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艷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聲樂教學中的大課、小課等教學模式,就如何在當下的高校教學改革的教學實踐中,使學生獲得最大的學習收獲,并在此之上進行教學形式的調整和深入探索,從而使聲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獨創性和拓展性。
關鍵詞
聲樂教育 創新 傳播 深入 改革
聲樂——這一門幾乎自從人類起源就如影隨形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并自始至終伴隨著人類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聲音與律動”的藝術。在音樂發展的長河中,無論是聲樂的起源、傳播、消費,還是聲樂的文化傳授,都在不同的時期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聲樂藝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的亞洲西部的兩河流域,那時的聲樂藝術還處在一個口口相傳的年代。歷經圣詠與世俗演唱,經過歌劇,逐漸衍生出一套美聲唱法的標準。人們開始討論發聲、音區、呼吸、姿勢、口型等等技術層面的理論,西方的聲樂教學從18世紀開始逐漸系統化和規范化,19世紀歐洲便形成了著名的四大聲樂學派。
而我國的聲樂教學自20世紀初愛國人士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東渡日本,并將學堂樂歌和日本的音樂教育經驗帶回中國,我國才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音樂課,這成為了我國近代音樂教育歷史上的里程碑。直至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在天津成立,1956年上海音樂學院成立,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全國共成立了9所音樂學院,并成立了專門的聲樂演唱專業,我國的聲樂教育事業在廣大聲樂教育工作者一邊對中外聲樂教學進行整理與學習,一邊進行教學實踐下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的聲樂教育事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經歷了起步、發展,到今天已經擁有了一套完整的理論知識和完善的教學體系。孔子曾經說過,“君子和而不同”。今天的聲樂教育工作者們需要探討的是如何在原有的聲樂教學上能帶給學生更多的收獲,解決更多我們自己學生特有的問題。尤其是在民族聲樂演唱方面,真正可以做到借鑒西方有益的教學經驗,因材施教,培養我們自己有特點的學生。
本文重點從授課的形式、講解的方式、數學的內容等幾方面來闡述如何在保留教學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行更加細致的安排,使得每一節課都更有質量。我們通過科研與教研的相互結合,主要從民族聲樂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實踐進行了諸多嘗試,在此將實踐成果做一下陳述。
1.民族聲樂大課的升級
眾所周知,在聲樂教學中一股沒有采取聲樂大課的方式,而多是采用“一對一”的小課教學法。因為這樣可以更加直接地糾正每個學生的問題,但是這樣一來,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的機會便減少了。在傳統聲樂教學中一股分為兩個步驟,先是學生練習發聲,然后老師再進行作品的理論普及。這時候的理論普及更多是依照剛剛練習過的曲目而定的,如果曲目有氣息問題,老師便會就剛才的曲目講解氣息的知識。這樣的傳統學習方法固然有其值得推崇的地方,但是我們也可以改進一下。比如,老師可以在大課上加強理論的講解。因為理論是學生演唱技能的基礎。在普及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現代教學設備讓學生從生理解剖學的角度理解發聲的原理,也可以運用現代發達的網絡、多媒體手段讓學生了解國際聲樂教學的前沿。或者多讓學生進行實踐,然后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理解,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老師再多加指導,并鼓勵學生們進行交流,真正讓學生們做到學以致用。
2.民族聲樂小組課更細化
民族聲樂小組課總體來說,目的和大課一樣,主要還是解決學生在聲樂學習中的共性問題,但由于人數相對減少所以要求更加細化。樂小課的內容也不必像大課那樣,以老師講解理論知識而要以學生們互相借鑒為主,聲樂的小組課針對性極強,可以3-5人也可以一對一進行。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聲樂方法和體驗到的聲樂課堂,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影響。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互相看、互相聽,互相挖掘對方嗓音的特點從而反觀自己嗓音的特點。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區和不同的聲部都會有其獨自的特點,而老師也可以根據每一個學生獨特的嗓音特點為其選擇有針對性的曲目進行練習。或者把同一首曲子拿給每一個不同聲部的人練習,或者讓不同聲部的學生進行同一首作品的和聲練習,從而使作品更有層次感,也使學生們在參與的同時能體會到多聲部和聲的美妙。
在曲目的選擇上,也可以選擇一些之前不曾了解過的聲樂作品,并指導學生做一些齊唱和重唱的練習,使學生盡可能廣泛地了解不同的時期以及不同風格不同作曲家和不同程度的作品,讓學生們做到對中外音樂作品均有涉獵,加深加寬學生的眼界。存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們得到最大限度的積累。
民族聲樂小組課的配置需要遵循一些原則,首先,可以將嗓音條件相近的學生歸納為一個小組,這樣學生們的先天條件吻合更方便互相學習和借鑒。其次,也可以將不同聲種的學生調成一組,存這個環節增進學生們對聲種和音色混合的敏感度、了解度。
3.民族聲樂個別課的深入
在所有的授課模式中,“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是最普遍也是最解決問題的一種授課方式。在老師一對一的輔導下,學生的問題都可以得到有針對性的解決。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
在個別課的課堂上,教學的針對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針對學生嗓音的特點和藝術表現力,從而采取更加有利于聲樂技巧發展和藝術表現力提高的教學方法進行;另一方而在教學中有時會存在教師如何針對每個學生的嗓音條件和特點選擇適合的作品等問題。個別課是古今中外無論中西方都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這種授課方式既可以彌補聲樂大課的不足也可以有其獨到的好處。聲樂一對一教學會讓學生更快更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彌補好,把歌曲情感和技術循序漸進地表達出來。循序漸進的表現原則不僅要體現在訓練歌唱技術上,還要表現在訓練學生的情感表達上。改掉學生固有的錯誤的發聲、呼吸等歌唱習慣,因材施教,使學生能按照老師的步驟學習。
4.藝木實踐的曲目編排的創新
聲樂屬于表演藝術,是一門實踐性重于理論性的學科。聲樂演唱的訓練除了從課堂中來,除了從理論中書本中來,更多的個人積累是從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如果脫離了實踐教學那么所學的一切理論都是紙上談兵。所以藝術實踐課在聲樂教學的大綱上始終占有重要的位置。然而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有更多的收獲,在這里不妨嘗試改變藝術實踐的藍本。比如在選材中,我們不再強調課本和一些著名的表演片段,而是從民風民俗中來,我們所成長的這片土地孕育著不同地域風情和特點的多民族文化,強烈的民族性格特點給予了我們多彩的藝術享受。例如唱起《信天游》就能感受“西北風”刮起的黃土;《桔梗謠》《阿里郎》歡快流暢的旋律讓人想起翩翩起舞的朝鮮族人民;又如彝族《敬酒歌》、蒙古族的《夢中的額吉》、云南白族的《小河淌水》等等,不同的節奏和調式特點都彰顯濃郁的民族文化,我們有義務將這些文化納入教學內容中,將這些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發揚下去。近年來,許多優秀新民歌不斷推出,也是豐富排練演唱內容的重要資源,例如《青藏高原》《天路》《鴻雁》《瑪依拉變奏曲》等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們在藝術實踐中源源不斷的演唱題材。在魯藝藝術學院剛剛成立不久,有一位歌唱家就是在火車上給群眾們唱歌,并且虛心接受群眾們提出的意見并作改善。這位藝術家還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藝術本來就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聲樂藝術更是音樂藝術中最貼近生活的一門藝術,它比其他所有的門類都更加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也更易于交流和溝通。
因此無論是選擇民歌進行學生存藝術實踐期間的實踐作品還是帶著學生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體驗更加淳樸接地氣的民風民俗,所學習到的所聽見的所看到的所感悟到的,都是課本課堂上學習不到的。學生在之后的演唱經歷中會自然而然地把這些經歷融入其中,在技術過硬之后更有利于學生帶入感情,將作品詮釋得更加完美。
20世紀以來,我國的聲樂教育事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聲樂教育事業的改革與創新并不是一個階段性的任務,而是應該不斷進行修正與調整,做到與學生共同進步與成長在不斷的進取與進步中,我們會總結出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方案,踏踏實實,有聲有色,不負眾望地將聲樂教學逐步發展得趨于完美。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