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萬紅 王秀琳
摘 要: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廉潔觀狀況將會對我國反腐倡廉建設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大學生廉潔教育是我國反腐倡廉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廉潔觀,并實現從科學理念到實際行動的轉化。這需要從廉潔觀的基本要素入手,著力解決大學生在認知、信念、態度、動機和行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只有牢固樹立科學的廉潔觀,才能堅定他們對我國反腐倡廉建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幫助他們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才能使他們成為我國反腐倡廉建設的響應者、參與者、推動者和踐行者,真正成為建設廉潔政治的中流砥柱。
關鍵詞:大學生;廉潔觀;培養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6)01-0068-05
在高校開展廉潔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廉潔觀,這是我們黨在對反腐倡廉教育規律認識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做出的重要戰略決策。2005年1月,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共青團組織要把廉潔教育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007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在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的意見》,要求在全國大中小學全面開展廉潔教育,明確了大學階段廉潔教育的目標和任務。2008年9月,中共中央紀委、教育部、監察部發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反腐倡廉建設的意見》,要求高校“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充分發揮專業教師隊伍的主導作用、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引領作用和學生骨干隊伍的示范作用”,加強大學生廉潔教育。黨的十八大提出,“將廉潔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使廉潔價值理念深入人心”的戰略要求。在大學生中開展廉潔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廉潔觀,這既是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緊迫任務。
關于廉潔觀及其培養,理論界有著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權力運行方式要堅持公開、透明,權力的正常運行要有成效,這都是現代廉潔觀的基本內容。[1]有的認為,廉潔觀是一種價值觀念,一種價值取向。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它必然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清白公正、節儉簡約、樸實無華、求真務實的生活看法和生活態度。[2]有的認為它是人們對廉潔從業、清廉為人、廉潔從政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看法。[3]有的認為大學生廉潔教育的實質是特定的就職前“從業腐敗風險教育”,主要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避免腐敗風險、提高自律意識、抵御不良誘惑。[4]有學者認為,認知、態度和行為是大學生廉潔觀的核心內容。其中,認知是廉潔觀的基礎,態度是廉潔觀的核心,行為是廉潔觀的外化。[5]這些觀點為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大學生廉潔觀提供了有益的幫助。本文認為,廉潔觀就是社會成員對什么是廉潔以及如何保持廉潔,什么是腐敗以及如何防治腐敗的基本觀點。從結構來看,它包括認知、態度、信心、動機和行為等基本要素。因此,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就需要我們堅持問題導向,通過相關知識的教育,著力解決大學生在認知、態度、信心、動機和行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廉潔觀。
一、建立科學的廉潔認知
廉潔觀中的認知是社會成員對如何防治腐敗、實現廉潔的基本看法,核心是對腐敗發生、發展和消亡的條件及其過程的科學認識。它是廉潔觀的基礎。對腐敗的認知狀況直接影響到廉潔觀中的態度、信心、動機和行為等其他要素。建立正確的認知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廉潔觀的起點。自進入階級社會以來,腐敗現象始終伴隨著人類政治生活的全過程,反對腐敗始終是各國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各個時代的社會精英都在努力探究腐敗發生的根源及防治策略,并形成了諸多觀點。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科學地揭示了腐敗發生的根源,揭示了消除腐敗的基本條件和實現廉潔政治的根本途徑。馬克思主義認為,腐敗現象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私有制和國家的伴生物。在私有制條件下,公共權力最容易“激起人們的最卑劣的沖動和情欲,并且以損害人們的其他一切秉賦為代價”[6]來達到目的。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里,腐敗是不可避免的。消滅私有制是防治腐敗的重要條件。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人民政權,同樣存在腐敗的風險。這表明,腐敗是一種歷史現象,是公共權力的伴生物,是人類政治之癌。反對腐敗是人類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題,是一項正義的事業,它順應歷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必將取得勝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無產階級政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腐敗現象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存在,反腐倡廉建設是一項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消滅腐敗,更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我們黨有信心、有能力領導人民打贏反腐倡廉建設這場持久戰。馬克思主義廉政思想是大學生正確認識腐敗現象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大學生廉潔觀的核心和靈魂。在依法治國、依規治黨的條件下,幫助大學生建立科學的廉潔認知,就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紀觀念,既要做到道德自律,也要遵守法紀他律,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讓道德和法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堅持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樹立堅定的廉潔信念
社會心理學認為,“在人的整個心理因素中信心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從一般的意義來講,信心就是相信,即相信某種事情必定怎么樣,一定會怎么樣”。它是影響人的行為的最關鍵因素。廉潔觀中的信念是指社會成員在看待防治腐敗、實現廉潔前景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信念是影響人們廉潔觀的又一重要因素。 “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7]137。信念缺失、信仰迷茫必然會導致精神迷失。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廉潔信念就是要幫助他們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這種信念應來自我們黨對反腐倡廉建設形勢客觀、理性的判斷,“成效明顯和問題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并存,群眾對反腐敗期望值不斷上升和腐敗現象短期內難以根治并存”[8],反腐敗斗爭還沒有取得壓倒性勝利,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這種信念應來自我們黨反腐倡廉建設道路的成功開辟,這就是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它是引導我國反腐倡廉建設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這種信念應來自我國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日臻完善,這就是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和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源頭上防治腐敗。這種信念應來自我們黨的高度自信和堅強有力。打鐵還需自身硬,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這是我們黨堅定的政治立場;保持對腐敗的高壓態勢,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這是我們黨鮮明的政治態度;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這是我們黨清晰的努力目標;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是實現反腐倡廉建設目標最有力的保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這是增強大學生對我國反腐倡廉建設前景自信心的關鍵。
三、養成正確的廉潔態度
社會心理學認為,“態度是指人依據自己的經驗或觀點、對特定的事物在內心進行意義估量或憑直覺做出如何對待的一種心理傾向,是一種尚未表現于外的內心歷程或潛在的心理狀態”[9]。廉潔觀中的態度說到底就是社會成員在一定價值判斷基礎上形成的帶有一定明確指向的持久性的心理傾向。它是廉潔觀中的重要因素。國家廉政建設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公眾能否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反腐倡廉建設。在廉潔社會中,人們公認的對待腐敗的正確態度就是“零容忍”。這也是大學生廉潔教育要實現的基本目標。通常情況下,人們對某一種事物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客觀形勢的認識和判斷。一段時間以來,“反腐敗亡黨,不反腐敗亡國”的論調甚囂塵上,那些被查處的腐敗官員級別之高、數量之多、領域之廣、情節之惡劣、危害之大,都對人們的腐敗認知產生了極大的沖擊。這種形勢對公眾的態度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從總體上看,社會公眾對反腐倡廉建設的態度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樂觀傾向。抱有這種傾向的公眾認為我們黨對待腐敗的立場鮮明,反腐倡廉建設成效明顯,正呈現出總體向好的趨勢,對我國反腐倡廉建設的前景充滿了信心。這部分公眾是對腐敗“零容忍”的中堅力量。二是中間傾向。這部分公眾反對腐敗的立場堅定,對國家反腐敗戰略與策略高度認同,但對反腐敗斗爭的信心明顯不足,對腐敗表現出明顯的彷徨和游移態度。三是悲觀傾向。抱有這種傾向的公眾對國家反腐敗戰略與策略缺乏深刻認識,看不到反腐倡廉建設的光明前景。這種態度使得他們對腐敗的容忍程度相對較高,有的還表現出羨慕腐敗的傾向,甚至在“不腐白不腐”思想的支配下,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到踐行腐敗的行列之中。這種態度為腐敗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近年來的一些問卷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對待腐敗問題,持悲觀傾向的比例很低,持中間傾向的相對較高,有學者稱其為“中間地帶”現象,反腐敗斗爭態度不夠堅決是這部分學生最主要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廉潔教育活動時,要將著力點放在持“中間傾向”的學生上,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反腐倡廉建設的基本形勢,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態度,既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消極悲觀,一定要堅持持久作戰的思想。
四、激發正面的廉潔動機
社會心理學認為,動機是發動和指定行為方向的因素,是引起、維持和促進行動的動力。廉潔觀中的動機是激勵社會成員在反腐倡廉建設中選擇某種行為的內部驅動力,是社會成員發動、維持和促進這種行為的一種心理狀態。它是廉潔觀中的又一重要因素。心理學家認為,社會成員的心理動機是其內在需要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成員的心理動機直接影響甚至能決定其行為。根據心理學的這一原理,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面的心理動機必須抓住兩個關鍵要素,就是將著力點放在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和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外部環境上。這是高校廉潔教育的兩個基本策略。滿足大學生內在需要的重點就是要滿足他們對廉潔知識和拒腐保廉技能的需要。從總體上說,當代大學生心理動機健康向上但尚未成熟定型。這種健康向上突出表現為反對貪污腐化、追求清正廉潔是他們共同的價值追求。這種心理狀態為我們開展廉潔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觀條件。大學生廉潔觀尚未成熟定型意味著仍然存在分化和變異的可能。明確前進方向、豐富廉潔知識、提升反腐技能是維持現有心理動機方向、強度和持續性,最終實現廉潔觀成熟定型的重要方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外部環境的重點是在正確判斷反腐倡廉建設形勢的基礎上,對認識我們黨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戰略與策略進行全面、準確地把握。這就要求我們在廉潔教育過程中要教育引導他們深刻認識腐敗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阻滯與破壞,正確理解“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的真正內涵,正確認識我們“黨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態度和重典治亂的決心,正確認識“堅持標本兼治,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這一反腐新思路在切實減少腐敗存量、遏制腐敗增量、重構政治生態進程中的重大意義,正確認識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于實現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持久功效,正確認識我們黨堅持法紀分開、紀嚴于法、紀在法前對于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作用。這兩大策略分工明確,各有側重,其中,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是正向激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外部環境是逆向激勵。通過雙向激勵,既可正本清源,又可固本培元,最終實現大學生心理動機的成熟定型。這一目標一旦實現,就會為他們參與反腐倡廉建設提供持久的行動維持力。
五、踐行積極的廉潔行為
廉潔觀中的行為是指社會成員在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在反腐倡廉建設過程中踐行的具體行動。它是廉潔價值觀內化為社會成員的基本觀念,繼而又外化為實際行動的結果,是廉潔觀的外顯部分。幫助大學生在反腐倡廉建設中采取正確的行為就是教育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反腐倡廉建設,成為反腐倡廉建設的中流砥柱。實踐表明,反腐倡廉建設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作為理論問題,需要人們去開展研究,深化對反腐倡廉建設基本規律的認識。作為一個實踐問題,需要人們將理論認識的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轉化為人們反腐倡廉建設的生動實踐。從產品屬性上看,清正廉潔是一種公共產品,這種產品一旦生產出,就無法實現排他性消費,成為一種公共福利。但這種產品生產一旦失敗,腐敗必然就會發生。對大多數人而言,在腐敗泛濫的社會里,沒有誰能置身事外,大家沒有受不受損的可能,只有受損程度之別。正所謂“傾巢之下,安有完卵”。一句話,反腐倡廉建設成功與否事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福利的損益。廉潔政治這種產品的特殊屬性決定反腐倡廉建設不僅是政黨和政府的事情,也是全體公眾的事情。因此,反腐倡廉建設是一種集體行動,只有全黨動員,全民參與,齊心協力,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人;進行節制,才能成為節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現,才能成為勇敢的人。”[10]在反腐敗斗爭中,當代大學生決不能成為旁觀者,也不能成為“搭便車”者,而是要以“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爭做反腐斗士,成為建設廉潔政治的響應者、參與者、推動者和踐行者。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認真學習廉潔知識,尤其是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畏浮云遮望眼,看清、看透腐敗的本質、發展趨勢及其嚴重危害。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以此指導自己的認識和實踐,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干老實事,襟懷坦白,公道正派”[7]144,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在實踐中積極宣傳廉潔價值觀,以廉潔自律、誠信做事的實際行動抵制腐敗,不斷提升拒腐保廉的能力。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廉潔觀狀況將會對我國反腐倡廉建設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在高校大學生中開展廉潔教育是“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心靈工程,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希望工程,是實現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基礎工程。因此,大學生廉潔教育必須緊緊抓住廉潔觀培養這個關鍵,通過馬克思主義廉政思想和廉政理論的普及與實踐,通過我們黨全面從嚴治黨戰略策略的宣傳教育,有效解決大學生思想認識中存在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廉潔觀,正確看待反腐倡廉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堅定他們對反腐倡廉建設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進而幫助他們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只有實現從觀念到文化的升華,他們才能以“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氣度和胸襟看待反腐倡廉建設,以更加積極和從容的態度參與到反腐倡廉建設中來,成為我國反腐倡廉建設的響應者、參與者、推動者和踐行者。
參考文獻:
[1] 張揚金.我國現代廉政觀的政治基礎與價值要求[J].嶺南學刊,2008(4):10-13.
[2] 李玉華,孟鴻.當代大學生廉潔觀的塑造與培養[J].社科縱橫,2009(9):133-135.
[3] 龐賀峰,胡浩.新時期大學生廉潔觀生成機制探析[J].科教文匯旬刊,2012(34):16-17.
[4] 張成福.風險社會與風險治理[J].教學與研究,2009(5):5-11.
[5] 王凌.當代大學生廉潔觀調查——基于1799份問卷的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32-139.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7.
[7] 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8]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向黨的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J].求是,2012(22):46-53.
[9] 章志光,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89.
[10] 亞里士多德.尼可馬科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26.
責任編校 陳 瑤
Abstract: Undergraduates are the future and hope of our nation. Their notion of integrity will be extremely important, influencing our nations efforts in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promoting integrity. Honesty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is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nti-corruption in China. The main task is to help them develop a scientific notion of integrity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cientific notions to actual behaviors. This requires starting with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ity, including cognition, faith,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Only when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integrity is firmly established can they reaffirm their every 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ies and system of our?combating against corruption and promoting of integrity, can they improve thei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achieve cultural strength, can they sincerely become responders, participants, promoters and practitioners of China's anti-corruption construction, and become pillars of construction of honest politics.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notions of integrity;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