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鵬
內容提要
隨著流行音樂的發展,音樂文化不斷增添新的元素。而民族聲樂作為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在我國聲樂藝術教育中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但由于多元文化的滲入,使得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出現很多問題。新時期,我國當代民族聲樂人才培養應當與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特點相結合,創新民族聲樂藝術教學模式,以期為我國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民族聲樂人才。本文著重分析了新形勢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創新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
民族聲樂 人才培養 創新途徑
前言
高等教育是培養民族聲樂人才最主要的階段,聲樂人才培養的主要對象是聲樂表演專業學生,但也有非聲樂表演專業學生。以往的教學宴踐表明,想要培養優秀的民族聲樂人才,首先,學生應該具備獨特的嗓音與優雅的藝術氣質;其次,在實踐教學中,老師應該對不同的民族風格與語言進行訓練,讓學生傘面地了解民族文化;最后,老師在培養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繼承中國優秀的聲樂文化傳統,掌握民族歌曲的演唱技巧,并借鑒外國的演唱方法與技巧,全面發展民族聲樂教育。新形勢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應面向全面型的人才培養方向,進而適應社會對民族聲樂人才的需求。
1.新形勢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民族聲樂作為我國音樂精華部分具有很多藝術優勢,民族聲樂不僅旋律優美動聽,其聲樂表演還向觀眾呈現出一種端莊的視覺感受,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現階段,我國不僅在音樂院校與師范學院設置民族聲樂專業,在一些高職院校也設置了民族聲樂演唱專業,各大院校專業的設立為我國培養了一系列高素質民族聲樂歌手。但隨著西方多元文化的介入,使我國的民族聲樂人才培養工作遭遇一系列困境。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1教學授課教材落后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學思想的陳舊與教學內容的落后,都嚴重阻礙學生對民族聲樂知識的理解。當前,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盡管已經逐步走向成熟,但其教學內容不僅缺乏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還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很難滿足不同學生之間發展的需求。大多數民族聲樂教材是由老師選定,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由于受到教育理念與教學水平的限制,老師在選擇教材時會產生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教材中,歌曲的涵蓋性不全面,難度大小參差不齊。同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各自入學時專業水平不同,不夠唱與唱不動的問題屢屢出現。
1.2不重視傳統音樂與各民族音樂的教育
民族聲樂教學發展到今天,在理論上以及實踐上部有了很大的進步,也涌現出來大批家喻戶曉的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如:才旦卓瑪、胡松華、彭麗暖、閻維文等等。這些藝術家都有著自己對于歌唱藝術的獨到認知與追求,對作品的處理、風格以及理解上都有著自己獨有的特色,讓觀眾有自己特定的認知與認可。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電視臺、電臺對于民族聲樂的導向、以及西方文化的大量介入,使得許多民族聲樂學習者漸漸失去了辨別能力,對民族聲樂唱法沒有了明確的概念,為了早日成名,跟著電視里的成功的歌唱者一味地模仿,如今民族聲樂演唱更是被外界稱之為“千人一聲”,而忽視了民族聲樂真正的源泉所存。民族聲樂應該從我國傳統音樂與56個民族的各個民族的音樂中來,民族聲樂歌唱者只有抓住這些音樂中的精髓,并日將其與自身科學的演唱方法相借鑒、研究、融合才能走出一條擁有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的藝術道路。
1.3師資隊伍素質不高
在新時代下,民族聲樂培養也存在教育落后問題,最主要的表現是民族聲樂老師的師資比較薄弱。目前,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缺乏高素質的聲樂教師,老師之間缺乏應有的溝通交流,很難形成良性的學術氖圍。一方面,許多老教師教育理念比較落后,難以接受新知識,以致于民族聲樂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另一方面,很多年輕的教師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導致聲樂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2.新形勢下民族聲樂人才培養的創新途徑
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民族聲樂教育的首要任務,而培養民族聲樂人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高校應該結合新形勢下民族聲樂藝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探索,為我國民族聲樂文化培養綜合型的人才。
2.1建立完善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
如今,隨著民族聲樂教學逐步在各個藝術院校中建立,成熟、完善的民族聲樂教學大綱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民族聲樂教學教材的建設應該具有其獨特的民族性、藝術性、科學性與時代性。它不僅僅要涵蓋我國傳統的戲曲,將我國戲曲中的演唱方法與技巧融入到教材建設中,而且,還要將各地不同民族的民歌也融入到不同地域的民族聲樂教學當中,例如,沈陽音樂學院的民族聲樂教材應該加重東北民歌的教學,西安音樂學院的民族聲樂教材應該加重陜北民歌的教學等等,這樣就會建立起具有各個地域特色的民族聲樂教學體系。還要加強藝術歌曲的學習,吸收兩洋唱法同藝術歌曲的演唱方法與民族聲樂演唱相統一。在教學曲目的選用上,應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選擇的曲目題材要具有廣泛性,民族聲樂教育者也應該開展相應的民族聲樂教學改革活動,不斷優化聲樂教學內容,增加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以及課堂內外的銜接,進而提高聲樂課堂的教學效果。針對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在學院的課程設計中,適當增加民族聲樂音樂課程,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與理解民族聲樂文化。
2.2注重實踐技能培養
提高實踐技能對培養高素質的民族聲樂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做好演唱曲目教學。老師根據教學大綱規劃要求,研究并組織好專業課教學。由于現在一些院校的招生規模逐漸擴大,這樣學生的專業水平就會參差不齊,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藝術修養、生理結構等等來制定不同的教學大綱,通過教學經驗來借鑒各個藝術門類的特點因材施教,深入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演唱潛力。對低年級學生要以基礎課的訓練為主,借鑒西洋演唱的發聲訓練,又要與傳統戲曲、民歌等的咬字、韻腔相結合,讓學生既有統一性又有風格性。在高年級學生中,要注重實踐表演,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學院的匯報表演、音樂節或者高校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演出活動的形式,將宴踐教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實現教學相長。民族聲樂教育還應該注重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通過參與社會演出的機會,讓大學生存展現自身藝術創造力與表演力的同時,能夠獲得真正的宴踐,進而提升學生藝術能力,進一步增強在校大學生未來的就業競爭力。
2.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隨著民族文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要想全面培養具有綜合能力、高素質的民族聲樂藝術人才,就需要強大的師資隊伍作為支撐,民族聲樂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聲樂藝術教學效果,所以,加強民族聲樂師資隊伍建設勢在必行。首先,各個高校要聯合組織民族聲樂教學論壇,多多吸納各地藝術院校的民族聲樂教師來一同研討、學習、進步。由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共同舉辦的兩年一屆的民族聲樂論壇,如今已經第七屆了,在這里,民族聲樂教學研討每次都很熱烈,每次論壇在民族聲樂教學及演唱上都會有所突破。其次,學院應該高度重視基礎能力訓練,通過開展示范教學課活動,為老師之間提供更多的溝通與學習的機會,老師之間也應該共同探討教學方法,互相分享教學經驗,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方位提高老師的綜合素質,以此來提高民族聲樂的教學質量;最后,各大高校應該組織老師開展在崗培訓,進而增強老師之間的專業技能,提升理論教學修養,小斷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
結論
在民族聲樂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民族聲樂藝術教育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民族聲樂藝術有了更高的需求。在新形勢的發展下,要想實現民族聲樂人培養創新,就必須對民族聲樂教學體制進行創新與改革,高校應該不斷創新培養模式,變革民族聲樂教學手段與方法,科學、合理地調整教學內容,健全新形勢下的民族聲樂藝術教學體系,不斷完善民族聲樂藝術教學內容,促進民族聲樂人才的全面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民族聲樂人才。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