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格嘉 張冰 邸思琪
【摘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議題。本文通過介紹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二者的含義、關系,得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對當前社會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 重要意義
一、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含義
要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含義,首先要了解何為法,何為德。法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者為了實現統治并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一切規范的總稱。管仲說:“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可見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具有普遍約束力,作用就是用來調整人的行為的規范,規定著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一)區別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存在一定區別。
法律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著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的行為的要求,體現著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要求。國家依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帶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來治理國家,用強制的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道德的實施不是依靠強制性手段,而是使用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來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使人們自覺遵守這些行為規范。
(二)聯系
法治屬于政治建設,是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是精神文明。二者都具有獨特地位和功能,同時又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而要樹立信仰,就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德治的實現需要法治的規范、制約,需要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法治本身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法治是維護社會主義道德的法律保障,社會主義德治是以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來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提高整個民族的道德水平。“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一個緊密結合的整體,二者缺一不可。
三、重要意義
(一)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
早在孔子就提出“寬猛相濟”,《孟子·離婁上》中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這是中國古代儒家“德法兼用”,“德主法(刑)輔”思想的簡明概括。荀子提出“隆禮重法”,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唐代提出“禮制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了宋元明清時期,更是有“德法合治”的思想,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
(二)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法律和道德的辯證關系,明確指出了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法律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道德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覺悟,規范人們的行為和調節社會關系,法治和德治,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承載著社會的價值理想和道德追求。法律的實施要靠道德的依托,只有那些具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才能為更多人所自覺遵行,他律必須轉化為自律才能更好地起作用;法律對道德的實踐又具有強大的支撐和保障作用,通過強制性規范人們的行為、懲罰違法行為來引領道德風尚。在新形勢下只有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確保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
(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的在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原則要求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要貫徹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必須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要確立憲法精神、法治觀念、法治思維、法治文化,必須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法治環境,要靠法治引領和規范。人文環境,要靠德治教化和滋養。與此同時,我們黨要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也必須同時發揮好法律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只有堅持和落實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統籌推進法治建設和德治建設,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四)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形結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時期,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通過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推進,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才能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孔子說:“化之弗變,導致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也是道德的屏障。道德依靠法律的強制性來保障底線。對那些傷風敗俗的丑惡行為、激起公憤的缺德現象,僅靠道德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運用法治手段進行治理,讓敗德違法者付出高昂代價,發揮對整個社會的警示教育作用,為道德建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