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數學這門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而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需要通過立足對問題的探究來使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立足問題的呈現,在探究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 從而培養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進而逐步地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這樣,小學數學才能逐步走出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 才能讓新課改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生根開花.
一、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思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知識的呈現一般是教師通過問題引出的. 但是,小學生畢竟年齡比較小,思維發育不完善. 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注意度的把握. 例如,在剛接觸新教學的內容時,教師要利用簡單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接著,教師再慢慢增加問題的難度. 當所有的基礎內容教授完畢后,教師利用一些不是太難習題,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接著提出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探討. 因為學生在遇到難題時,通常會問問其他人. 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習慣. 那么教師可以直接讓學生小組討論,當學生發現小組內的人都沒有思路時,便會自己去思考. 如果學生思考出來了,那么自信心便有了極大的提升,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會增加很多.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這一內容后,為了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如何計算面積,就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學過了特殊三角形的面積計算,那么如何計算任意三角形面積呢?你們可以嘗試著將兩個全等的三角形拼接起來,觀察它們拼出的圖形底與高,與三角形的底與高有什么聯系. ”通過提出適宜難度的題目,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進行獨立思考.
二、開展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對于學習數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開展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可以促進學生獨立思考. 小學生不僅需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而且要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 這兩者并不沖突,其一是因為學生在進行合作交流時,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使交流變得有意義. 單純的聽別人的意見,學習效果并不大. 只有學生自己思考了,知道哪里不懂,在交流時,將疑惑提出來,才能將交流變得有意義. 其二,是因為在合作中,學生有著自己的分工,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只有學生自主思考,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才能. 例如:在學習“統計”這一內容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引導學生開展合作與交流. 首先,讓學生觀察畫面中一共有多少汽車. 教師可以加快速度播放,學生看到視頻后,興趣大增,但是視頻播放速度太快,根本看不清有多少車,那么教師便讓學生分小組進行統計. 具體的統計方法由小組內進行商定. 可以一個人統計一種顏色有多少車,或者按大小進行統計,等等. 這樣,學生們在小組合作中,同樣進行獨立思考,不僅學習了知識,而且增強了自主思考的意識,從而促進學生之間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三、引領學生探究,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
教師通過問題的引導,幫助學生找清方向,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進行探索. 但是主要的還是要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讓學生愛上思考,養成思考的習慣. 習慣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慢慢的引導學生,使得學生漸漸對思考問題產生興趣. 例如在學習“觀察物體”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個由多個巨型組成的物體,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它,問問學生:“同學們有誰會畫畫的嗎?能把你看到的圖形畫出來嗎?”等學生畫出來之后,接著讓學生換個角度進行觀察,再次畫出這個物體,接著問學生:“這兩幅畫有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會這樣呢?那你們能想到從上方觀察物體的圖像是什么嗎?”教師通過設置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生在思考的同時,興趣也會有所增加. 因為學生不能完全想象出具體的圖像,有了疑惑感,那么對于學生的思考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學生的思維層次不夠全面,教師要慢慢的引導,發揮好指路人的作用. 設置問題、創設情境、上課互動等等,形式也要多樣化,單一的形式也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小學學生對于許多事物都有著興趣,教師利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引起學生興趣,接著引出接下來的探索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四、開拓解題思路,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往往會在一個方向上一直鉆研,這種模式有優點,但同樣有缺點. 缺點就是如果學生的方向錯了,便會陷入錯誤的思維中,難以自拔,導致好久都解不出來答案. 但是如果有教師的指導,便會減少這種錯誤. 學生自己探究不能總是依靠老師的指導,自己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因此,在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獨立思考時要開拓學生的解題思路. 數學問題的呈現總是對思維與表象的檢驗,即使是簡單的題目也可以換個角度進行思考,這對于解決難題時進行角度轉換有著一定的幫助. 因此,能從同一問題進行多角度思考,并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在學習“比和比例”時,教師可以設計一道題目:A,B兩輛貨車,被一家公司租用,共同去運輸共77噸的貨物,B車由于運行時間較長,所以運輸的貨物較少,比A少了,那么你們能算出A,B車各運載了多少的貨物嗎?學生一開始的思路都比較單一,從一個總量分成兩個部分量的角度進行思考. 然而學習新知識,設置的問題當然是為接下來學習的內容做鋪墊的,這道題目學生還可以從比例的角度進行思考. 學生在幾次訓練之后,對于多方面思考的意識就會有所加強,解題思路也會拓寬.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立足問題的探究來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意識. 但是,小學生自主獨立思考意識不強. 還需要教師不斷引導,慢慢啟發之下才能對獨立思考會有所認識,并且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因此,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探索并實踐不同的教學策略,從而逐漸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