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玲玲
《品質》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底層的光芒”版塊中的一篇小說,它出自于英國現實主義作家高爾斯華綏,小說講述了鞋匠格斯拉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因為機器生產對于手工業作坊的沖擊,生意越來越清淡,最后悲慘地餓死了的故事。小說贊揚了鞋匠格斯拉誠信敬業,堅守自己理想的底層勞動者形象,同時借這個形象,揭露了工業革命、市場競爭帶來的商業誠信危機。小說沒有一波三折的曲折情節,小說的主旨似乎也一望而知,翻譯過來的文字對于學生也沒有特別的吸引力,所以學生在閱讀《品質》時很容易陷入“沒勁、沒什么好看”這一誤區。基于這一現狀,了解學生自讀文本后的感受和問題,弄清學生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
一、導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生活”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合適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里想做的時候”。好的導入能為語文課的有效實施奠定良好的開端,激發學生興趣和主動學習的意愿。在進入《品質》這篇課文之前,筆者用PPT展示了幾張圖片,畫面上是一雙鞋底邊緣磨破但是鞋面卻非常新的鞋子,引發學生的猜測。接著筆者講述自己購買知名品牌新鞋,穿了不到三天鞋底就磨破的經歷,鞋子款式、顏色都很好,價格也不菲,但是質量卻很差。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例,卻肯定不是唯一的例子,生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事例,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筆者用生活中廣告效應好、樣式時髦但質量低下的鞋子作為引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點,讓學生來一回穿越,化身為格斯拉的顧客,并以“如果你是格斯拉的顧客,你愿意選擇什么樣的鞋子?”為問題展開討論,以文本為依據探討哥斯拉的形象,讓他們設身處地真正走進小說,走入文本,走近時代。
從生活中的“質量”問題啟發學生對文本中“品質”的探究,理解時代變遷對哥斯拉兄弟以及手工業生產產生的沖擊,進而引發學生對格拉斯和哥斯拉做最好的靴子這一價值追求的思考。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導入時根據學生對“格斯拉寧愿死也要品質”這一疑惑,設置適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的情境,用時下流行的“穿越系”幫助他們拉近與文本的距離,營造思考氛圍,促使學生到達“憤”的狀態,即心有所感、意有所發卻不能說清,這是學生進入積極思維前的一個蓄勢,為課堂的高效提供必要的前提。
二、課中設置問題,成全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
由“鞋子質量的討論”,學生已經明確格斯拉技藝高超、誠信敬業之可貴。接著筆者讓學生思考:《品質》中最為光彩奪目的當然是格斯拉本人,而其哥哥在近5000字的小說中,涉及到的字數合計不到200字,作為一種陪襯性的存在,格斯拉哥哥能否被忽略?這一提問正是許多學生自由閱讀文本時的疑惑,課堂中設置的這個問題雖然也是指向格斯拉哥哥的作用,但卻有了些許改變。
首先開放式的提問方式給予了學生一定的自由權,其次對格拉斯哥哥作用的提問避免了小說類題材探討主要人物形象的慣性思維,激發了學生再次細讀文本的興趣;再次又給學生指明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抓手:(1)小說中涉及到的有關格斯拉哥哥的情節。(2)探討格斯拉本人的形象。(3)小說的主旨。學生如果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老師可以再適時啟發,激發學生的思維。經過討論,明確格斯拉哥哥既襯托了格斯拉本人高超的鞋匠手藝,又反襯了格斯拉在面對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利與益的取舍時非凡而崇高的堅守,兄弟二人,一主一次,相映成趣。而小說中“哥哥的死”也暗示著格斯拉本人的命運,格斯拉哥哥的死正是格斯拉本人命運的預設,格斯拉有最好的手藝卻遭受最悲慘的命運,兄弟倆在時代潮流中的浮塵與覆滅寓示著一個家族、一代人、一個時代的衰敗與沒落,格斯拉蒼老得近乎失憶和內心充滿悲哀的傾訴,不僅增添了小說的悲劇意味,也深化了小說的主旨。
三、結課存疑留白,鼓勵學生“寫自己眼中的世界”
格斯拉并不僅僅是一個鞋匠,他的人生理想和行為準則是一種人生價值觀的體現,他的死也代表了一種時代精神的覆滅,品質和利益,孰輕孰重?擇生還是擇死?這是一個矛盾。課堂教學是一對矛盾運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矛盾沖突可以挖掘,在結課時,教師也可以扣住矛盾存疑留白,啟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思辨,鼓勵學生“寫自己眼中的世界”。筆者在結課時設計問題:格斯拉有著最好的手藝卻悲慘地餓死,有的同學認為他死得不值得;有的同學認為他堅守品質死得其所,那么在生與死之間,你又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呢?請你聯系自己已學的知識、讀過的作品、社會實際思考,寫一寫你的感悟。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既有豐富的知識,也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中。學生通過對“值得與不值得”的思辨,明確“利與義的抉擇”,也明白了“生之渺小與死之偉大”;并對當下社會現實予以反思,通過以往的經驗對自我價值追求重新定位。“學生眼中的世界”示例:(1)聯系學生的已學知識:哥斯拉讓我想起了師陀筆下那個“臉很黃很瘦、穿一件藍布長衫、咳嗽且吐血”的說書人;那個“六十多歲失意落魄、酗酒粗魯卻在風雨之夜畫下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的老貝爾曼;那個“瞎了一只眼、佝僂著身子拉車送冰送雞蛋”的老王,他們都是有著無數苦難的貧苦無依的底層人,但是他們卻都有著比金子還閃耀的品質。(2)聯系讀過的作品: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機器生產取代了傳統手工業,社會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便捷,但是人也變得越來越功利。木心說: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世界充斥著利益、物欲、功利,我們已經有多久沒有看見過徹底的黑夜了?一場叫“現代化改造的手術”使得我們我們的每一個故鄉都在消逝,而當我們走得很快很快,走得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為出發,又有什么意義呢?
以學定教,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通過課前收集、整理學生的信息,充分了解學情,捕捉學生閱讀這篇課文的興趣點;發現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困難點(障礙點);找準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生長點。在此基礎上設計教學目標、內容和策略。在預設課堂問題和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傾聽,找到預設與生成、教與學的契合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課堂外啟發學生豐富語言積累,發展思維,啟發他們關注自身、關注歷史與現實。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變苦學為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