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廣 李巍 崔麗 劉莉 張海桐
摘 要:“三人”教學模式是本著“闡舊邦以輔新命”的理念,借鑒古代書院優秀教育教學經驗而提出的一種強調人文性,突出符合人心人性、講求人情味的教學組織模式。所謂“三人”指的是課堂人文開篇、人性管理與教學和人情考核。即堂課開篇采用人文熏陶法,營造氛圍,以激起學生之遐思與幽情、陶冶學生情操,為接下來教學的展開奠定良好基礎;課堂組織采用書院味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尊重個性,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興趣,進而促進教學互動,提高教學實效性;期末考核采取重過程、看表現、成績可置換的實踐式、人情式的考核辦法,以考促學,考學結合。
關鍵詞:“三人”教學模式;人文開篇;人性管理與教學;人情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208-02
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書院作為一種獨立于官學教育體系之外的特殊教育教學組織形式,“肇興于唐宋,歷經元明而不衰,直至清末才被新式學堂所取代,進而退出歷史舞臺”[1]。前后歷經千余年,形成了極具人文特色的教育教學風格,個別朝代甚至超過當時的官學,可謂是獨樹一幟。古代書院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這些經驗至今仍然閃爍著熠熠的光輝,給我們當今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提供了大量可資借鑒的有益資源。本文即在汲取古代書院優秀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三人”教學模式。
一、人文開篇
所謂人文開篇即在課堂開端處、初始時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于授課前營造人文濃郁、詩性盎然、博雅醇馥的課堂氛圍。為接下來的主課——思政課講授創造良好的“開 場”條件,進而有力地克服了思政課由于理論性強、趣味性弱的特點致使有些學生在上課時產生枯燥乏味感和厭煩感等課堂干擾性因素。
古代書院在教育教學中特別強調注重課堂人文性的營造,經常采取尊孔孟、敬時賢、師生相互長揖、吟誦理學名篇等形式來營造與渲染課堂的人文性與詩意性,這些都對思政課教育教學具有啟示意義。
“三人”教學模式認為思政課教學的人文開篇可以采用以下形式:一是吟誦與講解優秀古詩文(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過的);二是介紹神話傳說、成語典故、歷史名人、名山、大川、名茶、名菜、名聯等文化常識;三是賞析名畫、名曲、名器物等;四是辨析熱點時事、分享先進人物事跡等。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講授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內容時的人文開篇可以吟誦與講解岳飛詞作《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也可以介紹南宋與元軍的崖山之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人文開篇可以采取介紹中外著名哲理故事的形式。
人文開篇能夠更正部分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一些錯誤印象,如認為思政課很無聊,都是干癟的理論說教;思政課只講政治,不講其他,也能夠為思政課的講授提供文雅詩性的話題切入點。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人文開篇稱得上是思政課課堂教學的文化先鋒。
思政課運用人文開篇應注意以下事項:時間要控制在10分鐘左右,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長,太短達不到效果,太長就會反客為主,削弱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所選內容應與本節課所講內容相關,最好將人文開篇設置成本節思政課的導入或導學,否則就會導致人文開篇和本節思政課教學內容脫節,形成兩層皮的現象。
二、人性管理與教學
所謂人性管理不是指人性化的教育教學組織與管理,而是指符合人心、人性基本情況的教育教學組織與管理。其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不測重行政式的,而側重心理式的。也就是說在組織教學和管理課堂時,側重運用“疏”的辦法,而不提倡運用“堵”的辦法。
在借鑒古代書院優秀教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三人”教學模式認為適合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人性管理方式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課堂紀律簽約法,即利用人皆有敬畏之心,首課時與學生簽訂有關課堂紀律和相關獎懲措施的契約書,并讓學生按上手印,以增強形式上的效果。契約書簽訂后隨即生效,余下課堂皆需嚴格按約管理、按約授課和按約獎懲,讓學生感受到思政課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嚴肅性與神圣性。二是課堂暫離實名制,即利用人皆有羞恥之心,要求那些特別好動或慣性遲到的學生有事暫離課堂時需將自己的名字寫在課堂暫離實名制登記冊或黑板上。這種辦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取得約束學生安心坐在教室里靜心聽課的效果。三是手機參與法,即利用導川入海,以治江河泛濫的原理,允許學生將手機帶進課堂,并且要求學生將手機放在課桌面上。教師在授課時,盡量將授課內容分解成諸多知識點,再將知識點微課化、碎片化,以當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利用手機回答相關問題。此種方法不失為一種解決手機與教師爭奪課堂陣地問題的好辦法。
在借鑒古代書院優秀教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三人”教學模式認為適合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課堂授課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答解法,即在借鑒古代書院學生自由發問,教師當堂作答的授課方式基礎上而設計出來的一種讓學生以小紙條的形式匿名提出與課程相關的、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由班級學委或課代表收集后交給教師,教師當堂解答(如問題過多可擇其重點者解答,或者順延至下次可解答)的授課方法。這種方法能讓學生把自己心中關于思政課的真實想法和個人興趣點說出來,教師以此為依據,針對學生的心結和興趣點進行解答,既能夠當堂解惑傳道,又能夠縮短師生間的心靈距離,加強師生間的溝通,為日后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二是講會對擂法,即在借鑒古代書院講會式課堂組織法的基礎上吸收傳統相聲逗哏捧哏的形式而提出的一種以正方為主,反方為輔,兩者對擂的教學組織方式。古代書院的講會式教學法是采用兩位教師相對擂的形式,而當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由于師資配備等情況不能直接照搬,當然也不適合直接照搬。所以,以授課教師和優秀學生作為搭配組合較為合適。初期以教師為主講,學生為輔助,以反面質疑的形式幫助教學的有序開展;一段時間后,學生鍛煉成熟了,就以學生為主講,教師為輔助。這種方法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能夠調節整個課堂的氣氛,為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展開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三是太極式辯論法,即借鑒古代書院自由辯論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吸收英國議會制辯論而提出來的一種以太極圖式排布和組織辯論的辯論形式。在太極式辯論中,陽魚為正方,陰魚為反方,陽魚中太極眼為反方主持人,陰魚中的太極眼為正方主持人。辯論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正反方主持人各自陳述本方觀點及其大致理由;第二階段為正反方主持人調兵遣將,指定辯手進行辯論;第三階段為自由辯論;第四階段為正反方主持人總結陳詞。
思政課運用人性管理與教學應注意以下事項:第一,課堂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工具與手段,運用管理方法不能僵化死板,應該靈活機動,課堂管理使用方法與技巧就一定要取得效果,達到目的,否則就說明那種方法和技巧是不適合的。第二,教學方法的運用一定要因生而選,因才而施,不可為了方法而方法,同時教學方法的選用也應根據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與能力而定。
三、人情考核
所謂人情考核不是指講人情、徇私情式的考核,而是指重過程、重態度,重平時表現、成績可置換升降的,側重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辦法。
這種考核辦法亦是在借鑒古代書院考核理念基礎上提出來的。在宋明兩朝的書院中“師生多以醉心學術、潛心修煉心性為目標”[2],所以書院的考核大多不存在科舉指揮棒的束縛,理念相對開明,辦法相對多樣,并且強調個體化與個性化。
高校思政課相對于大學生專業類課程而言,更加側重信仰體系。故而,其考核辦法也應該有別于專業類課程的試卷式考核形式,而應該采取更符合信仰體系課程的考核辦法。人情考核即是一種側重信仰體系、重過程、重實效的考核辦法。具體來說,人情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加大構成期末總成績的平時分的比重,比例以占期末總成績的60%為宜。二是細化平時分構成,并制定相對完善的評分準則,平時分可由參與課堂互動、學習態度、課堂細節表現、課程筆記記錄、勤工儉學(包括創業)等五個部分組成。三是改變期末考試形式,可將通常的筆試形式改為論文+口試答辯的形式,這樣考核的內容就不僅僅是理論了,還包括理論的運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把考核由單一性變為多元性。四是允許成績置換升降,學生可以用自己撰寫并出版的思政類學術著作或在正規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思政類文章、好人好事、義工實踐等來置換自己的期末考核中的部分考試成績。同時,對做出特殊貢獻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加分,對有違法律法規或基本道德底線者也可酌情減分。成績置換時,需學生提出申請,填寫申請書,同時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如發現弄虛作假情況,按考試作弊處理,成績記為零分,以保證成績置換的嚴肅性。
采取人情考核的辦法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評定平臺,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現自我風采的空間與場所,對學生有益他人和社會的行為給予認可。同時,還能夠將思政課的考核進一步深入下去,實現理論與實踐雙結合,促進思政課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轉變。從這個維度上說,人情考核是把考核當成了課程的最后教學環節,形成寓教學于考核之中,以考促學,考學結合的復合型考核形式。
思政課運用人情考核應注意以下事項:第一,平時考核要公開、公正、透明,以鼓勵激發為主,以批評教訓為輔。考核的目的不是為了難倒學生,而是以考為教,培養學生。第二,對于成績置換和升降一定要嚴格慎重,不可隨意,只有學生拿出真憑實據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置換或升降。
參考文獻:
[1]張仲廣,王夢亭,趙祥寧.論古代書院教學對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啟示[J].學理論,2016(3).
[2]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