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潔
中國古典詩歌是高中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提高語言學習能力,還是從陶冶高雅情操的角度,學習古典詩歌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絕大多數高中生對此卻興趣寥寥。如何讓高中生在短短幾堂課中感受到詩詞特有的文學魅力,進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引導。
筆者在此以自己教柳永的《雨霖鈴》為例,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知人論世,激發興趣
孟子說過“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萬章下》)”。因此,知人論世是透徹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前提。以《雨霖鈴》為例,學生通過預習也能感知這是一首離別詞,但對于柳永為何而離別,離別為何如此纏綿悱惻等問題卻無法理解透徹。而且如果學生不了解柳永的生平,教師就無法激發他們閱讀柳永作品的興趣。所以,教師有必要告訴學生一些關于作者的知識。
我將柳永的生平分為四個階段:(一)出生世家性不羈;(二)考場失意漫填詞;(三)落拓青樓成詞宗;(四)千紅一哭吊柳七。并特別突出了其二、三兩個人生階段。在講述柳永考場失意的經歷時,我在課件上展示了柳永著名的《鶴沖天·黃金榜上》一詞,讓學生能夠充分領略一代詞宗“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不羈任誕。在講到他的作品流傳廣泛時,我引用了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的記載:“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于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并將柳永和學生們熟悉的流行音樂制作人周杰倫、方文山作比較,成功地拉近了青年學子和一千年前的詞人之間的距離。同時,我又不失時機地介紹“雨霖鈴”詞牌的來歷和本詞的寫作背景:《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本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作者在填這首詞的時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覺得痛苦萬狀,所以這首詞的基調格外低沉。這部分內容雖然和課文并沒有直接關聯,但學生們的情緒已經被感染,興趣也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二、披文討源,緣景明情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所以,無論作者還是讀者,雙方的交匯點最終都落在一個“情”字上。由此可見,細品文本是讀者感知作者情感非常重要的步驟。而落實到詞這種文體上,”“披文入情”“沿波討源”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能夠使學生在《雨霖鈴》這首詞中感悟到其中的言長意深,首先還是需要從意象入手。在課堂上,我要求學生選擇詞中的幾個意象分析其特點和其所傳達的情感。通過學生的發言,我發現不少同學在對“寒蟬”這個意象的理解上出現了偏差,有不少同學認為蟬代表了夏天,所以這個意象是熱鬧有活力的。這時,我就指導學生們在閱讀詩詞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意象,而且要注意意象的修飾詞和句子總體傳達出的氛圍,把意象放到句子中去感受。很快,有同學指出蟬是由“寒”來形容的,因此,這個意象給人感覺是凄冷的,和其凄切的叫聲配合在一起,更從聽覺上營造出一種凄涼悲苦的離別氛圍。我肯定了學生的看法后,同時也對“寒蟬”這個意象向學生們進行了介紹,并引用元朝詩人盧摯《沉醉東風》:“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進行了課外拓展,加深了同學們對這個意象的印象,也讓同學們了解到對意象的正確理解必須建立在結合上下文的基礎上。
學生雖然讀明白了這首詞,但這首詞為什么美,為什么能感動古往今來這么多讀者,缺少屬于自己的閱讀感悟。比如在分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話時,有學生分析滿月象征著團圓,而殘月是殘缺的,就如同作者的心情殘缺不堪,充滿了凄涼離愁。我在多媒體上展示了一幅類似意境的國畫,又飽含深情的敘述了該句所描繪的情境。同時,我要求學生們用心品讀,聯系背景和前后文,細細琢磨每個字詞,想象若自己就是柳永,在此時此地、此景此情中,會是怎樣的黯然神傷。
三、因聲求氣,反復品讀
朗讀在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反對為讀而讀,缺少理解感悟的機械朗讀。真正的品讀重在“品”與“玩味”。詩詞的“品”與“玩味”均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上的。通過反復品讀,品出詩詞的音韻美、畫面美、情感美,使學生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和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不僅如此,詞作為一種音樂感極強的韻文,品讀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其中的音韻格律。當然現在的學生對所謂的“四聲八病”“平仄格律”已經很陌生了,但基礎的格律還是可以了解一點的。比如入聲字在古詩詞中大量存在,形成平仄,并因其急促、壓抑的特色,通常被用來表達孤寂、陰郁、悲憤的情感。而在《雨霖鈴》一詞中就大量存在著這種韻腳,剛好契合這首詞所表達的離愁別緒。雖然入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但在筆者所在地區的方言中還大量存在,我們不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用方言輕松地辨別出發音短而急促的入聲詞,這大概也是南方人學詩詞的一點小小的福利。所以在早讀課上,我還試著讓學生用方言發音讀出《雨霖鈴》中的入聲韻,讓學生從音韻上因聲求氣,感悟這首詞通過音節傳達出來的微妙情感。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古詩詞教學中,作為教師,不應該僅僅囿于讓學生理解思想內涵,死記硬背一些相關知識考點,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用心靈去體悟詩詞的美,讓他們的心靈與詩詞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以期在古典詩詞陶冶中達到情趣高雅,人格完善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