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菊
批判性思維指的是人們主動、連續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技巧。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是新型人才需要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們的思維正處于由幼稚發展為成熟的階段,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教師應引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一、重塑語文學習目標,培養學生批判思維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基礎的語言知識,還應對文章主題有個人的觀點,通過多種方式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因此,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備課環節應重塑教學目標,將批判性思維融入其中,結合課文內容和學習目標,明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具體要求。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多從批判性的角度出發,對學習內容進行重新審視,通過重塑教學目標使其逐步掌握自我構建和自我審視的能力,并借助文章主旨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比如,在進行《陳太丘與友期》的閱讀教學時,本篇文言文淺顯易懂,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明確學習重點和難點,告訴學生要學習什么,要注意什么?指導他們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學會品味本文簡潔、雋永的語言,以及學會以理解為基礎,用自己的語言對人物進行評論。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掌握文章主題之后,在批判性思維教育方面,教師可引導他們對“陳太丘的朋友在約定時間未到,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沒有禮貌”等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分析“陳太丘朋友”的不講信用和沒有禮貌。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著重分析“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對這一問題也作批判性思考,突出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從其它角度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二、創設良好批判情境,加強質疑心態引導
初中生往往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和好奇心,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認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可通過創設良好的批評情境來實現,加強對他們質疑心理的引導,使其敢于質疑問難和大膽創新。要想讓學生主動質疑,語文教師在閱讀課堂上需“激疑”,通過可以吸引學生的現象或問題調動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產生聯想,在思維認知上產生疑點,他們自然會想辦法主動解決。“激疑”不僅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還能夠讓他們在良好的批判情境中學習語文知識,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本篇課文具有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主要內容是講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雖然文章語言富有哲理、結構清晰,但是與學生身邊的實際生活關聯不大,難以吸引他們的關注,更是無法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此時,教師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進一步理解課文深意,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系列環境問題的圖片,諸如: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洞庭湖面積的日益縮小、西北內陸沙漠化現象日益嚴重以及河流污染等,使其批判性地看待環境問題。同時,教師應引領學生質疑:破壞環境會產生什么嚴重后果?人們該怎么做才能避免類似悲劇的出現,在以后的開發中應吸取哪些教訓?通過質疑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三、精心選擇閱讀內容,優化課堂教學模式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應選擇一些具有批評空間的閱讀內容,帶領他們深入研究文本的含義,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使其在思維發生碰撞的過程中掌握批判性看待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為此,教師需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和他們一起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的思想情感,拓展文章的廣度與深度,不僅可渲染課堂氣氛,還能夠使其充分表達個人見解與看法,最終實現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目的,而且還能夠加強對課文主旨的認識,從中獲得感悟和收獲。
以《傷仲永》閱讀教學為例,這篇文言文通過對“神童”方仲永成長足跡的描寫,由“指物作詩”到“不能稱前時之聞”,再到“泯然眾人”,闡明了天資與后天學習的關系,強調后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分析,了解作者是采用寓理于事、欲抑先揚、對比鮮明的寫作方法,使他們批判性的認識到:即使一個人的天資再高,但在后天學習中不努力,也只會和常人一樣,不會獲得大的成就。同時,教師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時,需引導他們學會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能夠勇敢地面對挑戰,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激發其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如此,通過對有較大批判空間文章的學習,提升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效果。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時代對人才的需要。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從重塑學習目標、營造批判情境和精心選擇內容等多個方面出發,全力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