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結合這種手法,在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和鑒賞中使用頻率都非常高。其內(nèi)涵似乎已經(jīng)很簡單明了,根本不必浪費筆墨去深加探討。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兩句為什么不是動靜結合的手法?”“動靜結合的藝術效果是什么?”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而要回答這些問題又遠非三言兩語所能說得清楚,所以我想有必要“小題大作”一下,對這一手法試著做些歸納總結。
動靜結合是運用動靜相襯的方式來描寫景物,進而形成一種情趣或境界的藝術手法。在寫景詩中常用。通常由動景和靜景兩部分組成。這里,需要格外強調(diào)的是動景,它不僅指聲響,還包括動作以及化靜為動等現(xiàn)象。如以下三例:
①鳥不住啼天更靜,花多晚發(fā)地應偏。(王庭珪《移居東村作》)
②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陸游《幽居初夏》)
③百道飛泉噴雨珠,春風窈窕綠蘼蕪。(姚范《山行》)
①中以鳥的鳴叫聲反襯東村環(huán)境的幽靜。動景為聲響,這是最常見的一種。②中,陸游晚年退居山陰,此地環(huán)境清幽。湖水漲滿,有時能看到鷺鳥悠然飛下;青草深處,到處回蕩著蛙鳴。這兩句的動景除了蛙鳴外,還有鷺鳥時而飛下的動作,它們共同襯托出初夏時節(jié)居處環(huán)境的寧靜清幽,意境和諧。③中“綠”字本是形容詞,在這里帶了賓語“蘼蕪”,化靜為動,意為“使……變綠”,似乎將蘼蕪由黃變綠的過程真切地呈現(xiàn)在了眼前,具有了動感,同時使無形的春風變得有形,是它的魔力給蘼蕪涂上了綠色。
根據(jù)動靜結合的方式和藝術效果,我們把這種手法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以動襯靜,襯托出環(huán)境的靜、寂、幽、深。動景是陪襯,靜景是重點,是基調(diào)。如孫覿的《吳門道中》(其二):
一點炊煙竹里村,人家深閉雨中門。
數(shù)聲好鳥不知處,千丈藤羅古木昏。
這首詩著力呈現(xiàn)鄉(xiāng)村恬靜寧謐的風光。黃昏細雨,宅門深閉,古木藤蘿,翠綠幽深,村落掩映,炊煙裊裊,一派靜謐的鄉(xiāng)村煙雨圖。靜,是基調(diào),是詩人要著力表現(xiàn)的,而不知從何處傳來的鳥鳴更加襯托出這一基調(diào)。
2012年福建省語文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李綱的詞《望江南》:“江上雪,獨立釣魚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針對此詩,命題者設計的一道試題是:“‘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其參考答案給出了三個要點,其一是:“‘冰散響描寫清細的聲音,襯托出環(huán)境的寂靜、釣翁的寧靜。”可見,命題者把以動襯靜作為一個要點加以考察。
二是動靜相襯,相映成趣。動景和靜景皆為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沒有側重。如張養(yǎng)浩的《【雙調(diào)】水仙子·詠江南》: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瓷锄t舞再三,卷香風十里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飐。愛殺江南!
這支曲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繁華富庶、明麗淡遠的江南秋景圖。前三句為靜景,煙波浩渺,荷花叢生,兩岸人家雕梁畫棟,鱗次櫛比,自然之美陪襯人間之繁華;緊接著四句為動景,沙鷗飛舞,珠簾漫卷,畫船漸近,酒旗搖曳,真是“萬類霜天競自由”。只有靜景,顯得單調(diào),只有動景,顯得浮躁,二者相互映襯,相映成趣,江南秋景才如此令人心馳神往。
2012年北京語文高考試題中的詩歌鑒賞題選的是明代金鑾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眹@這首詩,命題者設計了兩道選擇題和一道主觀表達題。其中第一道選擇題的第三項是:“三四句寫柳堤晴日靜景,五六句寫雨天動景,以靜寫動,借靜襯動?!憋@然,這個選項意在考察學生對動靜結合手法的理解和運用。這首詩的描寫對象是柳堤,詩人著重呈現(xiàn)它茂密繁盛的的特點。如果從動靜結合的角度去理解,那么,三四兩句是靜景,重點在于突出柳堤之長之茂密繁盛,五六兩句飛燕落花,香雨暖風是動景,重點在于突出柳堤之盎然生機,動景靜景相互襯托,共同構成柳堤的美景,不是簡單的以動襯靜,因為其重點不是突出柳堤的靜。可見,這個選項是不妥當?shù)摹?/p>
三是化靜為動,以動寫靜,增強動感,化無形為有形。如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diào),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首詞主要寫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懶思歸之心情。上片寫羈旅漂泊之苦,下片寫思想心切和流光飛逝。后三句便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凹t”“綠”二字本為形容詞,這里帶了賓語“櫻桃”“芭蕉”,這樣一來,把不容易覺察到的顏色變化變?yōu)榭梢宰矫某錆M動感的過程,而這似乎可見的顏色變化過程也伴隨著時間飛逝的過程,同時寄寓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012年遼寧省語文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張耒的《初見嵩山》:“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日暮北風吹雨去,數(shù)峰清瘦出云來?!贬槍Υ嗽娫O計的一道試題是:“‘數(shù)峰清瘦出云來一句妙在何處?”其參考答案為:“高峻山峰在一片積云之中突現(xiàn),基于這種觀感,作者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語新奇;一個‘出字,作者運用了以動寫靜的手法,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tài)相結合的畫面?!憋@然,化靜為動成了這道題的考察重點。
事實上,事物之間的類別界限本來就是模糊的。況且,詩歌鑒賞這種審美活動主要基于主觀判斷,感情成分多一些,這就造成類別界限很難完全劃分清楚。比如本文提到的動靜結合的類別,前兩者有時候就很難區(qū)分,因為某一首詩或某些句子確實兼具二者的特點和藝術效果。如王維的《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這是一首寫于歸隱之后的山水詩。詩的每一句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其中,第三聯(lián)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潺潺溪水從亂石中穿過,發(fā)出細碎的喧嘩聲,這句是動景;澄碧的溪水與兩岸郁郁蔥蔥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幽靜和諧,這句是靜景。二者都是青溪附近山水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動一靜,相映成趣,同時,也是以動襯靜,小溪的歡唱更加襯托出了環(huán)境的清幽。
可見,鑒賞詩歌時,必須實事求是,結合具體作品做切合實際的分析,膠柱鼓瑟是不行的。如此說來,為動靜結合區(qū)分類別還有什么意義呢?當我們有這個疑問的時候,說明我們?nèi)栽谟米匀豢茖W思維來審視文學藝術,希望能有百用百靈的公式、定理或者其它一刀切式的標準來衡量文學藝術,其實,這是違背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和鑒賞規(guī)律的,文學藝術有其自身特點,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學模式。我們對動靜結合的特點加以細究,既加深了對這一手法的理解,增強了答題的針對性,也有利于深入理解詩歌作品。
在教學實踐中,動靜結合的手法經(jīng)常出現(xiàn)被過度使用的情況。因為找到動靜和靜景似乎很容易,學生經(jīng)常不加辨別,輕易就認定某處使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事實上,盡管能找出動景和靜景,但不一定就能構成動靜結合的手法。如蘇軾的《望湖樓晚景》: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
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熙寧五年(1072)蘇軾被派遣擔任杭州州試的監(jiān)試。試院余暇,得以到鳳凰山上的望海樓閑坐,寫下這首詩。當學生面對這首詩時,一下子就認定它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認為一四兩句是動景,第三句是靜景。如果不考慮整首詩的情境,孤立地看這幾句詩,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可是當我們把這些詩句放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看的時候,這首詩與那些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的詩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橫風吹雨,來勢兇猛,霎時,雨收云散,海闊天青,電光如蛇,間或穿梭。此詩為我們呈現(xiàn)了傍晚時望湖樓所見的壯美之景,并于變幻莫測的自然景觀中寄寓了人世滄桑的感慨。而我們所接觸到的運用動靜結合的詩通常呈現(xiàn)的是賞心悅目的優(yōu)美,以及恬靜、幽深、寧謐的境界。
最后,簡單說說答題注意事項。首先,我們必須整體把握詩歌作品,摸清其主題和風格。如果確認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在表述時應該將動景和靜景的內(nèi)容寫出來,最后分析藝術效果。藝術效果必須結合具體內(nèi)容回答,前文提到的“襯托出環(huán)境的靜、寂、幽、深”“相映成趣”“增強動感,化無形為有形”等說法只是一般模式,我們必須結合具體詩句加以闡釋,像那道遼寧考題所給的答案“賦予山峰動感,使山峰與云層形成了尖聳與廣闊、躍動與靜態(tài)相結合的畫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附2013高考語文遼寧卷的詩歌鑒賞試題中的第8題,有助于區(qū)分動靜結合和視聽結合。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竹 軒 詩 興
張 镃
柴門風卷卻吹開,狹徑初成竹旋栽。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
暑天倦臥星穿過,冬晝閑吟雪壓摧。
預想此時應更好,莫移墻下一株梅。
【注】〔篆煙〕盤香的煙縷。
8.本詩第二聯(lián)描寫精妙,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全聯(lián)視聽結合,生動地描寫了詩人的所見所聞,表現(xiàn)了竹軒環(huán)境的清幽和詩人生活的閑適;“梢影細從茶碗入”準確地描繪了茶具間光影的變化;“葉聲輕逐篆煙來”運用比擬(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葉聲與煙縷升起相伴的動態(tài)美。(本題給5分。答出視聽結合并加以分析,給2分;若答出襯托或動靜結合并加以分析,可給1分。答出光影變化,給1分;答出比擬手法并加以分析,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