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學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重疊,浸入了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和靈魂。2015年12月27日上午,由中共李滄區委宣傳部、青島出版集團主辦,商周刊社承辦的“青島閱讀·悅心大講堂”,邀請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在青島滄口學校作了題為《國學與人文素養》的講座,講述了他對人文素養與國學關系的獨到見解。
什么是國學
什么是國學?國學是中國固有學術的總稱,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立國之道,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系統,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這套東西就是國學。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一輩子研究中藥,中藥就是我們的國粹。國學是一國固有文化傳統的總稱,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國學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國學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觀念,范疇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佛教中國化了,出現了中國的佛教。印度沒有禪宗,禪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如果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演變,也會中國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可以稱為國粹。我們既不能把國學泛化得無邊無際,也不能把國學過度狹隘地理解。如果認為國學即六藝之學,就顯得過窄了。
從歷史上看,國學可以概括為三教九流。三教是儒、釋、道,九流是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農、雜。之所以沒有兵家,是因為家是指可以治國天下的方略,對治國理論提出一套主張的才能成家。兵家是一個工具,儒家、墨家、道家都可以用。所以,簡言之,國學就是三教九流所構成的中國文化系統。
中華傳統美德是國學的精髓
談到國學,習近平總書記曾有一段講話,他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青島是一個品牌城市,創造了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等許許多多的品牌,這些品牌就是企業的精神標識。那我們的民族有沒有品牌呢?它的精神標識是什么?就是中華文化,是我們的國學。它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它的精髓就是中華傳統美德。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這是一句特別有哲理的話,告訴人要念在過去,活在現在,展望未來。中華文化和其他文化不一樣,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國,但只有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一直延續到今天。創新也不是要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是要善于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習近平還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我們的精神命脈在哪?國學就是我們的精神命脈。把國學丟了,精神命脈也就沒有了。
這是從歷史上看我們的傳統文化,對于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尤其是像青島這樣的沿海開放城市,它不像有的內陸城市那么保守、落后和封閉,它開放的過程也同時意味著世界一體化和全球化的過程。
現在,我們吃的、穿的、用的和其他國家人們沒有什么不同,但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并不因為我們是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阮次山曾說,一個會說中國話的白人,比一個不會說中國話的華裔,更熱愛中國。我覺得說得非常有道理。當一個人在精神上、文化上不再認同中國文化,拋棄了中華傳統,他的精神命脈就斷了,精神標識就沒了,他還能愛國嗎?
“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過去說忠、孝,是保守落后,現在是天經地義。中華民族何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習總書記所說,“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儒學是人文化成之道
兩千多年來,儒學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是中國人的生活向導,做人的規范,處事的根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學為基礎,今天講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價值觀,一般指的是儒學。不論是和尚,還是道士,都得做人,都得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
佛教從印度傳來,雖一度十分興盛,然則并沒有取代儒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與儒家長期以來相安無事。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形態,大多數時間也都是作為儒學的補充而存在。
儒家是入世的,學習儒家要修身、安人、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這是儒家。道家是避世的,道士可以躲到深山老林去修道。佛家是出世的,佛教是出家。現在很多佛家也在推廣《弟子規》,講要做和尚先做人,要想成佛先做人,所以先學習儒家,才能學習和尚的道理,它們也是借助了儒家的文化。
儒家相當于糧食,相當于蔬菜和水,我們每一天都在吃它,用它,而且我們渾然不知道它的意義。道家是保健品,使我們身強力壯。佛家如藥,佛家對所有人的心理有非常重要的治療意義。心里有了苦悶了,百思不得其解,會去向菩薩傾訴,去寺廟捐點錢,尋求平衡。
在儒、釋、道中,儒家是我們每時每刻的需要,有了道家的保健品固然好,沒有它也不妨礙我們。佛家也很重要,有了病當然要吃藥,心理出了問題,佛家可以解決,也是有意義的。
儒家文化是禮樂文化。禮是“別異,秩序與規范”;樂是“和同,和諧與融通”。儒學是人文化成之道,以人為本,人需要以文化之,以文成之。
我們今天把儒家文化的許多東西丟了。許多優良傳統丟了,精神毀了,規矩沒了,很多好的行為規范也都忘卻了,所以今天社會上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這和傳統的丟失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我們要找回那些失去的優良傳統。
—個沒有修養的民族不可能強大
國學的意義,就是增加人文修養。凡人皆需要人文化成,都要有人文修養。國學告訴我們,人文修養就是辨人禽,知道人和動物的區別在哪里,就可以自覺地做一個人,而不是長著人的模樣,做的是豬狗的行為。
人禽之辨,內在地說,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外在地講,是明人倫,以其有辨也。《孟子》里講: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君子存之,庶民去之。要知道怎么樣修身,知道如何做一個好人。而所謂明人倫,就是要知道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如何相處,“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古代,中國和尚到世界各國去都非常受禮遇,稱其為上國之民。那時候的通關文牒就像現在的護照,走到世界無阻攔。現在我們到日本買那么多馬桶蓋,到韓國買那么多化妝品,很多國家還專門針對中國人,寫著“不準如何如何”,為什么?因為我們的修養、禮儀沒有了。一個沒有修養的民族,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的。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長夜不是指的自然界的長夜,而是指的民族的長夜。孔子沒有出現之前,中華民族的精神在長夜中,我們不知道人是什么。只有我們懂得了什么是人,按照人的原則去生活,才能活得明白。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孟子則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有了仁,人也才能稱其為人。
仁者,愛也,就是同情心,知道關心別人,疼愛別人,珍惜別人。愛心首先表現在對親人的關懷,父母要疼愛子女,子女要孝敬父母,要從身邊的親人做起。而不是自己的父母不管,去管別人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儒家最基本的概念。荀子的性惡論講“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且有義,最為天下貴。”火往上走,水往下流,都會運動。但是水火有氣,卻沒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是我們割草、砍樹的時候它會喊嗎?不會,所以它沒有知覺。樹老了會成為樹洞,最后歪倒了,樹是有年月的,草木有生有死。禽是天上飛的,獸是地上跑的,動物有知覺,但是它沒有道德仁義。人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人多了義。如果道義沒有了,人就變成有知而無義的禽獸了;如果知覺沒有了,人就變成了草木。
修身要“反求諸己”
道義是人的底線,修身是人存在的本質。修身有兩個方式,一是積極的修身。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二是看到社會上的烏七八糟、坑蒙拐騙,看自己身上有嗎,然后告訴自己不能坑蒙拐騙,這是消極的修身,消極的修身就是改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關鍵不在于犯錯誤,而是勇于改正錯誤,這也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知道犯了錯誤,勇于改正。小人是犯了錯誤,死不改正。
《論語》里講,“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君子的錯誤就像太陽發生日食,月亮發生月食一樣,一旦犯了錯誤,是光明的錯誤,一旦改正了錯誤,人人都會仰慕他。《論語》又說小人的錯誤怎么樣呢?“小人之過也必文”。文就是掩飾,小人犯了錯誤越描越黑,文過飾非,就是形容小人心態。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這樣對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怎么還這樣對我呢?孟子說,要“反求諸己”,也就是說要反省自己愛的方式,有些方式是越愛越壞。我對老人夠好了,為什么老人還這樣對我呢?你同樣要反省一下孝的方式,要多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原因。
中國人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們現在做的一切是否與自身的自行修養相配,不修德永遠得不到福報。
我認識一個企業家,他父親是一個中學老師,老父親85歲的生日時對他說,你小子已經很不錯了,不要把老本吃光了。什么是老本?祖宗積下的德就是老本。你把祖宗的老本吃光了,你的子孫吃什么?佛家講前世身,現世身,后世身。儒家也講三世身,祖宗是我的前世身,子孫就是我們的后世身。
山東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文學家蒲松齡,著有《聊齋志異》,其中有一個短篇小說《毛狐》,寫的是一個書生早年喪妻,家里窮娶不起媳婦,一天中午他在種地的時候,一個女子從地里走過來,來到他身邊。書生一看這個女子有一點姿色,于是就有了非分之想。女子說“光天化日,豈能干茍且之事”,讓他晚上回家等她。書生一等不來,再等不來,三等還不來,一想不過是一個女人的托詞而已。正打算上床睡覺,這個女子來了,他大喜所望,此后兩個人經常來往。后來這個書生想,我有什么魅力能吸引這個女子呢?哪里有這樣的好事,一個良家婦女哪有這樣干的?女子告訴他,“我不是人,我是狐貍”。書生問,你們仙家皆為國色?你的皮膚怎么那么紅,上面還有毛。女子說,這叫毛狐,“吾等皆隨人現化”,意思是說我們仙家是根據你不同的德行來變換模樣。
蒲松齡寫完每篇小說,都要在后面寫幾句話,蒲松齡說,“一個人沒有數世之修行不可以得佳人,沒有數代之修行,不可博高官。”這就叫“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叵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你對別人不好,別人也對你不好。你尊敬別人,常常會受到別人的尊敬。你不尊敬別人,別人也常常不尊敬你。
所以,孟子講,“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
修己安人是修身的最終目的
修身的最高境界,是慎獨,要修大丈夫精神。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所以,要修的就是這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說到明人倫,就是要學會在人際關系中修身。我是老師就要做一個好老師,是干部就要做一個好干部,是員工就要做一個好員工。回到家里,要做一個好爸爸、好媽媽、好兒子、好女兒、好女婿、好兒媳、好閨女,這是在家庭中的修身。家齊而后國治,家都齊不好,怎么治國呢?每一個人都把家庭處理好,都懂得尊重父母、尊重師長,天下能不太平嗎?所以經濟發達了,人們更要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
孟子說:“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儒家不是佛教,如果要做一個和尚,可以躲進深山老林,念佛打坐,了此一生,死后架在柴火上一烤,化成灰燼,所謂功德圓滿。儒家也不是道家,所謂的百年不壞之身,真身還活著。
蒲松齡說,“天上一百個神仙,不如地上多一個圣賢”,圣賢生活在現實當中,為人們服務。我們修身是為了安人,讓自己安,讓父母安,讓子女安,讓兄弟姐妹安,讓朋友安,讓領導安,讓下屬安,讓天下安,這就是儒家。
修身的目的就是修己安人。所以子路問老師什么是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我們通過修己成為君子,做大人物,最后達到圣賢的境界,這就是儒家修身的最終目的。
《論語》第一篇是《學而篇》,最后一篇是《堯曰篇》,這部書始于學,終于堯。我們中國人說學不可以已,學習是我們終身的工作,活到老,學到老,實際上是修行到老,修身到老。我們要終身以圣賢為師,向圣賢學習,這就是我們的人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