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紅勇
摘 要:教育心理類課程是師范生很重要的基礎課程,存在教學內容偏理論化、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需要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參與式教學法強調學生以教學主體身份投入到學與教的活動中來,在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下,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完成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該方法能很好地整合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發揮整體功效,還能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能力。在近來的教育學、心理學教學實踐中,以此方法理論為指導,采用案例導入,分析討論,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匯報、辯論等形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教育;心理;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214-03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教育的時代,高校擴招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生源質量和教學質量的下滑,地方高校教學水平也面臨著普遍滑坡的嚴峻現實。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3G、4G網絡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已經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這在公共課上尤為嚴重。究其原因,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關,但也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關系。已有研究表明,65.8%的學生認為高校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效果一般,缺乏藝術性、啟發性,無法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68.6%的教師能夠意識到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重要影響,但是多達80.5%的教師很少學習和研究教學方法[1]。那么,作為師范類學生必修的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如何呢?
一、教育心理類課程的教學現狀
教育心理類課程是師范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承擔著培養未來教師教育心理素養的任務。課程還涉及培養學生基本教學應用能力的重要任務,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育心理學類課程卻面臨著諸多問題。作為一名從事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工作十五年的教師,筆者總結了當前高校教育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如下。
(一)教學內容偏理論化,教學方法單一,到課率靠點名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以及“兩課”這樣的公共課,都是大班上課,很多老師采用的是傳統的講授法,一講到底,教學內容空洞,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導致課堂枯燥乏味。事實上,上述問題一直存在于高校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上忽視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對學生專業特點的重視,教學內容上偏重于條文式的知識點陳述與講解,造成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教學效果欠佳。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思考問題方法的引導。一旦出現了學生不愿意學習這門課程有逃課行為的時候,任課教師就采取點名的辦法,把出勤的情況和期末成績掛鉤,迫使學生坐在教室聽課。很多老師經常抱怨學生難管,卻很少從自身的教學上找原因,更有一些老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不聽課行為持放任的態度,聽之任之。
(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不高
一些研究教育學、心理學的老師自身的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技能水平不高、教學責任意識不強,這些都是導致其不能合理有效地運用教學方法的重要原因。教育學、心理學作為研究教育心理現象和教育心理問題、揭示教育心理規律的學科,而講授此門課程的老師卻不怎么研究如何上好這門課,出現了教教育學、心理學的老師,教不好教育學、心理學的現象。不少高師院校的教育心理學類課程的課堂上普遍存在著空談理論、“以違背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形式來傳授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現象。
(三)教學實效性較差
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由于上述現象的存在,使得普遍缺乏實踐經驗的在校學生對教育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都存在很大的問題,直接造成了不少師范類學生對教育學類課程興趣不高,學習效果較差,并且在其走上工作崗位后自覺運用教育心理教學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普遍欠缺。
上述問題多年來一直存在于高師院校的教育心理學類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在教學中經常出現教育心理學課的教師在課堂上大談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卻對自己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視而不見。教學方法上說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自己在課堂上卻忽視對學生興趣的激發。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能強調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呢?筆者認為參與式教學法應該是一種很適合教育心理學課程的好方法。
二、參與式教學概述
(一)參與式教學法的內涵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學術界開始重視對參與式教學問題的研究。單穎認為:參與式教學法是指在民主、寬容的課堂環境中,學生作為教學中平等的一員,積極、主動、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的每一環節,與教師共同推進教學的一種方法[2]。高廣勝通過研究表明:參與式教學是以教師引導為主,學生參與教學整個過程,通過教學參與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它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3]。這些觀點都認為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強調學生以教學主體身份投入到“學”與“教”的活動中來,在民主、平等的對話關系下,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完成知識學習及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
在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協作者等,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服務,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參與式教學法具有以下作用:第一,參與式教學強調要通過同學間的相互幫助和教師指導,完成一定的課題和學習任務,這樣能融洽師生關系,使教學更貼近學生,具有針對性和新鮮感,又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經驗,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第二,能整合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發揮整體功效。參與式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在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輔之以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研究性教學等形式。這是傳統和現代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整合,也是對班級授課制的一種完善和創新。
(二)參與式教學法的具體的組織形式
參與式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在班級教學的前提下,輔之以靈活多樣的其他方法。具體來說有如下幾種:合作學習、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學、小組討論、自主學習等。
1.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理論以全員互動合作為基本理念,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達到互教互學的教學效果。在學習任務的分配中,強調依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和小組特點來選擇,既發揮個人特長,又體現合作效果。
2.案例分析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好教學案例,案例可以通過電影、錄像和其他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討論案例中的人物在特定的情景中應如何做,以及與此相應的行為,也可以是對情景中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案例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在分析別人行為的同時,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后果,從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3.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的本質在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老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參與探究的條件。參與式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自主探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全體參與、師生互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小組討論
先由教師向學生介紹討論的主題,然后讓大家針對問題發表各自的看法,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為確保討論的有效進行,小組要安排好組織者,最后要向全體同學匯報,與大家共同分享討論結果。
5.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動而自覺的學習行為,本質上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的積極主動參與精神,而參與式教學既包括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活動,也包括學生與教師、同學、群體之間的交往活動。
參與式教學能幫助大學師生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參與式教學法與其說是一種方法,不如說是一種教育思想理念,一種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培養學生敢于發現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意識。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應注重對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的培養,引導學生去“質疑、探究、合作”,使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都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進而提高學生改變現狀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三、參與式教學法在教育學、心理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在教育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如何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既做好知識的傳播者和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又出色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協作者,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結合當前教育學、心理學教學中的問題,在參與式教學方法和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對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教學進行了新的嘗試,下面是部分章節的教學設想。
(一)“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教學設計(教育心理學課程)
在“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這章的“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這一節,設計的導學案例是世界十大獸孩。然后對該案例進行分析得出:她們具有人的遺傳素質,但由于自幼脫離人類社會,沒受過人類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因此當她們被發現時,幾乎沒有任何人的心理,不會語言和思維,也沒有人的情感和興趣。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以及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在導學的基礎上進行分組討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自主學習和小組研討的結果。分組如下:第一組從遺傳的角度分析;第二組從環境的角度分析;第三組從教育的角度分析;第四組從其他的角度分析。最后總結: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遺傳、環境、教育、個人主觀等四種因素,這四種因素的影響各不相同,教育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二)“學習動機”教學設計(教育心理學課程)
本章以“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為導入。聯系當前社會上中小學生的各種培訓熱、特長熱,探討我們為什么要讀書?在此基礎上討論個人學習的動機是為了獲得職位還是實現夢想,然后精講本章的基本內容“動機的基本概念、分類”。
最后分組辯論:孩子需要的是“夢想教育VS飯碗教育”。此環節按辯論的形式展開,以班為單位分為正、反兩方,由班長、學習委員安排辯論選手,并選派相應的主持人和工作人員,最后安排評委點評。
(三)“教學方法實踐” 教學設計(教育學課程)
本節設計的導入是“美國老師和中國老師講灰姑娘的故事。引導學生探討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的問題以及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
本節安排了學生自學和研討內容: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結合自身學習實際,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分小組搜集和整理資料。小組一: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主要考慮什么因素。小組二: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小組三: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小組四:我們如何自主高效地學習。這一節比較實用,要讓學生掌握使用這些方法的技巧,最后安排學生進行微型課的講課練習。
(四)“德育實踐”教學設計(教育學課程)
本節設計的導入案例是: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許云鶴案。在分析案例的基礎上,引出話題:老人跌倒了扶還是不扶?為什么有人說 “13億人扶不起一個跌倒的老人”?引導學生思考道德和德育的問題。
引出話題后,分小組研討以下問題。小組一:當前中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小組二:應對德育問題的基本措施。小組三:如何從“見義勇為“到”見義巧為”,引導同學們思考在做好人好事的時候也要注意維護自身權益。
(五)“教師與學生”教學設計(教育學課程)
本章內容分兩大塊:一是教師、學生的本質與教師勞動的特點,另一個內容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第一節課列舉一些優秀教師、優秀學生的事例,然后師生共同探討教師、學生的本質與教師勞動的特點。第二節課以“教師的批評權”為內容,以 “某老師上課時被學生在后背貼‘烏龜怒打學生”為導入,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師生關系及班級管理。在此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如下問題: 小組一討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觀;小組二討論維護學生的權利的同時保護教師的尊嚴;小組三討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任平.高校教師教學方法運用現狀調查[D].重慶:西南大學,2010.
[2]單穎.參與式教學方法在高等學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皖西學院學報,2006(4):154.
[3]高廣勝.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教學探討[J].實用預防醫學,200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