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儒學在大理白族地區的傳播

2016-05-30 10:48:04林慶
孔學堂 2016年1期
關鍵詞:文化

摘要:儒學在大理地區的傳播源遠流長。雖然最早傳入的時間定為西漢之說學術界尚有爭議,但作者認為,到了南詔、大理國時期,儒學已經深入到大理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的政治、教育、民族宗教等各個領域。隨著元代科舉制在大理地區的實行,至明清時,儒學思想更加深入民心,尤其深刻影響了白族知識分子的哲學思想,涌現了一大批少數民族精英。

關鍵詞:儒學白族傳播

作者林慶,云南民族大學科技處教授(云南昆明650031)。

一、漢晉時期:儒學初傳,“學則開于漢”

儒學在大理地區的傳播源遠流長。有學者推斷,儒學思想傳到云南大理是司馬遷南行講學時傳過來的,理由是明萬歷《云南通志》卷二大理府王案山條載有“司馬遷到此觀西洱河”。民國《大理縣志》卷三《建設部》云:

漢元封元年,中郎將司馬遷奉使南略邛筰、昆明,立講臺于葉榆。《滇云歷年傳》:“滇云講學之始,或日司馬遷以武事西征,略涉滇境,何暇學問、談經?且司馬遷亦不系道學之人。舊《志》雖有司馬講臺,恐屬附會。故今《志》刪之耳。竊以為不然,司馬氏未仕時,亦曾講業齊魯,觀孔子之遺風。今得位行政,懷遠宣化,尤當施教于殊方,以被文德于無外。況昆明乃今麗江舊通安州地,自邛筰至昆明,必經葉榆,又先已有受經學賦如張、盛二子之產于是鄉,此可一變至道之邦也。則其講學之遺基,有令人低徊留之而不能去者,尚何疑其虛誕而削其跡乎?”

倪蛻《滇云歷年傳》卷二載有“司馬遷立講堂于葉榆(今大理、洱源、劍川,治所在今喜洲),為滇云講學之始”,由此認為司馬遷的足跡到過昆明、大理等地。但更多的學者則認為,儒家思想傳到大理是由于漢武帝為了統治西南邊陲少數民族而在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不斷滲透的結果,也是大理與北方漢民族在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而形成的文化相融現象。理由是漢武帝時,著名的辭賦大家司馬相如通西南夷,葉榆人盛覽、張叔到四川若水(今四川西昌附近)學習漢學,“歸教鄉里”。另據天啟《滇志》載:“大理府儒學,在府治南,漢章帝元和二年建。”《滇略》卷五《績略》稱:“相如至若水,葉(榆)人張叔、盛覽等皆往受學,文獻于是乎始。”該書卷六《獻略》云:“同時有張叔者,天姿穎出,過目成誦。俗不知書,叔每疾之,思變其俗。元狩間,聞相如至若水造梁,距葉榆二百余里。叔負笈往,從之受經,歸以教鄉人。”馮蘇《滇考》卷下《滇南科目》稱:“夫滇與閩、粵,皆開自漢武帝。其時盛覽、張叔己從司馬長卿學賦、受經。”乾隆《云南通志》卷七《學校》云:“滇南建學,肇自漢時。張、盛受業長卿,尹、許執經中土,滇之文風由此漸啟。”該書卷二十一《人物》稱:“覽與張叔開迤西文章之始。”天啟《滇志》卷十四《人物志之一》、乾隆《云南通志》卷二十一之《人物》及《大清一統志》卷三百七十八《大理府》亦持此說。著名詩人趙藩在《仿元遺山論詩絕句論滇詩六十首》其一中,也不無自豪地寫道:“古詩之流厥有賦,賦家之心靡不賅。西漢辭章溯初祖,長通親受馬卿來。”明代著名白族學者李元陽也在《大理府重修儒學置學田記》中寫道:“學則開于漢,衍于蜀漢,閉于宋,復于元,盛于國朝(明)。”但是,據晉人常璩《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載,東漢章帝時蜀郡人王阜任益州太守才在滇池一帶“始興文學,漸遷其俗”。

總的說來,由于民族、歷史、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在司馬相如生活的時代,葉榆等地屬于“巴蜀西南外蠻夷”,該地區文教事業的發展是比較緩慢的,漢文化程度較低,很難產生出像張叔、盛覽這樣的才學之士,因此盛覽、張叔從司馬相如受學說并不一定屬實。不過,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大理人對中原文化的傾慕和對儒家學說的高度認同,這既是大理人對西南地區早期士人在傳播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漢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的深刻體認,更是對司馬相如的文才及其開發西南夷歷史功 績的充分肯定。隨著時間推移,大理乃至云南地區的漢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盛覽、張叔從司馬相如受學 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真實,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元明兩代,大理乃至云南地區與中央政府的 關系空前緊密,文教事業日趨發達,漢化速度亦明顯加快。我們認為,如果說大理地區“學開于漢”似 乎還嫌依據不足的話,那么從現存的文獻看,早在8世紀初南詔境內就已經出現“崇儒”“立孔子廟” 的舉措,則是儒學傳入大理的不爭史實。康熙《云南府志》卷二十一《藝文六》所錄劉讓《重修呈貢縣 文廟記》云:“漢唐以來,學校罕聞。”范承勛《改建云南省城府縣學宮碑記》云:“云南有學,始于漢章帝元和二年,其說存,其地未可深考。自漢以下,歷時興替,亦未有定所,迨元而建置始可考焉。至于有明,人文之盛競于中土,咸日學校為之也。”應該說,這一說法比較符合云南文教發展實情。

二、唐宋(南詔、大理國)時期:儒學興盛,“藹有華風”,以儒治國,以佛治心

儒家思想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很盛行,并對后來大理地區的民族部落尤其是烏蠻和白蠻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南詔(649-902)初期,王室崇奉儒學,盛羅皮于玄宗先天元年(712)已“立孔子廟于國中”。另據史料載,李世民于貞觀四年(630)詔令“各州、縣皆立孔子廟”,今巍山文廟正建于其時。當時,蒙舍詔正積極主動依附唐王朝以求生存和發展,并得到了唐朝的封贈,唐朝詔令建文廟,盛邏皮自然遵從。可見南詔時期漢文化影響之深,儒學傳播之廣早在南詔統一洱海區域之前便己奠定基礎。當時白蠻大姓已“有文字,頗解陰陽歷數”,而白蠻是南詔的主體民族,南詔文化實質上是白蠻文化,南詔的知識階層主要出自白蠻大姓。根據梁建方《西洱河風土記》描述,在貞觀年間,以楊、趙、李、董為代表的白蠻大姓漢文化水平己不低。《焚古通記淺述》稱貞觀二十年(646)細奴羅已“勸民間讀儒書,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事”。南詔漢文化之高,由立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的《南詔德化碑》碑文可見一斑。碑文中有“修文習武,官設百司,列尊敘卑,位分九等……通三才而體制,用六府以經邦”之詞句,體現了濃厚的儒家思想觀念。該碑還記載,盛羅皮的孫子南詔王閣羅鳳“不讀非圣之書,嘗學賢人之術”。他在進攻宿州時俘獲西川西滬令鄭回,因“重其悖儒”,遂讓他“俾教子弟”,此舉使異牟尋以后的王室儒學文化提高,是一種前無古人的善待俘獲讀書人的善舉,表明南詔王室對儒學和儒生的重視。

貞元十年(794)蒼山會盟之后,南詔與唐王朝重歸于好,從異牟尋時代(780-809)起,每年都要派遣大批大姓子弟到成都、長安學習儒學經典和漢文化,有的學習漢文經籍前后達五十多年,由此培養出許多精通儒學和漢文化的人才。史載:“國王更以重金,聘中原、江南、西川學識淵深、賢名遠播者入滇講學,并建太學監于葉榆城,為皇室子弟學所……蒙段兩朝之治學與唐宋無異,皆以四書五經為仕者必知之書。”《報南詔坦卓假道書》說:“賜孔子之《詩》《書》,頒周分之《禮》《樂》,數年之后,藹有華風。”異牟尋在給唐使韋皋的信中特別強調南詔境內“人知禮樂,本唐風化,”不能不說是南詔推行儒學的結果。當時白蠻大姓的趙叔達、楊奇鯤等人的詩作被廣為傳誦。

兩宋大理國時期(937-1253),中原儒學文化對大理地區乃至云南的傳輸有所衰減,但影響進一步加深,大理地區進一步如饑似渴地吮吸中原文化,儒學和漢文化與大理地區民族文化的涵化、整合日益加強。這一時期大理國政權與兩宋王朝的關系有這樣的特點,即官方間政治文化的交流大為減少,而民間經濟、貿易關系不斷增加。大理國曾主動熱切地希望發展與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關系,然而宋王朝因為政治、軍事上積貧積弱,自感無力經營邊疆,因而以自身安全為由,劃大渡河為界,奉行“閉關鎖國”,拒大理國拋出的橄欖枝于千里之外,人為地隔絕與大理國的關系,多次阻絕友好通使,此即《大觀樓長聯》所說的“宋揮玉斧”。此局面的出現,使得大理與中原內地的文化交往、傳輸衰減,從而難以及時得到和吸收中原文化的最新發展成果。但交往的減少并不表明交往的中斷,也不表明儒學在大理地區傳播和影響的弱化。

有史料表明,大理國存在的300余年間,大理各族人民與中原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系繼續進行。此外,兩宋王朝因頻繁同北方的西夏、遼和金政權開戰,因“關陜盡失,無法交易”,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轉移到西南。宋王朝急需戰馬而難得,為了得到大理國的戰馬,曾經通過廣西大量購買大理馬。大理國商人也利用賣馬之機,到廣西采購中原文化用品和典籍,以補充通過官方渠道傳入中原文化的不足。茶馬互市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對促進文化融合、民族團結,對推動大理國地方政權與中原政權的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宋代統治者意識到只有壟斷西北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茶利,以其所需茶葉換其所有的戰馬,以達到互通有無,方能保證宋朝所需的馬源,又能達到控制諸蕃的目的,于是“茶馬互市”制度應運而生。因此,歷史上茶馬互市對大理國政權及今天白族民風民俗形成的影響值得深入關注、探究,而宋人周去非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他在《嶺外代答》中有“蠻馬之來,他貨亦至”的記載就是最好的說明。

在長期互市、交往中,儒學不斷傳入大理白族地區,內地和邊疆白族等少數民族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親和感,儒學與少數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文化并行不悖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兼容

并尊、相互融合、交融的新文化格局,出現了不同民族的節日被共同歡慶,不同的民族飲食被相互吸 納,不同的民族習俗、宗教被彼此尊重、交流、互動并各自保留固有特點的文化和諧局面,而文化的和 諧又促進了血緣的親和,形成了各族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互相離不開的親密關系,進而促成少數 民族地方政權歸服中央、心向統一的民族大團結格局。受這種環境的熏陶,大理地區的白蠻最早改變 重農輕商的觀念,養成經商和重視文化的習慣,白族商人的精明能干和漢文化水平之高,由此遠近聞 名。儒家思想使大理國在316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安定的日子,給生活在這塊肥沃土地的少數民族創造了永久和平與安寧,使古代大理地區長期保持著繁盛和國泰民安的生活景象。

三、元代時期:科舉初開,“巍巍然有知經者”

對大理白族地區來說,儒學是一種不同于白族傳統的外來的文化或哲學思想,要想為白族接受、傳播、吸納與融匯,儒學就必須與白族地區的社會現實需要相符,否則就會因水土不服而被拋棄。自從南詔、大理國時期以來,大理白族地區一直深受儒學和漢文化的影響,崇尚儒學之風日深。但在元代之前,整個大理乃至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文化仍帶有很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受教育權被王室、清平官等貴族、官員壟斷,教育只培養王室、官員世襲子弟,普通土民是沒有受教育權利的,但這不代表儒學思想與當時的普通民眾隔絕。據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蠻》載,宋孝宗乾道癸巳冬(1173)李觀音得與董六斤黑、張般若師等二十三人赴橫山議市馬,作有《與邕人書》。其辭有云:“古人云:‘察實者不留聲,觀行者不識詞。知己之人,幸逢相謁;言音未同,情慮相契。吾聞夫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今兩國之人不期而會者,豈不習夫子之言哉!續繼短章,伏乞斧伐。”其短章有“言音未會意相合,遠隔江山萬里多”之語,這些記載表明,當時儒學已為普通大理國人所熟悉和掌握,孔子的言語己成為他們日常為人處世的口頭禪。這些賣馬人言談見識如此,可見當時大理儒學傳播之_斑。

元代在云南地區大力提倡儒學。賽典赤設立云南行省儒學提舉司,廣建學校,從此學校教育和文廟聯在一起,逐步廢除佛寺教育,佛學與儒學分離,中原正規的學校教育體系悄然興起,儒學在云南的傳播出現了漢唐以來新的高潮,所謂“北人鱗集、爨焚循禮,漸有承平之風,是以達官君子,紹述成軌,乘駔內地,請給經籍,雖窮邊蠻僚之鄉,咸建庠序矣……設立學校,以弘既富而教之義。如爨焚(白)之類,巍巍然有知經者矣。”1276年,云南行中書省建立。忽必烈派回回人賽典赤·瞻思丁為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來滇主政,并決定先在中慶(今昆明)、大理二路開設學校,修建大理孔廟,今大理留存的《加封孔子圣詔碑》《大理路廟學碑》《大理文廟圣旨碑》等幾通碑碣記載了當年儒學的興盛局面。

元代大理儒學的設置,在客觀上逾越了統治階級狹隘的心理,大大提高了白族地區的漢文化水平,當時已有較多的白族文人、學士運用嫻熟的漢文創作詩文、著作并通過了科舉考試。據《新纂云南通志》統計,元代所設云南儒學教育機構僅分布在中慶路(今昆明)、大理等靠內地區;通觀整個元代,云南士子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者僅6人,大理地區僅趙州蘇隆1人。新近發現的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理府衛州縣歷科進士題名記》碑云“元時亦有進士王楫、李進仁輩”,但因其事跡迄不見載錄,故不知其詳。元時出名的大理地區的學者除以上3人以參加科舉考試而知名外,還有“文章政事名于南詔”的王惠、王升父子和楊淵海(白族),他們熟讀儒家經典,“正三綱,明五倫,教跪拜”,均是名垂千古的佼佼者,可見“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在元時早已深入人心”。元代時期,通過大理儒學的設置和文人學士的科舉選拔,客觀上逾越了兩宋時中原王朝統治階級劃河而治的狹隘心理,大大提高了大理白族地區的漢文化水平。

四、明清時期:精英輩出,“文教事興,科第繼起,藹乎成弦誦之風”

至明代統治者為風化邊夷大行儒學教化,大理地區出現了許多一應俱全的文廟,文廟附近設書院。當時最大的有大理、蒙化、鶴慶三府的文廟,其他各縣均有相應的廟學,全省最著名的西云書院就是儒學流傳的結晶。隨著書院設置和科舉選拔制度的推行,儒學在大理地區得以廣泛、深入地傳播,為大理地區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使儒學在明清之際的大理地區成為洋洋大觀。明王朝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區的教化政策主要表現在:建立地方儒學,優先照顧少數民族子弟入國子監,為少數民族子弟參加科考開方便之門,對云南邊疆少數民族的生員額數予以照顧,最終使得儒學教育的范圍在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得以擴張,與此同時,科考人數也快速增長,這是歷代所沒有的。以傳播儒學為宗旨的各類書院、學校的興起,始終未脫離“學而優則仕”的目的,由此大理科舉之風大盛,尤以白族地區最為突出。正德《云南志》卷三“大理府風俗”日:“郡中漢、焚人少工商而多士類,悅其經史,隆重師友,開科之年舉子恒盛他郡。”此后,白族地區修習儒學之風日盛一日,讀書、求仕以光宗耀祖成為當時白族民眾的普遍向往與追求,也深刻影響了少數民族精英的哲學思想。

如果說元朝開始統一大理,那么明朝則全面征服和控制大理、以儒學教化大理,并極力推行漢文化,儒學隨之長驅直入,在客觀上使大理地區白族本土文化起了質的變化,實現了大理地區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可以說,明代是大理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明朝對云南的管理實行了變革,推行改土歸流,廢除了以前原有的由本民族進行統治的政策(土司制度),按中央統一邊疆地區規劃進行流官管理,減少了叛亂因素,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統治,有利于白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此時洱海地區出現了漢文化水平較高的白族精英群。明代大理崇儒之風更盛,表現有三,一是“宋明理學”興旺,二為大量孔廟的修建,三為科舉考試中進士人數大大增加。

明代理學在大理的盛行曾令當時的學界矚目,白族人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群星璀璨的局面。生于明初的大理下陽溪白族文人楊黼,雖然自詡“不理性命”,但專心注疏《孝經》,“讀五經皆百遍”,“行仁義禮”,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新儒,他還創作了白語詩體《詞寄山花》,“山花體”從此成為白語詩的通名。稍后的李元陽終身潛心于性命之學,寫出哲學著作《心性圖說》,李根源贊其為“理學巨儒”。李元陽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大師王畿、羅欽順、羅洪先都有過很深的交往。巍山明代文人朱光霽則是明代理學泰斗王陽明的真傳弟子。他在貴州王氏門下學成歸滇時,王陽明特地寫了《贈朱克明南歸序》相送。明朝末年被當局授予“當代賢儒”的鄧川州艾自新、艾自修兄弟,其理學名著《二艾遺書》是大理地區新儒學不可多得的遺產。總體而言,在元朝基礎上建立的明王朝對大理白族地區的統治,是大理白族政治文化發展和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時期,也是白族精英知識分子哲學思想凸顯并得到外界學者認可的時期。在明王朝開始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統治政策并以儒學教化天下這一大背景下,大理白族地區的白族精英與其他少數民族一樣加快了融入中原儒家文化的過程,表現在他們的哲學思想及為人處世的倫理觀念日益儒學化,于是出現了剛正不阿、堅決捍衛儒家傳統的李元陽“議大禮”而被貶事件。

然而同時,這些白族精英在強烈的長期的民族感情驅使下,本身固有的白族傳統思想、文化基因并未因文化、經濟、政治的融合過程而喪失,恰恰相反,其民族獨特色頑強地表現出來,尤其到了明代中期,洱海地區出現—了一大批漢文化水平較高的白族文學家群體,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大理古代文化推向了高峰,此舉被人們譽為“文化盛世”,而李元陽、楊士云、吳懋、楊達之、梁佐、董難等白族精英正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是名動一時的知名人士。在楊慎帶動下當時出現了第一個少數民族文學流派“楊門七子”(大理人楊士云、李元陽、吳懋,保山人張含,開遠人王廷表,晉寧人唐锜,昆明人胡廷祿),他們的文學與學術活動曾盛極一時,其詩文創作與學術成就是明代云南和大理地區文化繁榮與興盛的見證,正所謂“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時盛事”。他們的著作、文章留傳至今,眾口皆碑,這與明代大理儒學的興盛不無關系,他們的表現就是“宋明理學”的興旺。這時的白族士人作為云南大理地區文化自覺者的代表,其政治心態經歷了從明初的甘貧守節、不仕新朝(如名士楊黼、楊士云)到明中的心系黎民、積極進取(如楊南金、趙弼、張云鵬等),再到明后期的辭官歸里、逃禪念佛(如李元陽、趙汝濂、朱颯等)的嬗變。

這些白族精英對儒學的推崇深刻影響了大理地區的教育發展。明代大理白族地區孔廟大量興建、書院辦學興盛、文人輩出,在李元陽等大儒的帶動下,白族民間讀書習經風氣逐漸形成,儒家文化對大理白族的影響持續深入。當時最大的孔廟有大理、蒙化、鶴慶三府的孔廟,其他各縣均有相適應的廟學、書院。明洪武年間創建于大理城外西南的蒼麓書院是現今有史可考的大理最早的書院,中進士前的李元陽就讀于此,后楊慎來滇也常講學于此。明代大理書院己發展到23所,清代時又有所發展,出現了彌渡中和書院、香山書院等,出現了全省最著名的大理西云書院,這些都是儒學在大理地區流傳和興盛的標志,一些文化名流常年講學于此。史載一代名師、彌渡碩儒谷際岐主講于昆明五華書院,“滇中名流大半出其門下”,深受時人敬仰;編著《滇系》的師范,參與編修《云南通志》的李彪主講于大理西云書院、彌渡中和書院,并創建香山書院。他們都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濃濃的墨跡。明清兩朝大理地區科甲鼎盛、文人輩出,甚至出現了以張士銓為代表的科舉家族(張士銓是清同治元年壬戌科進士,張氏一族,出了1位舉人4位進士),大理市博物館所珍藏的“科舉題名記碑”就真實記錄了明清兩朝時大理地區科舉考試的情況。據統計,明清兩朝全國共舉行進士考試201科,云南僅有數次未參加考試。兩代的會試和殿試,全國共取文進士51624人,云南籍(包括在云南的外省籍人士的后代)舉子共有950X(明代257人,清代693人)中文進士。經細致統計、整理、劃分,大體上可以認定這950個進士中大理府(今大理市由明清時期的太和縣、趙州合并而成)中進士人數為153人,明代49人,清代104人。儒學在大理白族地區的傳播,培育了楊南金、楊士云、李元陽、鄒堯臣、趙汝濂、高封等一大批白族著名學者,對這些白族精英的文獻記載資料,是研究明清時期大理白族地區文化教育狀況及地方士人、科舉考試的重要史料。

明清時期的統治者有意識地通過科舉考試在白族地區陸續選拔接受過儒家文化教育的白族文人,他們當中不乏聞名全滇的出類拔萃的精英。同時,這一時期,儒學對大理地區白族倫理觀念和價值判斷標準的影響更為深入。隨著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藝術、哲學、村社生活、民族意識等的融合,一種具有農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和水系為紐帶的開放而多元的民間宗教文化本主崇拜正式形成,進而逐漸成為白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本主崇拜中的這些內容與形式顯然已區別于原始宗教,被打上了深深的儒學痕跡,表明儒學和本主崇拜實現了結合,從而深刻影響了大理地區的民風民俗。

總之,元明清時期,特別是明、清兩朝,是大理地區民族文學、哲學發展的極盛時期,文人大批出現,有的甚至聞名全國,如段福、段光、楊黼、楊南金、李元陽、楊士云、何邦漸、陳佐才、王崧、師范、張端亮、趙藩、趙式銘等都聞名遐邇。大理白族地區這種宿儒群星璀璨的現象在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實屬罕見。如史學家和經學巨擘洱源白族文人王崧在乾嘉時代較有名氣,作為少數民族的他被列為清人經學大師之一,這在全國來講都是很少見的。又如趙藩,他在成都武侯祠撰寫的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曾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評價。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欧美|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久久|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日韩av手机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欧美色伊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v天堂中文在线|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国内精品91|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亚洲最大综合网|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精品国产自|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www.亚洲色图.com|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久青草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91成人精品视频|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欧美精品v|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91在线播放国产|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男女精品视频| 久久免费视频6| 欧美福利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欧美色综合网站|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97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