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杰
摘 要:網絡大數據的出現給我國研究生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它有利于研究生快速查找各種資料,但也加劇了違反學術規范行為的發生。對民族院校治理學術違規現象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對策如下:建立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考核機制;規范研究生導師選拔制度;培養研究生學術道德自我約束機制。
關鍵詞:大數據;民族院校;研究生;學風建設;學術規范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184-03
我國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在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少數民族優秀高端人才。然而近年來隨著研究生的擴招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令人擔憂,其中值得關注的是研究生的學術不端問題,這雖不是研究生群體的主流現象,可它卻會影響民族院校研究生培養的質量。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與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大數據改變了人類傳統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甚至科學研究的模式也發生了改變。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學術期刊被發布在網上,學術成果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共享,而簡便易學的信息網絡檢索、網絡搜索引擎和網絡數字圖書館以及各種各樣的論文數據庫在為學者提供大量學術信息的同時,也讓部分研究生的懶惰思想滋生,他們耐不住讀書的寂寞, 通過搜索照抄,把數據庫變成了抄襲工具,利用網絡大數據的便利條件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的事情屢屢發生,這些學術失范行為嚴重影響了民族院校培養創新型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的質量。那么如何構建民族院校研究生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的有效管理制度呢?這已經成為擺在我們民族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
一、民族院校學風和學術規范建設取得的成績
1.學風建設得到加強
良好的學風是學術規范的前提,學術研究是嚴肅而又神圣的工作,學校的優良學術氛圍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同化力和約束力,它所形成的感染力是任何物質力量都無法替代的[1]。很多民族院校在近年來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學術道德都加強了學風建設,一些院校在研究生入學后,對學生進行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讓他們清楚讀研期間的核心任務是學會獨立研究,培養研究意識,提升研究能力,通過教育讓他們了解違反學術規范所要承擔的嚴重后果,實現教育的長效性。同時為提升研究生的學術研究能力,民族院校還建立了學術評價體系和校內外評審專家數據庫,把那些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專家吸收到學校的學術委員會里,對研究生的學術成果進行鑒定和審核,還把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送給校內外專家進行匿名評審以提高評審結果的公正性,遏制了學術研究中的腐敗現象,提高了研究生的學術自律性,清除了滋生學術違規行為的溫床。
2.國家對研究生學術規范的規章制度不斷完善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學術腐敗問題層出不窮,教育部門為此制定了政策措施:如2004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被稱為“學術憲章”,2009年出臺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指南》和《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這些文件明確指出,學術不端行為包括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偽造注釋;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等行為[2]。文件的發布為民族院校學術道德建設提供了組織保證和指導方法,也為懲治學術失范行為提供了政策依據,各民族院校在教育部文件的基礎上紛紛制定了各自的學術規范條例,這些條例具體翔實地規定了學術規范的內容,從界定、具體表現形式到懲罰措施、申訴程序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有力地扭轉了研究生學術研究中的不良風氣。
3.廣泛使用反剽竊軟件等技術手段,糾正學術不端行為
為了打擊學術不端行為,早在2000 年我國就創建了首家專業反剽竊網站“好漢網”,2008 年又推出了“學位論文學術不端檢測系統”,該系統已經被我國各大高校和期刊社所使用。目前中國知網(CNKI)上的反剽竊軟件“學術不端自動監測系統”,重點檢測學術論文抄襲、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民族院校教師通過這些軟件,能夠有效檢測學生論文,對企圖抄襲論文的學生起到警示作用。民族院校在使用反剽竊軟件后,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提高了研究生學術研究的鑒定準確率和學術道德水平。
二、民族院校研究生學風建設和學術規范方面存在的
問題
民族院校研究生學風和學術規范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很多學術不規范行為變得更為“隱秘”,這主要表現為以下五點。
第一,未加任何標注隨意引用他人文章和學術成果。一部分研究生隨意抄襲、剽竊現象明顯,有的學生在引用他人文章時不作任何標注,把別人的研究成果據為己有,這嚴重違背《規范》的相關規定,是一種惡劣的學術腐敗行為。
第二,編造或篡改實驗數據。這種現象在理科生中普遍存在,理工科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基本都與實驗密切相關,一些研究生為了順利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就按照自己預期的結果來隨意編造或篡改數據。而有些文科研究生在做前期調查研究工作時,為了避免“吃閉門羹”的窘境就自己填寫問卷,甚至隨手捏造調查結果。
第三,把學術論文作為商品進行購買。近幾年,職業“寫手”越來越多,互聯網上只需支付一定費用,就可以得到一篇相關領域的學術論文。一些研究生為了順利獲得畢業證書就選擇了這條不勞而獲的“捷徑”,用金錢來購買學術論文。
第四,重復研究,集體留名。很多高校規定研究生在讀研期間必須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才能獲得學位證書,一些研究生在沒做前期調查的基礎上就盲目地開展學術研究,甚至相互“搭便車”,這都與“學術成果的署名應實事求是。署名者應對該項成果承擔相應的學術責任、道義責任和法律責任”的規定相違背。
第五,一稿投給多家期刊,重復發表。這是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學術違規現象,由于學術研究的論文具有時效性,學術期刊的審稿又具有周期性,所以有些研究生就通過掐頭去尾的修改方法,把一篇論文多次發表,造成期刊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
除上述問題,民族院校研究生還存在為評獎或畢業,向學校提供虛假論文發表證明;未經導師或項目負責人同意將集體研究成果公開發表;偽造、修改專家學者的推薦信和鑒定評審意見;編造學術研究經歷、科研成果;在承擔導師和學校分配的工作中以職謀私,在論文答辯中弄虛作假等違背學術道德規范的行為。
三、當前民族院校研究生學風建設和學術規范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只有對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問題進行認真分析,才能在提高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水平上有的放矢。研究生學術道德問題是由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社會上存在的學術腐敗現象,學術評價體系不完善,個別導師學術道德水平低下等是造成學術道德問題的客觀因素,但學術道德失范的主因還是研究生自身。
首先,研究生的自律性差。在研究生擴招后,一些本科生為逃避就業壓力,通過短期集中復習考取研究生,這讓本就不喜歡做學術研究的學生為完成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和研究任務而采取各種不正當手段來完成學校規定的論文發表數量,如學術造假、學術模仿、做論文“粘貼匠”等,從而獲得研究生文憑。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其中一些在大學階段有著扎實理論功底和較強研究能力的同學,在個人利益和科研競爭的壓力下,出現了價值偏差才放棄在學術研究上的努力。正因為這些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滑坡,才為學術失范行為提供了心理動因。
其次,學校學術評價體系存在缺陷,個別導師學術道德低下。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重成績輕道德情操的培養,即學校重“智”輕“德”,多數大學也側重于要求學分、論文發表數量、畢業論文答辯考核,而缺少對學術道德的培養,這為學術道德失范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在研究生擴招后,一些民族院校為解決導師不足問題,不加篩選地增加研究生導師,讓一些自身就存在學術道德問題的老師擔任導師,那他們培養出的研究生出現學術道德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甚至還有個別導師把研究生當作無償“打工者”,這樣的導師又怎么能成為學生的“引路人”呢?
再次,社會上存在的學術腐敗影響了研究生的學術作風。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問題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社會環境影響了研究生的學術態度,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下,部分研究生功利地對待學業,毫無治學態度,高校只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忽視學生的學術道德規范教育,導致部分研究生對引用、署名、引據等需要注明出處、作者等問題不清楚,對違反學術規范承擔的責任也茫然不知。
四、民族院校解決研究生學風建設和學術規范問題的對策
民族院校是培養各類高層次少數民族人才的搖籃,其學風不僅影響整體育人環境和學術氛圍,而且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只有具有良好的學術道德水平,才能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教育方面就要改革創新,而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問題會影響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因此提高民族院校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水平就勢在必行。
1.建立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考核機制
民族院校應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己情況的學術評價考核機制,對研究生在讀期間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可以做彈性要求,給研究生創造相對寬松的學習和研究環境,能夠潛心科研,寫出高質量的論文。為提高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學校應制定合理的學術考核機制,按照機制要求對研究生進行長期監督和定期檢查,給研究生建立誠信檔案來準確記錄和公布他們的學術情況,對表現優異者實行重獎、對違規的給予處分、通報、教育,甚至取消其在校的補助和獎學金評定資格、學位授予權乃至追究其法律責任,才能防微杜漸,減少研究生的學術失范行為。
2.規范研究生導師選拔制度
民族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必須重視“德育”,學校可通過開設學術道德教育課程和《知識產權法》等課程,讓研究生知法、懂法、守法,對違規的危害和應承擔的后果有充分認識。另外,民族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應安排學術規范課程,對研究生進行系統的學術規范教育和培養,從論文選題、查找資料、引述觀點等方面入手,讓研究生學會如何規范地寫作論文[3]。研究生學術道德水平的高低與導師的影響密不可分,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民族院校在確定研究生導師時,必須嚴格把關,讓那些德才兼備的教師來擔任導師。導師作為研究生“領路人”,有責任也有義務向他們灌輸嚴謹、求實和創新精神在做學問中的重要性,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學術道德。
3.培養研究生學術道德自我約束機制
民族院校在開展研究生教育時應建立研究生學術規范的自律性。要把自律當作學術規范的重要方面,不能認為有了學術規范,學術就規范了,重要的是樹立研究者的高尚學術道德,學術規范貴在自律[4]。無論怎樣開展學術規范教育和法律教育,目的都是讓研究生把遵守學術規范內化為行動,只有研究生具有學術道德自律性,才能成為自己學術道德的監護人,具有學術責任意識。學校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參與學術規范的學習和討論,把學術規范內化為自身修養,養成良好學術道德品質才能終身受益。另外,培養研究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自主創新能力等也有利于抑制研究生的學術失范行為。除此之外,國家要進一步完善打擊學術腐敗的相關法律法規,賦予相關部門受理申訴、調查核實、處置制裁的權力,才能構建高校嚴格的學術規范體系;各科研院所應加快改進反剽竊軟件、網站的建設,以應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論文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最終形成包括國家、學校、學術刊物和社會齊抓共管、層級分明的網狀監督結構,才能徹底消除研究生的學術失范行為。
總之,我國的規章制度、法律、技術監督都只是一種外部監督,要從根本上杜絕學術違規行為,就必須加強對人的教育,使其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學術違規行為的危害,才能自覺地遵守學術規范,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術道德水平,才能發揮大數據對于科研和社會發展的助力作用,讓科學技術真正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
參考文獻:
[1]楊玉圣.學術規范與青年學者的使命[J].中國高等教育, 2004(19).
[2]教育部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EB/OL].(2009-03-21)[2016-02-05].http://www.gov.cn/gzdt/2009-
03/21/content_1264527.htm.
[3]葉繼紅.科學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J].教育發展研究,2005(11):38-40.
[4]趙振宇.加強學術創新與學術規范教育[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8(4):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