影響到可持續性,而且影響到效果的正回報率。教育應該是“多方盡力,各司其職,通力協調,層級共管”機制的運作,不是“一方努力,它方不動,條塊分割,推諉責任”機制的運作。
1. 直接教育者:耐心和挽救
負責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直接教育者要懂得薄弱學生對學習和生活常常表現出“錯知錯覺、慢知慢覺、后知后覺”的特征,違紀者或潛在違紀者常常“不教不改、多教少改、屢教慢改、長教終改”。“一日不教,對錯全忘;一日有教,三朝變好,五天變壞;一年在教,違紀不絕,二年在教,偶爾違紀;三年在教,終于覺醒”的現象是正常的。把現實違紀者教育成未來守紀者,把潛在違紀者教育成不敢違紀者,把長期違紀者教育成終于守紀者,這種教育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懲罰和教育有一個共同目的:救人。救人的責任,挽救違紀而受到懲罰的學生的責任首先在于直接管理者的自我擔當。
2. 間接教育者:決策和協助
作為紀律的制定者雖然沒有日常接觸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不了解學生日常遵紀守法的情況,不了解學生違紀違法的起因和根源,但是負有對學生違紀進行懲罰的決定權和裁量權,負有對學生進行懲罰之前的違紀過程以及性質進行了解的責任,負有對直接管理者進行協助教育而不是對違紀學生的管理進行權力下放的責任。間接教育者既要有教育責任自我擔當的精神,又要有教育責任與人分擔的精神,從決策者的角度對學生的實際違紀和可能違紀進行“曉之于情,動之于理,懾之于紀”的教育。
3. 最終決定者:慎重和監管
間接管理者中的最終決策者對違紀學生的嚴厲懲罰如開除、全校公開等必須慎重,在窮盡其他教育手段之前,嚴厲懲罰的社會危害性、學生叛逆性、轉化反向性都是必須考慮的。最終決策者需要對學生的重大違紀情況有所了解,對學校的嚴懲違紀案例有所監管,而不是責任轉移式地全由直接管理者或低層間接管理者任意處置,這是最終決策者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吃一塹,長一智”,違紀學生受懲罰“吃一塹”,適度的懲罰是轉變學生的必要的有效的手段,但是過度的懲罰是轉變學生的適得其反的無效手段。“減少懲罰人數、減輕懲罰程度;減少再犯人數、消滅屢犯人數”,其根本之道在于各層教育者持久不懈地實施“考慮學生特征,轉變學生面貌,擔當社會責任”的教育。轉變學生的惡習,促進學生的成長,著眼學生的發展,這是教育工作者神圣而又艱巨的任務。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