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銀行間同業市場的風險及風險傳染,并結合國內外已經做過的研究對銀行監管部門提出應對于我國銀行同業市場風險及其傳染的建議。第一部分介紹了銀行同業市場的系統風險傳染及風險的傳染路徑和范圍的決定因素。第二部分是文獻綜述,介紹了國內外已經進行過的研究,通過以前的經驗完善銀行同業風險及其傳染的深入研究。第三部分介紹了我國銀行同業市場的風險及傳染特征,由于我國銀行業受到政府的干預,因此,我國目前銀行業還未真正發生銀行系統性風險。第四部分結合國外經驗和國內銀行業具體情況,對監管部門提出相應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銀行;同業市場;風險傳染
銀行同業市場是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對經濟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國同業市場起始于1984年,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摸索、發展和完善,該市場已經成為我國銀行間進行日常交易的重要場所,交易規模也逐年上升。
一、銀行同業市場的系統風險及風險傳染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金融機構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經濟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伴隨著風險,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的金融風險值得關注。金融風險分為系統性的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即市場風險,指由整體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因素對金融行業造成的影響。系統性風險包括政策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和經濟周期風險等。非系統性風險即個別性風險,指由于某種因素造成的不利影響。主要包括信用風險、 經營風險、財務風險等。對我國來說,銀行業作為金融系統的核心,其系統性風險是我國金融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風險傳染方式主要有直接風險傳染和間接風險傳染兩種類型,其中直接風險傳染是指風險主要通過銀行間由于業務關系形成的信用網絡進行傳染。直接風險傳染的主要渠道之一為銀行間市場渠道,通過銀行之間的日常交易進行傳染。由于銀行直接風險傳染是銀行市場風險傳染的主要方式,并且對市場的沖擊力較大,所以本文著重研究銀行系統的直接傳染風險。
二、文獻綜述
國內外對銀行間市場系統風險傳染都進行了大量研究。在國外進行的研究中,Jean-Charles Rochet and Jean Tirole(1996)研究了是否由分散的銀行間交易業務提供了靈活性,可以防止不希望的救援活動符合中央銀行的保護政策。同時研究了軟預算約束和銀行大而不倒,有些銀行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規模足夠大,以致國家會提供直接救助而不會讓其倒閉。中央銀行是通過對借款銀行助資而不是直接救助貸款銀行來完成對大而不倒銀行的救助。Sheldon and Maurer(1998)利用矩陣法來研究銀行同業風險,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獲得每一銀行對其他所有銀行持有的總頭寸信息,從而得知了整個銀行同業市場頭寸分布矩陣的行總和與列總和數據。在特定假設下估計了瑞士銀行同業市場頭寸的分布結構,并通過模擬法來估計危機的傳染效應。其結論是瑞士同業拆借市場的傳染風險很小。
在國內進行的研究中,李宗怡,李玉海(2005),使用了矩陣法模型模擬我國銀行同業風險頭寸分布狀況,估計了銀行間的風險傳染。研究結果表明我國銀行同業之間的風險傳染的概率很低,同時風險傳染導致的銀行損失也在逐年的下降。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的風險傳染正在從銀行系統轉到其他金融機構尤其是證券公司之間。郭晨(2010)通過分析我國銀行在同業拆借市場中的交易特征,考察市場潛在的風險傳染對象及傳染范圍。研究表明,在我國同業拆借市場中,銀行系統除了自身具有風險的相互傳染效應之外,還受到貨幣政策以及境外銀行同業的影響。銀行系統風險對境內其他金融機構具有比較強的溢出效應。
三、我國銀行同業市場特征及風險傳染
我國銀行體系主要由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以及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以及外資銀行構成。截止到2013年,我國銀行業都未發生較大的危機。由于我國金融市場未完全市場化,市場會受到政府的干預,在金融危機或者銀行發生錢荒危機時,政府會出面解決銀行流動性問題,幫助銀行度過難關,因此我國的銀行同業市場的風險傳染機制相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只存在局部發生的可能性。但是為了盡量避免銀行系統危機對經濟產生影響和沖擊,有必要對銀行同業市場系統風險及其傳染進行研究,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我國銀行同業市場交易存在以下特點:
1.銀行間市場交易量與銀行規模呈正相關
隨著銀行規模的越來越大,銀行對資金的需求量和供給量都出現了明顯的上升,但是供需之間的差額呈擴大的趨勢。資金的主要需求方是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銀行同業間的資金主要供給方是中小型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信社、城信社和郵政儲蓄銀行。銀行業的資產擴張及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作用是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規模越來越大,業務范圍越來越廣,對資金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因為銀行在同業市場進行資金的拆借成本較低,所以同業拆借市場成為銀行間解決資金流動性不足的主要渠道。銀行間市場的交易規模及交易量與銀行規模呈正相關關系。
2.銀行交易對象多樣性及交易總量存在較大差異性
銀行資產規模對銀行同業對象選取以及交易金額的影響很大。幾乎所有的銀行都與其他銀行存在同業信用關系,因此銀行是該市場的重要參與者。隨著銀行資產規模的增加,銀行交易對手會越來越多,交易方式也呈現多樣性。交易對象不僅包含境內銀行還包含境外銀行,交易對象的多樣性也導致了交易風險發生概率增加,風險發生方式多樣。同時,我國銀行間市場交易總量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導致只有兩家銀行單獨作為誘導因素能造成銀行間傳染,其傳染程度受損失率的變化影響較大。在多銀行構成誘導因素組的傳染中,其程度取決于誘導因素組的銀行構成,中國銀行是決定傳染程度的關鍵。
3.銀行破產數量和系統性危機發生的概率呈正相關
多家銀行同時破產會降低系統性危機發生的門檻,提高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概率。如果銀行受到宏觀經濟波動、利率或者匯率等制度性因素變遷的沖擊,可能造成一系列銀行的同時倒閉。銀行間市場風險會隨著銀行倒閉數量的增加快速的傳染,最后形成銀行系統危機,并且其發生的概率會有較大程度的提升。損失率的大小是決定傳染是否發生及危害程度的一個重要變量。一般而言,隨著損失率的增加,倒閉銀行的凈增加數目和損失資產的比例先加速增加,然后漸漸減速增加;損失率的變化還會帶來傳染輪次的波動式變化。
四、銀行同業市場風險傳染的控制
監管當局干預系統性銀行危機發生、降低傳染的風險主要存在三個重要時機:誘導因素發生前的預防、傳染過程的干預和危機發生后對金融體系的調整。監管當局應該把握好這三個主要控制風險的時機,利用有效手段降低銀行的風險傳染。對銀行同業市場的風險傳染控制可以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加強銀行風險發生的預防工作
銀行同業市場風險發生的誘導因素的預防主要是對金融機構的日常監管和對金融體系結構的調整。在單個銀行倒閉前,糾正銀行存在的問題,防止銀行倒閉的發生,也可以通過道義勸告來告誡銀行應該謹慎經營防止傳染的發生;同時,還要對其他銀行加強監管和宣傳教育,防止系統性危機的出現;在我國,銀行系統性風險傳染源主要是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因此,監管當局應著重對這兩家銀行的資產狀況進行糾正和監管,對其經營狀況進行監督。
2.強化風險傳染過程中的及時干預
危機發生過程中,監管機構的及時處理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風險的傳染,從而降低風險對銀行系統的沖擊。監管機構對干預時機的選擇取決于監管機構技術的成熟度,危機處理的一些經驗型安排會幫助監管機構有效的干預風險的傳染。目前,我國政府對金融機構具有較強的干預作用,銀行同業市場發展不夠完善,市場化還不夠充分,因此還未發生過嚴重的銀行危機,因此銀行監管部門處理危機手段認識有所欠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資本市場的逐漸開放,監管部門與國際上的金融機構的接觸會更加的頻繁,了解國外對風險處理手段的機會更加多。因此我國銀行監管機構要積極與國際組織聯系和配合,分享其對銀行危機處理的框架性指導意見;深入研究銀行危機處理的經驗,提升對銀行危機的經驗性認識。同時完善我國銀行業的破產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程序,提高資產評估水平。
3.危機發生后對金融體系的及時調整
銀行危機發生后,監管當局可以根據整個銀行體系的資產質量、銀行體系受到沖擊的大小和相應的破產成本等因素對整個銀行體系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根據自身的經驗,在倒閉銀行數目或者資產損失上設定標準,防止銀行危機的進一步傳染。在危機發生后,監管當局要根據危機發生的具體情況增加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升銀行資產質量、加強銀行自身控制。對資產結構、經營狀況不好的銀行,責令其及時改進或者直接破產,讓具有較強資質和規模較大的銀行對其進行接管。
參考文獻:
[1] Jean-Charles Rochet and Jean Tirole,Interbank Lending and Systemic Risk,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2000,Vol.28,No.4,733-762.
[2] Franklin Allen,Elena Carletti,Credit risk transfer and contag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3,2006,89–111.
[3] 郭晨,我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交易特征及風險傳染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10,129-131.
[4]李宗怡,李玉海,我國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傳染風險的實證研究,財政研究,2005,51-58.
作者簡介:黃晶 (1988) ,男, 湖北省恩施人, 土家族,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商業銀行。