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瑾



摘 要:近幾年來,銀行里存款的乏力牽絆放款能力,再加上國民增強了存款“理財化”的意識,使得民間借貸的網絡化——網絡借貸平臺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因此,借助于博弈模型建立網絡借貸的相關利益方(P2P網貸平臺、借出者和借入者)之間的博弈關系:P2P與借出人之間的博弈、P2P與借入者之間的博弈、P2P之間的博弈和P2P與銀行金融部門之間的博弈,研究并提出作為中間橋梁的P2P,只有采取對借入人提供稍高些的利息、對借出人實行非剛性承兌和行業之間的合作及主動尋求被監管等措施,才能降低網貸平臺自身的內部風險。
關鍵詞:網絡借貸;博弈模型;風險控制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0-0096-04
美國的金融危機,使得我國的外貿出口業受到了沖擊。這使得原本就貸款難的中小微企業,更是雪上加霜。互聯網的產生必然對包括金融領域的各個領域產生影響。作為互聯網金融的網絡借貸服務平臺,給實體經濟帶來了貢獻,給小微企業的融資提供了又一條渠道。網絡借貸的英文為Person to Person,簡稱P2P。
一、網絡借貸服務平臺產生的背景
從宏觀上來看,人民幣升值使得以出口為經濟增長點的浙江遭遇寒流。第一,由于信貸緊縮的大環境、低抗風險能力的“標簽”使得中小企業成為銀行不愿發力的信貸“雞肋”,所以銀行向來對中小企業發放的貸款力度小。《2013年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稱,66.7%的小微企業主將向銀行貸款排在第一位,但其中45.8%的小微企業主反映,銀行貸款到位時間較長。第二,對于依靠出口貿易取得外匯儲備的我國國情來說,人民幣的升值使得出口商品的成本提高,中國企業利潤越來越低,企業貸款越來越難。第三,近幾年來的物價上漲,房價的飆升,政府及時地采用了穩健的貨幣政策,造成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實情況。
從微觀上來看,縱觀浙江省省情,《2013年浙江發展報告藍皮書》指出,省金融運行的基本狀況是貸款增速收窄,存款乏力牽絆放款能力。浙江國民存款“理財化”的意識趨勢,使得民間借貸的網絡化——網絡借貸服務平臺得到了發展的機會。報告藍皮書還提到,金融運行存在的問題之一是民營小微企業發展環境尚需根本改善。企業稅負重、融資難、融資貴、成本上升等因素,對小微企業的影響比大型企業更明顯。
二、網絡借貸服務平臺的模式
目前為止,P2P的服務模式歸納起來有四種:傳統模式、債權轉讓模式、擔保模式和平臺模式。
傳統模式就是最初的模式,與外國的一樣比較正規,給借出者和借入者在網上搭建平臺,促其進行線上直接交易。如,拍拍貸是第一家由工商部門特批獲得“金融信息服務”資質、純線上運作方式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純線上的交易,沒有了線下運作的人力成本,而且僅對借入人收取2%~4%的資費,對借出人不收資費,所以拍拍貸長期的線上業務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原始積累。
債權轉讓就是P2P平臺在互聯網上搭建網站,線下購買債權,再將債權轉售給投資人,賺取利差,如宜信。宜信P2P平臺在線下尋找借款人,并將自有資金借給他們,形成債權,然后將債權拆分打包,通過線上P2P平臺轉讓給有投資需要的客戶。該模型不僅有政策風險,而且增加了資信調研費等成本,又受到地域的限制。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沒有做到自由匹配尋找投資項目,而由第三方的P2P平臺或個人配置資源。因為信用鏈條的拉長,而P2P與第三方個人高度的關聯性,所以它的發展亦有限。
擔保模式就是P2P平臺為了減少壞賬風險,找到保險公司或小貸公司作為第三方擔保人,為借出和借入雙方交易提供擔保。擔保模式將借入者不還錢的風險全部轉嫁給了擔保機構,由于P2P平臺的借款成本比較高,有的平臺虛擬借款人和交易事項,采取新債還舊債的方式,甚至是平臺的發起人,募集到自己所需的資金就捐款潛逃,所以擔保風險業務較大。
平臺模式就是搭建網站,與小貸公司達成合作,將多家小貸公司的融資需求引入平臺,協助其進行風險審核。缺點是核心業務已經脫離金融范疇。而且,小貸公司盈利水平較低,稅收負擔沉重、監管薄弱,不到位。個別小貸公司存在違法行為,內控管理水平低。
由于每種模式各有利弊,所以目前我國P2P貸款平臺在本土化進程中,很少采取單一模式運營,95%以上的P2P貸款平臺都是將以下四種模式綜合運用的綜合型P2P貸款平臺。
三、網絡借貸服務平臺利益關聯方風險控制分析
上述的網絡借貸服務平臺的四種模式中其共同的參與人(利益關聯方)均為:借出人(投資人)、借入人(籌資人)和網貸平臺(P2P平臺)。
在下面的博弈矩陣模型中,每個方格中的左下方的數字表示局中人1的贏得(損失用負數表示),右上方的數字表示局中人2的贏得(損失用負數表示)。
(一)網絡借貸服務平臺(簡稱網貸平臺)與借出者、借入人之間的博弈
在這個博弈矩陣中,局中人1是借出人,居中人2是網貸平臺。局中人1有兩個策略:借和不借,局中人2也有兩個策略:剛性兌付和非剛性兌付。剛性兌付就是網貸平臺必需承諾“不管借入人是否按時歸還本金和利息,它都無條件地支付借出人的本金和利息。”非剛性支付就是網貸平臺不擔保借出人的本金和利息能全額收回。從理性人假設條件出發,因為想賺取較多的利息,且個別網貸平臺承諾剛性兌付,所以對于借出人來說借顯然比不借好,其可以獲得1個單位的收益(如圖1所示)。
如果網貸平臺選擇剛性兌付,那么盡管在短期內能增加網站的借入和借出的人數規模,但是由于是賠本賺吆喝,不能長期經營下去,倒閉的風險激增。由于越來越多的搭便車的借出人進入平臺進行交易,網貸平臺的兌付義務越來越重,最終可能導致平臺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為了維持平臺的規模,可能虛擬借款人及交易事項)。現實情況是,我國的網貸平臺為了擴大規模,采用的是高成本的剛性兌付承諾。有些平臺為了賺取利潤向借出人收取手續費。結果計算下來借出人不但賺不到錢還賠了錢。
相反,如果選擇非剛性支付的話,對于網貸平臺來說就放棄了剛性兌付的承諾,根據機會成本理論,則降低了管理成本(手續費、資信調研費、催賬費等),其可以獲得1個單位的收益(如圖1所示)。盡管短期看其規模不會擴增,利潤增長有限,但是屬于穩打穩扎型,風險小,存在長期經營的可能。對于借出人來說,網貸平臺可以將節省下的交易成本更多地讓渡給借出人,保障了借出人的利益,增強了借出人的信心。所以選擇非剛性兌付是網貸平臺明智的選擇。
在這個博弈矩陣中,局中人1是借入人,居中人2是網貸平臺。局中人1有兩個策略:借和不借,局中人2也有兩個策略:低利率和高利率。因為借入人想在短期內籌集到資金救急,所以借是他最終的選擇,其可以獲得1個單位的收益(如圖2所示)。網貸平臺在借入人選擇借的前提下,為了自己的利潤最大化,選擇高利率的策略,其可以得到2個單位的收益(如圖2所示)。所以,收取高利率是網貸平臺的最佳選擇。
但是從理性角度看,如果網貸平臺制定的利率太高(超過銀行利率的4倍),那么就成了“高利貸”——不受法律保護。而且,網貸平臺還要向借入方收取手續費。這樣借入人的經濟負擔太重,導致借入人借到了錢就人間蒸發或形成老賴,網貸平臺倒閉或跑路。所以,建議網貸平臺如果想持久地生存發展下去,就要選擇比銀行利率稍高2~3倍的的利率來降低風險。比如,拍拍貸平臺為了減少借款違約風險,對借款人的信息采集及驗證方面做了大量的深入工作。依據借入者可承擔利息的能力和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偏好,將利率分為6個區間:<8%,8%~12%,12%~16%,16%~20%,20%~24%,>24%。《2014年P2P小額信貸典型案例模式研究報告》也指出,主要交易投標區間則集中在4檔、5檔利率。
(二)網貸平臺之間的博弈
在這個博弈矩陣中,局中人1是網貸平臺A,局中人2是網貸平臺B。局中人1有兩個策略:合作和不合作,局中人2也有兩個策略:合作和不合作。這個博弈模型有三種情況:第一種,如果網貸平臺A和網貸平臺B均選擇合作的話,那么各得1個單位的收益(如圖3所示)。第二種,如果其中一個選擇合作而另一個選擇不合作,則選擇合作的那一方將沒有收益,甚至損失自己的客戶,得到-1個單位的收益(如圖3所示)。選擇不合作的一方在保留自己客戶資源的基礎上又獲得對方的客戶資源,得到2個單位的收益(如圖3所示)。第三種,兩者均選擇不合作,則保持原狀不會獲得額外的收益,各獲得0個單位的收益(如圖3所示)。顯然對于兩個局中人來說選擇合作是明智的選擇。
《上海市網絡信貸服務業企業聯盟網絡借貸行業準入標準》給網絡借貸定了釋義,在運營連續性要求、高層人員任職條件、經營條件、經營范圍、風險防范、信息披露、出借人利益保護、征信報告、行業監管等方面做了具體的規定。網貸平臺只有合作,將多小雜的網絡平臺化整為零,形成全國性、行業性、自律性的標準化行業聯盟,做到數據資源的共享,運營透明化,從自身杜絕或降低風險,才能使得網絡借貸陽光化,才會受到政府部門的青睞。
(三)網貸平臺與金融機構的博弈
在這個博弈矩陣中,局中人1是網貸平臺,局中人2是銀行金融機構。局中人1有兩個策略:配合和不配合,局中人2也有兩個策略:監管和不監管。盡管網貸平臺選擇不配合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獲得2個單位的收益(如圖4所示),但是由于國內 “零起步,自發展”的行業本身發展的環境和土壤還欠缺,自身的一些弊端暴露出來,不配合是違法的。所以,最好的選擇是配合。網貸平臺如果想可持續地發展,不應該等待或者逃避監管部門監管,而是應該武裝自己,像Lending Club一樣主動尋求監管部門對平臺內部的財務資料等情況檢查,這樣網貸平臺開展業務的信用報告更容易拿到,能夠降低整個系統的風險。
站在銀行的角度,面臨二元結構(正規的銀行利率和非正規的信貸利率)和市場發展空間巨大、貸款的剛性需求比歐美強勁的現狀,如果不監管,那么網貸平臺高時速的籌資能力必然會奪取銀行的潛在客戶。所以,銀行應該進行監管,可以獲得2個單位的收益(如圖4所示)。銀行可以指導網貸平臺,將其納入旗下,與它們的信用數據庫對接,實現大數據的應用,降低網貸平臺風險的同時維護金融市場的秩序。
四、結語
文章從網貸平臺的內部角度出發,研究作為中間橋梁的網貸平臺,只有采取對借入人收取不太高的利息、對借出人實行非剛性承兌和行業之間的合作及主動尋求被監管的措施,才能降低網貸平臺自身的內部風險。雖然內因起主導作用,但是外因也不能忽視。如果我國的個人征信體統與國外一樣完善,加上第三方支付的借入,使得網絡借貸平臺的服務模式僅在純線上發展,那么就會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茁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王艷,陳小輝,刑增藝.網絡借貸中的空白及完善[J].當代經濟,2009,(12):46-47.
[2] 張廷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雙重適應性及完善分析[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3,(5):7-10.
[3] 陳冬宇,李偉軍,彭中禮,徐.網絡借貸引入第三方個人征信的必要性探討[J].征信,2012,(1):41-44.
[4] 陳冬宇,李偉軍,丁婕.網絡借貸借款人決策輔助模型[J].吉林大學學報,2012,(11):592-597.
[5] 奚尊夏.P2P網絡借貸組織生存機理及框架設計研究——基于臺州案例[J].浙江金融,2012,(8):27-30.
[6] 趙精武.P2P網絡借貸的債權人保護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3,(8):64-66.
[7] 吳小英.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網絡借貸模型[J].廈門大學學報,2012,(11):980-984.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