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
摘 要: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必須擺脫單純物質性資助模式,要以經濟扶助為基本,以意志磨礪為支撐,以能力增強為核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立體式”育人資助模式。通過對鞍山師范學院大學生“愛心超市”資助模式的工作特點、取得成效及其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積極意義進行剖析,提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新模式必須有助于提高高校“資助育人”的實效性,必須注重學生隱私的保護,必須尋求社會力量,開辟多元的學生資助渠道。
關鍵詞: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新模式;大學生“愛心超市”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187-02
自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頒布以來,我國高校已經建立起包括綠色通道在內的“獎、助、貸、減、勤、補” 的多元化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基本實現了“確保沒有一名考入公辦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因為經濟困難而輟學”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目標。然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終極使命并不是簡單地解決受助學生經濟上的困難,而是應該能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物質資本、精神資本和社會資本匱乏等綜合性貧困問題。所以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必須擺脫單純物質性資助模式,要以經濟扶助為基本,以意志磨礪為支撐,以能力增強為核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立體式”育人資助模式[1]。這樣的資助工作模式,對增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實效性,落實“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共贏、提高質量”的國家教育工作方針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現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實行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模式在制度規范、經費投入等方面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通過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學費減免、特困補助等方式從經濟上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的高校也試圖通過校企合作、社會資助等資助模式拓寬資助渠道,但歸根結底都是將資助工作的重點放在了解決受助學生的經濟困難上。這種以經濟解困為主要目的的資助工作模式雖然能夠取得明顯的資助效果,但也很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第一,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當諸如國家助學金、特困補助、學費減免這樣的“無償”資助形式出現時,獲得資助的學生極容易產生“免費午餐,不吃白不吃”的依賴思想,心安理得地享受國家給予的關懷和幫助,把獲得資助當成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絲毫沒有感恩之心。而且因錢來得太容易,在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的驅使下,容易肆意揮霍,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這樣的無償資助讓不想通過勞動就獲得利益的學生更理直氣壯,讓想通過勞動實現自身價值的學生感到心虛和自卑,不利于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自立自強精神。
第二,容易因分配不公而引發師生矛盾。由于目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體系還不夠科學、嚴謹,因此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準確性上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導致在實施資助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偏差,容易引起分配不公的現象,極易造成政策實施者——老師和政策受益者——學生之間的矛盾。
第三,容易誘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有著極度自卑又過度自尊的矛盾心理,經濟資助開展的實踐過程中會出現下面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得到資助而心生怨氣的學生,如果這類學生的心理沒有得到很好地疏導,就會引發他們更大的不滿情緒,進而做出一些不利于團結、有違道德的行為;另一種是得到助學金但自尊心又極強的學生,這類學生不愿意白白接受無償資助,甚至認為這是種“施舍”,過度的敏感和極強的防范意識,讓他們越發感覺在同學中抬不起頭。
第四,對輔導員老師的工作能力和師德情操提出了極大考驗。現行資助工作模式主要是依靠一線輔導員老師負責運行,每個工作環節都在考驗著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如果輔導員老師沒有樹立“率先垂范,嚴于律己”的行為準則,不僅會主觀臆斷還易出現偏頗,更有甚者會經不起某些學生的誘惑,私欲膨脹,收取賄賂,極大地敗壞了師德,滋長了腐敗。
二、學生資助工作新模式實例(以鞍山師范學院“大學生愛心超市”為例)
鞍山師范學院“大學生愛心超市” 是學校為貫徹中央16號文件精神,本著全員參與,共同關注,營造友愛、和諧的校園氛圍而設立的。通過廣泛募集全校師生員工及社會各界的資助款物,無償地發放到最需要的學生手中,以解決貧困生的燃眉之急,為他們減輕經濟負擔,使他們能夠安心學習與生活。作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資助模式,逐漸顯露出其直接、有效、受益面廣的優勢,“扶貧助學,傳遞愛心,構建和諧” 成為開辦“大學生愛心超市”的宗旨。
(一)“大學生愛心超市”資助工作模式的特點
1.管理人性化
鞍山師范學院“大學生愛心超市”隸屬于學生處勤工助學服務中心,“大學生愛心超市”完全采用開放式的管理模式。學校專門購置了貨架、衣掛等用來擺放捐贈物品,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償發放的捐贈物品包括衣物、鞋帽、文具、生活用品、書籍等。“大學生愛心超市”由學生自主管理,每天由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值班,負責接收、整理和發放捐贈物品。對于前來領取物品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只要憑學生證就可以隨時到“大學生愛心超市”按照自己的需要挑選,挑選到合適的物品后,只需在值班學生那做登記即可,領取物品的過程方便、快捷,極富人性化。
2.能“物質”和“精神”雙解困
“大學生愛心超市”成立以來,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現金資助已超過八萬元,得到各種物品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已經有上萬人次。雖然現金資助的額度有限,物品也可能只是一些簡單的洗漱用品,但每一位得到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里都會感覺到非常溫暖,因為他們知道這種最直接、最有效的資助方式給予他們的不僅是物質上的資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與此同時,學生處勤工助學服務中心每月定期召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座談會,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一個交流思想、感悟人生的平臺。學校學生處的老師也會利用座談會的機會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
3.適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征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現在“自尊心”與“自卑感”并存的矛盾心理。“大學生愛心超市”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主管理,采用這樣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考慮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前來領取物品學生的畏難心理,讓他們只要有了困難就能主動走進“大學生愛心超市”領取他們所需要的物品。
(二)“大學生愛心超市”資助工作模式取得的成效
第一,通過幾年的運行,實踐證明“大學生愛心超市”已經從單純的物質資助站升級為精神加油站。它不僅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困難,而且已經成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陣地,是最好的思想教育課堂,是家庭經濟困難學子的精神家園,對高校學生工作向管理人性化、服務規范化、關懷實效化的教育目標邁進,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第二,“大學生愛心超市”是“建設和諧校園,營造溫馨之家”的最好體現。“大學生愛心超市”中的大部分物品都是由在校學生和老師捐贈的,這既能讓廣大師生樹立勤儉節約、與人分享的良好品質,又能讓捐贈人在關注他人、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享受到獻出愛心和真情的快樂,讓互幫互助、和諧友愛之風吹遍校園的每個角落。
第三,“大學生愛心超市”營造了培養大學生感恩情懷的良好氛圍。“大學生愛心超市”資助的學生大多是在其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得到了“愛心超市”的資助,這種雪中送炭的溫暖會讓受助學生飲水思源,心懷感恩,在得到他人幫助的同時也能從內心深處自發自覺地愿意去幫助他人,實現不忘感恩、懂得回報的情感升華,這種“愛心”的傳遞正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正能量”。
三、“大學生愛心超市”資助工作模式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發展的積極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資助育人”的實效性
從“大學生愛心超市”資助工作模式取得的工作成效來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必須推廣扶困與育人相結合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根本問題。在實施經濟資助的同時,要把育人這條主旨貫穿始終,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資助過程,要讓受助學生學會飲水思源,學會堅強自立,學會助人奉獻。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借助像“大學生愛心超市”這樣的具體操作才能彰顯其教育實效性,從而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流于形式,不坐而論道。
(二)注重學生隱私的保護
到“大學生愛心超市”的學生都是根據個人所需領取物品,隨領隨走,只與管理“愛心超市”的學生接觸,是“一對一”的資助,受助過程比較私密。而現有國家資助模式由于政策的原因,難免會將學生個人或家庭隱私暴露,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會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因此,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模式要盡可能保護學生隱私,這樣更有利于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三)尋求社會力量,開辟多元的學生資助渠道
“大學生愛心超市”的大部分物品都是來自全校師生及校外愛心人士的捐助,是全社會的愛心捐贈讓“愛心超市”實至名歸。所以,“眾人拾柴火焰高”,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要僅看作是高校自己的事,更應該發動全社會支持。高校應該主動聯系社會力量(如企業、團體和個人),開辟多元的學生資助渠道,不僅要爭取社會力量經濟上的資助,還應該以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競爭力為目標,讓企業提供見習、實習崗位等,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大學生活更有目標和價值[2]。
四、結語
鞍山師范學院“大學生愛心超市”是高校因地制宜創新資助工作模式的典型,豐富了高校資助工作的形式和內涵,充分體現高校育人與助人相結合的實效性,對高校開辟新的資助模式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史凌芳.“扶困·勵志·強能”三位一體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模式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4):29-31.
[2]陳平,楊燕.校企合作下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新模式創新研究——以蘇州大學·隆力奇圓夢助學計劃為例[J].教育觀察 (上半月),2015(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