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婧
內容提要
教學方式多元化是當今我國專業音樂院校需要注重的,在鋼琴教學中,對學生的基本功訓練、自身音樂素養、相互配合能力以及創新思維等方面應引起重視。本文力圖從多元化角度入手,引發對鋼琴教學模式構建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
基礎練習能力培養 自主學習能力多元化 教學手段多元化
目前高校的鋼琴教學除基本的演奏技巧外,更著力培養學生更為精湛的演奏技巧以及對作品的充分理解從而進行二度、三度的創作,力求深層次表現音樂內涵。演奏者通過譜面的表情術語、和旋鏈接、和聲功能性進行、節奏的快慢、力度的強弱布局等方面,結合自身音樂素質修養,通過演奏技術與個人理解使音樂傳遞出去,這一學習的過程不免要在教學中加入多元化課程,深入多元化理念。
筆者通過多年的鋼琴教學經驗引發對鋼琴課程的思考,希望能將一些想法融入教學中,使學生樹立多元文化理念,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力與思維方式,進而更好地詮釋作品。
1.基礎練習能力培養
關于樂譜的認知方面,所指的是譜面上呈現的音樂元素,如音的認知、節奏的認知、表情符號的認知、演奏技法(連音、非連音、斷奏等)的認知和觸鍵力度、速度等各種音樂符號的認知等方面。這是彈奏每一首曲子的基礎與前提,也是每一個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
1.1手指訓練
手指的練習是演奏中的基礎,初級階段包括五指間針對性的練習,大小調音階以及琶音、雙音、三和弦、七和弦的基本練習,力求每一根手指都可以靈活彈奏。除此之外還有裝飾音、顫音、跳音、雙手協調能力練習。
1.2力度練習
其次是力度訓練,在初級階段中掌握手指的靈活度之后,對于鋼琴演奏者必備的素養便是手指的力量與演奏大強度作品的耐力。教師在選取教材方面選取適合學生自身條件的進行練習,有時為了彈奏一首超出學生能力范圍之外的曲子,有些教師采取強化訓練,力圖在短時間內達到要求的力度,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手指力度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1.3指法訓練
指法為在掌握前幾項基礎訓練之后需要進入的重要聯系項目,這類教學內容相對復雜,需要學生存掌握樂譜基本元素基礎上結合自身彈奏經驗與對樂譜的理解來選擇正確的指法。這一時期的教學內容已經突破最初階段中所要求的一指不能觸黑鍵的要求,并且一些樂譜上沒有標出明確指法時需要學生準確判斷,在這一領域中可以使用《莫什科夫斯基鋼琴技巧練習曲十五首》《肖邦練習曲集》《肖邦波羅乃茲舞曲》《李斯特超級技巧練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集》等。
2.自主學習能力多元化
在多元化教學的今天,應適當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在教學中學生易對教師形成依賴,并抑制其自主思考能力及其表現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與拓展能力,在多元框架下激發出學生自我想象力,教師扮演引導角色,幫助學生提高音樂修養水平。
2.1作品歸類
作品歸類目的在于訓練學生對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等領域的區分,從而對作品有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這方面的訓練可以沿著幾條路線進行。
第一條路線為,基礎練習中所涉及到的音階、琶音、練習曲、復調、奏鳴曲、樂曲(主調樂曲)等,由這些項目入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提高訓練強度。
由于新生入學前在各地區所受的音樂教育內容、水平和方法上存在差異,以及學生個人音樂素養和先天條件等方面不盡相同。進入專業音樂院校學習之前,大部分學生對于自己所彈的樂譜了解得不多,不具備獨自去培養音樂感覺的能力,所以從入學后的第一節鋼琴課開始,教師就要開始培養學生的樂感。教師在學生彈奏時應注意學生彈琴的狀態、對樂譜的處理進行講解,擴大學生們的想象空間,進而引導他們逐步進入正確的演奏之路,如對曲調的理解、節奏的感悟、對作品的領悟程度等。
第二條路線尤為重要,即教師以時間為主線,課上逐一講解不同時期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如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音樂構架,古典主義時期的理性、奏鳴曲中的主調和聲織體,浪漫主義時期追求個人情感出發,作曲思維盡情釋放,印象主義時期追尋朦朧的聽覺享受,近現代作曲家的作品以及當代作品中自由的曲式變換,尋求新的音響效果等。
笫三條路線,在教學中還可插進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作品,如西班牙風格、俄羅斯風格、德奧風格、中國民族風格等,美國風格的爵士、布魯斯等,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縱觀整個西方乃至世界鋼琴音樂發展脈絡,還可以掌握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的風格特性,還可以拓寬學生們的視野,在今后的演奏中可以更準確地把握作品全貌。
2.2理論拓展
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另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從理論知識的拓展入手,如基礎樂理、曲式分析、和聲、復調等作曲知識理論的掌握,一首鋼琴作品除以上提到的基本功練習之外,還要對譜面的曲式分析等方面有著整體的把握,如調式調性、曲式結構、和弦功能進行等。
另外,對相關文獻的閱讀、音響的搜集等,也可以使學生從另一方面了解一首鋼琴曲,對作品的完整性把握不僅僅局限于譜面,還喲啊從文獻、音響角度入手,了解樂譜背后隱藏的歷史背景,如作曲家的生平、性格和創作該作品時的心境等,因此要收集音樂方面文獻,如音樂史、鋼琴發展史、人物傳記等,鋼琴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西方音樂發展的脈絡,除此之外還要參照同一曲子的不同版本進行比較,對音響方面的搜集也要同時進行,此舉有助于學生掌握不同作曲家、不同演奏者處理作品的角度,從而引發思考和對今后彈奏曲子有所啟發,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
3.教學手段多元化
3.1集體課教學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以往鋼琴課都是一對一小課,教學目的在于教師針對每個學生進行單方面基礎教育,教師可以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但上課形式過于單一,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變換上課方式改為集體課,目的存于學生之間可互相學習、互相觀摩,發揮學生的主觀思考能力。
首先,教師要保證學生們都在同一演奏水平范圍內,對課程的內容與節奏要有把握。
其次,教師可以在小型集體爆、觀摩上采用獨奏、聯奏套、齊奏、輪奏等形式進行訓練。齊奏可以將個人演奏特性削弱,培養同學之間相互配合能力;輪奏中教師可把一首曲子分成幾個部分分配給幾個學生,在保證曲子彈奏的完整性的同時可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與反應能力,可使演奏中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還培養了記譜能力。
通過以上幾種彈奏方式,口,以探討大家共同出現的演奏問題,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學習、與老師溝通,不僅發現了問題還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了解自身與周圍同學的水平發展程度,達到雙向教育,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3.2參加比賽
學生除了課堂訓練之外還要走出學校、走上舞臺。每學期教師定期組織觀摩演出,并帶領學生參加國內外鋼琴大賽、提供比賽信息等,學生在演出、比賽中不僅能了解社會上的相關信息還積累了舞臺經驗與實戰經驗,學生在實戰中開闊眼界、不斷總結自己,提高自身音樂文化素養。
3.3多媒體應用
在網絡與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不僅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在鋼琴教學中也提供了許多方便之路,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使學生實現多元化學習。
如上一章節中所提到的集體課,可以運用裝備電鋼琴的多媒體教室,教師通過總控制臺與學生的電鋼琴連接,與學生對話并交流,并且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存演奏中均戴上耳麥互不干擾。
3.4奧爾夫教學法的應用
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新穎的思維方式,一股用于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以及高師的音樂課程,但對于專業音樂院校的鋼琴課也是很好的參考與借鑒。
奧爾夫教學法采用開放性思維,可以應用于學生課下的即興式的自主練習與鋼琴集體課中。這就需要學生在自主練習中首先要具備自覺性和主動性并掌握好學習方法,熟悉奧爾夫教育思維并能較好地應用進行練習。奧爾夫教學法應用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協調能力。學生可以在課上將某一段旋律以奧爾夫教學法獲得啟發,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進行裝飾與加工,進行即興式演奏。在即興中不斷摸索,從而掌握音與音之間的關系、音與節奏之間的關系等等。
鋼琴演奏有獨奏、協奏、四手聯彈與雙鋼琴等,除獨奏之外,其他演奏形式均需要相互配合問題,這便是奧爾夫的教學優勢。結語
在多元文化理念盛行的今天,給我們的鋼琴教育教學有了更多的啟發,促使我們的教育更加多樣化。鋼琴作為專業音樂院校的一門基礎課程,更應結合當下、與時俱進,逐漸形成一套新的具有針對性的有效教學計劃與內容。同時也培養學生在練習與演奏中培養多元化思維,逐漸開拓思維擴大視野,及時的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當今的鋼琴教育需要多元化創新,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與想象力,鋼琴教師作為這一課程的引導者與布道者,也應不斷提升自身音樂素養,不斷關注與開發有效的教學方式,實現我國專業音樂院校鋼琴專業的再發展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